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2篇
农学   5篇
综合类   33篇
水产渔业   122篇
畜牧兽医   1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9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31.
鱼类糖代谢几种关键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鱼类饲料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用作代谢能源,然而与陆生动物相比,鱼类对饲料中碳水化合物的利用能力较低.在糖代谢过程中,鱼体内糖代谢酶起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糖代谢酶的活性和基因表达等方面,较系统地阐述了糖酵解和糖异生过程中的一些关键酶的研究现状.分析认为,饲料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对部分糖代谢酶的活性和基因表达存在影响,但是一些研究还不明确,有待于更深入地研究.  相似文献   
132.
低氧对甲壳动物的影响及其分子调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氧是众多生物赖以生存的首要条件,动物处于低氧环境时,机体的生化反应和生理功能也会相应发生改变,严重时可引起一系列机体损伤甚至死亡。低氧胁迫下的应激机制是涉及多基因参与的复杂的生理调控过程,与哺乳动物相比,甲壳动物的低氧应激与分子适应机制尚不明晰。本文分析了低氧胁迫产生原因,并从生理层面阐述了甲壳动物对低氧胁迫的应激反应和生理适应策略、以及低氧对甲壳动物的行为、存活、抗氧化能力和代谢的影响,又从HIF-1信号通路、AMPK信号通路以及细胞凋亡通路阐述了甲壳动物对低氧环境胁迫的分子响应机制。本文在总结低氧信号传导及其调控通路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了低氧胁迫对甲壳动物影响的预防和调控手段,包括选育耐低氧新品种和营养调控手段,以期为人们更深入地理解甲壳动物低氧应激和分子适应机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3.
正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暴发,疫情对世界粮食安全的影响越来越显现。我国是人口大国,粮食安全一直是各级政府重中之重的大事,特别是在今年的疫情形势下国家对农业生产更加重视。渔业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水产养殖被证明是世界上最有效的动物源食品生产方式,而大宗淡水鱼在我国养殖鱼类产量中占有较大比重。  相似文献   
134.
饥饿胁迫对吉富罗非鱼生长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实验选取90吉富罗非鱼(GIFT,Oreochromis niloticus),平均体质量137.18 g,随机分为6个平行组,饥饿处理0 d、7 d、14 d、21 d,测定饥饿对鱼体的生长、血液生化指标、应激蛋白HSP70基因表达以及鱼体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饥饿0~21 d过程中,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鱼体体质量、内脏质量、肝体比、内脏比、血清甘油三酯、血清一氧化氮浓度、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肝脏HSP70的mRNA水平、鱼体能量、肌肉粗脂肪、肝脏灰份、肠系膜脂肪含量等指标呈现下降的趋势,而血清丙二醛浓度呈现增加趋势,并且与饥饿前相比在饥饿21 d时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皮质醇与总蛋白浓度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并且与饥饿前相比在饥饿7 d时有显著性差异.饥饿0~21d过程中,鱼体肌肉水份、肝脏水份、肌肉粗蛋白、肝脏粗蛋白与粗脂肪等含量没有较大的变化.因此饥饿时吉富罗非鱼先动用体内储存的脂肪来满足鱼体需要,长期的饥饿有可能降低鱼体免疫与抗氧化能力,直接影响鱼体健康.  相似文献   
135.
为了探讨异育银鲫对日粮中高碳水化合物的利用,选用168尾异育银鲫,分成2组,一组为正常对照组,投喂35%碳水化合物(35%CHO)水平日粮;另一组为高糖试验组,投喂50%碳水化合物(50%CHO)水平日粮每组设3个重复。在控温的循环水系统中饲养10周后,测定鱼体生长指标、肌肉成分、肝糖元、血液生化指标和免疫指标。结果表明,高糖组(50%CHO)显著(P<0.05)降低了特定生长率、增重率,但是对饵料系数、肝体比、脏体比、鱼体肌肉成分等没有显著(P>0.05)影响;两组异育银鲫血浆总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血糖和肝糖原含量都没有显著差异(P>0.05);高糖组(50%CHO)肝脏丙二醛含量显著升高(P<0.05)、天门冬氨酸转氨酶显著降低(P<0.05),而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总抗氧化能力、丙氨酸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都没有显著变化(P>0.05)。试验还对两组异育银鲫肝细胞进行超微结构观察,发现高糖饲料引起了异育银鲫肝细胞中糖原和脂肪的沉积,并对细胞和细胞器的结构产生一定损伤。从本试验结果来看,异育银鲫可以耐受50%饲料糖含量,但是长期摄食50%碳水化合物日粮对其生长不利,并会引起一定程度肝脏功能和结构的损伤。  相似文献   
136.
翘嘴红鲌生物学特性和人工繁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翘嘴红鲌(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俗名大白鱼、翘嘴巴、翘壳、白丝、兴凯大白鱼、翘鲴子、鱼自刺鱼、翘白、白鱼、噘嘴子浮鲢等,广东地区俗称长江和顺,长江中游俗称翘白、白鱼,长江下游俗称太湖白鱼。隶属鲤科、舶亚科、鲔属,是鲴属鱼类中个体最大、生长速度最快的种类。翘嘴红鲐为江河优质经济鱼类之一,其肉质洁白、细腻、肉味鲜美。  相似文献   
137.
肌醇对团头鲂幼鱼生长、血清生化及组织成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以初均重为(3.40±0.07)g的团头鲂幼鱼为研究对象,分别配置含肌醇水平为0 mg/kg、100 mg/kg、200 mg/kg、400 mg/kg、800 mg/kg、1 600 mg/kg的6组等氮等能饲料,每组3个重复,连续投喂90 d后通过测定其生长指标、部分血清生化指标及肝脏和肌肉中的脂肪含量来评价饲料中的肌醇水平对团头鲂幼鱼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400 mg/kg肌醇添加组的末均重(FAW)、增重率(WGR)和特定增长率(SGR)显著增大(P〈0.05);而饵料系数(FCR)却显著性降低(P〈0.05);存活率,肝体比(HSI)、脏体比(VR)及肥满度(CF)差异不显著(P〉0.05);(2)800 mg/kg试验组的血清葡萄糖、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显著升高(P〈0.05);甘油三酯水平显著降低(P〈0.05);高密度脂蛋白无显著性差异(P〉0.05); (3)400、800 mg/kg试验组的肝脏和肌肉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肌肉粗蛋白含量显著升高(P〈0.05);肌肉中的水分、粗灰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以鱼体特定增长率和饵料系数为评价指标,经折线模型回归分析得到团头鲂幼鱼饲料中肌醇的适宜添加量分别为294.4 mg/kg和284.9 mg/kg。  相似文献   
138.
瘤背石磺对 9 种常规饲料原料中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0.5%的三氧化二铬(Cr2O3)为外源指示剂,由70%基础饲料(螺旋藻)和30%试验原料组成试验日粮,研究瘤背石磺(Onchidium struma)对鱼粉、肉骨粉、豆粕、玉米蛋白粉、棉籽蛋白粉、菜粕、棉籽粕、小麦粉和玉米粉9种饲料原料的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氨基酸、钙及总磷的表观消化率。试验选用初均重(16.82±2.14)g的瘤背石磺2 400只,随机分成10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只,且以饲喂螺旋藻粉组为对照组。结果显示,9种饲料原料的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钙和总磷的表观消化率的范围分别为33.24%~55.29%、27.30%~79.35%、36.91%~69.81%、34.89%~65.04%、25.35%~75.78%、21.54%~72.57%、44.98%~74.64%和10.42%~32.15%。在7种蛋白饲料中,以玉米蛋白粉的各项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较高,棉籽蛋白粉和棉粕次之;在两种能量饲料中,以玉米粉的各项营养成分的表观消化率较高,但低于玉米蛋白粉。由此可见,玉米蛋白粉可作为瘤背石磺优质饲料原料来替代或部分替代螺旋藻;同时,玉米粉和棉籽蛋白粉也可以作为重要的饲料原料合理搭配、适量使用。  相似文献   
139.
为了探讨饲料维生素E添加水平对团头鲂生长性能及血液和肌肉理化指标的影响,本试验挑选360尾健康、平均体重为(45.00±1.50)g的团头鲂,随机分为6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5尾),分别饲喂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对照组)、12.5、25.0、50.0、100.0和200.0 mg/kg维生素E的等氮等能试验饲料,试验期为90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12.5、25.0、50.0、100.0和200.0 mg/kg添加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提高(P<0.05);25.0、50.0、100.0和200.0 mg/kg添加组的摄食率显著提高(P<0.05)。2)与对照组相比,12.5、25.0、50.0、100.0和200.0 mg/kg添加组血浆中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以及甘油三酯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12.5、25.0、50.0、100.0 mg/kg添加组血浆中总胆固醇含量显著降低(P<0.05);12.5、25.0、50.0 mg/kg添加组血浆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著降低(P<0.05);100.0 mg/kg添加组血浆中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增加(P<0.05)。3)与对照组相比,25.0、50.0、100.0和200.0 mg/kg添加组肌肉中粗蛋白质含量显著增加(P<0.05);12.5、25.0、50.0、100.0和200.0 mg/kg添加组肌肉的熟肉率显著提高(P<0.05);25.0、50.0和100.0 mg/kg添加组肌肉的滴水损失率显著降低(P<0.05)。由此可知,饲料中添加25.0~200.0 mg/kg维生素E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团头鲂生长,改善肉质。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经回归方程预测团头鲂饲料中维生素E的适宜添加水平为138.5 mg/kg。  相似文献   
1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