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2篇
  3篇
综合类   13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15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不同树龄贵州马尾松用于纸浆造纸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种不同树龄的贵州马尾松进行制浆性能比较,测定了它们的纤维形态和化学组成;优选出各自的最佳蒸煮工艺条件、测定了浆料的物理强度;并对漂白性能作了研究;最后用座标综合评定法来全面评价它们的制浆性能。结果得出21年树龄马尾松制浆性能优良,10年次之,29年较差。  相似文献   
32.
不同食性鱼肠道壁菌群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淡水养殖池中的4种不同食性鱼———乌鳢、鲢、鳊、鲫的肠道壁菌群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同种鱼,不论是好氧菌还是厌氧菌,前肠壁分布一般比中肠壁和后肠壁少;同一肠段,都是厌氧菌总数远大于好氧菌总数,一般相差2~3个数量级。不同鱼之间,肠壁的好氧菌总数差别比厌氧菌总数差别大得多;厌氧菌中的乳酸球菌和双歧杆菌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4种鱼肠道壁中的厌氧菌总数和双歧杆菌分布的规律是:肉食性的乌鳢>杂食性和广食性的鲫>食浮游植物为主的鲢>草食性的鳊,即鱼类肠道壁中的厌氧菌总数和双歧杆菌随着从草食性向肉食性发展而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33.
β-葡聚糖对凡纳滨对虾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虾配合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0、0.5、1.0、1.5、2 mg/g)的β-葡聚糖投喂凡纳滨对虾60d,分析β-葡聚糖对凡纳滨对虾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5 mg/g处理组肌肉溶菌酶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5、1.0、1.5 mg/g处理组的POD活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5、1.0、1.5、2.0 mg/g各处理组血清碱性磷酸酶(AKP)和酸性磷酸酶(ACP)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1.5 mg/g组的ALP和ACP活力最高。表明饲料中添加葡聚糖能有效提高虾体免疫力,适宜添加剂量为1.0~1.5 mg/g。  相似文献   
34.
翘嘴红鲌胃、肠道及肝胰脏主要消化酶活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翘嘴红鲌胃肠道及肝胰脏的淀粉酶、脂肪酶、蛋白酶3种主要消化酶活力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胃、肠道、肝胰脏的淀粉酶的最适pH均为6.0;脂肪酶的最适pH分别为8.0、8.0、7.5;胃蛋白酶最适pH为2.0,肠道、肝胰脏蛋白酶的最适pH分别为7.0、7.5。同时研究了在最适pH条件下,不同反应温度对3种主要消化酶的活性影响。结果表明:翘嘴红鲌淀粉酶在肝胰脏、肠道、胃的最适温度分别为30℃,30℃,25℃;脂肪酶的最适温度分别为40℃,30℃,35℃;蛋白酶的最适温度分别为50℃,50℃,40℃。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3种消化酶的活力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最适反应温度下翘嘴红鲌脂肪酶与淀粉酶的活力分布均呈现肝胰脏>肠道>胃,蛋白酶活力肠道与胃接近,大于肝胰脏蛋白酶活力。  相似文献   
35.
铵态氮、亚硝酸盐氮对三角帆蚌免疫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浓度为0.5,1.0,2.0,4.0 mol/L NH4-N和0.2,0.4,0.8,2.0 mg/L NO2-N的水体养殖三角帆蚌20d,分析不同浓度的NH4-N,NO2-N对三角帆蚌非特异性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三角帆蚌肝脏中的溶菌酶(Lysozyme,LSZ)、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ACP)、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及对NH4-N、NO2-N的敏感性均高于血淋巴中的活性和敏感性;0.5 mol/L NH4-N和0.2 mol/L NO2-N组三角帆蚌血淋巴中ACP活性均高于对照组,其余各实验处理组随着NH4-N、NO2-N浓度的升高,三角帆蚌非特异性免疫相关酶的活性明显降低。说明水体中高浓度的NH4-N和NO2-N能降低三角帆蚌的非特异性免疫活力。  相似文献   
36.
银鲫消化酶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对处于不同生长阶段银鲫的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纤维素酶的活性分布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鱼苗、鱼种、幼鱼、成鱼和亲鱼5个生长阶段,胰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基本保持不变,纤维素酶活性呈上升趋势,淀粉酶活性从鱼苗到成鱼不断提高,但在亲鱼阶段降低。胰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分布均以中肠最大,纤维素酶活性则在肝胰脏中最大。在肝胰、前肠、中肠、后肠,胰蛋白酶的最适pH值分别是7.5、7.5、8.5、8.0;脂肪酶的最适pH值均为7.5。淀粉酶的最适pH值均为6.5;纤维素酶在肝胰脏的最适pH值是4.8,在前肠、中肠、后肠最适pH值均有两个峰值,分别为3.6和4.8。  相似文献   
37.
不同基因型大麦品种大麦油及其母育酚含量的变异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不同基因型大麦品种大麦油及其母育酚含量的变异规律,采用超临界萃取法及HPLC法提取并测定了30个大麦品种的大麦油及其母育酚含量和成分.结果表明,大麦油含量存在显著的基因型和环境效应(P<0.05),裸大麦的大麦油含量(平均为4.16%)高于皮大麦(平均为2.96%),蜡质裸麦品种(Sumire mochi)含量最高(6.15%).与去皮籽粒相比,全麦的大麦油含量较高;与麦芽相比,制啤后的大麦原料仍有较高的母育酚含量.大麦油的母育酚组成成分主要为α-生育酚(占总生育酚的65.4%)和α-生育三烯酚(占总生育三烯酚的70.7%).试验表明,大麦油及其母育酚含量既受基因型的控制,又受生长环境条件的影响;大麦种皮部分可能是大麦油的主要储存组织之一,制啤后的大麦原料有可能作为母育酚提取的资源加以利用,从而提高大麦的附加值.  相似文献   
38.
三角帆蚌病害原因及其防制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三角帆蚌在育珠过程中爆发的疾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病理学解剖,结果表明,大面积爆发疾病流行的原因在于不当的养殖方法和植珠插片操作,过量施肥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则是疾病的诱发因素。建议针对河蚌养殖的水体环境构建一整套BOD(生物耗氧量)、N、P浓度、SS(悬浮颗粒)指标、细菌总数、pH值的检测体系。同时建议改变现有的插片方法,采用注射外套膜表皮细胞培养液的方法进行珍珠培育,以提高三角帆蚌的存活率和珍珠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