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58篇
农学   4篇
  5篇
综合类   63篇
农作物   8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13篇
园艺   13篇
植物保护   3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真菌是芒果的重要病原菌。本研究采用形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了海南省台农芒果实采收后炭疽病的病原菌。从台农芒发病果实上总共分离纯化获得38株刺盘孢属真菌。基于形态学特征和多基因序列(核糖体转录间隔区、钙调蛋白、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谷氨酰胺合成酶、肌动蛋白、微管蛋白),确定引起台农芒采后炭疽病的病原为暹罗炭疽菌(C.siamense)、亚洲炭疽菌(C.asianum)和果生炭疽菌(C.fructicola)。其中果生炭疽菌是我国芒果炭疽病原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22.
降香黄檀、檀香根际解钾菌的筛选与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提高降香黄檀-檀香人工林的土壤肥力,从不同林龄的降香黄檀、檀香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高效解钾菌。从钾细菌富集培养基上初筛和解钾菌筛选培养基复筛得到可培养物89个。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菌株解钾能力。结果表明,可溶性钾含量在70μg/m L以上的菌株有6株,其中菌株JT-K21、JT-K11和JT-K18的解钾率为80%以上。JT-K21培养液的可溶性钾含量高达132.68μg/m L,解钾率达到221.18%。基于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比较分析,初步鉴定JT-K21为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不同碳氮源试验表明:JT-K21对蔗糖和硫酸铵的吸收效果最好。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结果表明:菌株JT-K21液体发酵菌体浓度最大培养组最优组分为蔗糖(10 g/L)、硫酸铵(0.2 g/L)、氯化钠(0.1 g/L)、钾长石(5 g/L);JT-K21液体发酵解钾活性最佳时,培养基最优组分为蔗糖(10 g/L)、硫酸铵(0.2 g/L)、氯化钠(0.1 g/L)、钾长石(3 g/L)。  相似文献   
23.
对分离自海南4个地区13种寄主植物上暹罗炭疽菌的ITS-CAL-GAPDH 3基因序列进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95条暹罗炭疽菌多基因序列可定义为16个单倍型,其中,单倍型H5为主要单倍型,分布于所有寄主植物。AMOVA分析显示,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种群内;病菌未经历过大规模的种群扩张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暹罗炭疽菌种群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24.
一种新油茶炭疽病原多基因序列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湖南、广西油茶叶上分离获得5株能侵染油茶树的病原菌。通过柯赫氏法则证明该病原菌为油茶炭疽病的致病菌。病菌菌落圆形,初期为白色,逐渐变为浅灰色;气生菌丝由白色和灰白色渐变为深灰色绒状;菌落背面中心颜色深,外部颜色浅;菌丝划伤后在PDA培养基上能产生橘黄色的分生孢子堆,分生孢子为单胞、直、圆柱状、无色、光滑、两头钝圆或一端稍尖,分生孢子大小(11~15)μm×(4~5)μm;菌丝体附着胞不规则状,浅褐色,(8~12)μm×(5.5~7)μm。采用形态学结合多基因(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钙调蛋白-CAL、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系统学的方法对它们进行鉴定,结果发现,5个菌株均为暹罗刺盘孢(Colletotrichum siamense)。这是国内油茶上C.siamense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25.
油茶叶枯病菌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油茶叶枯病已从油茶的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为给此病害的防治提供依据,对该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分析,分离纯化了油茶叶枯病原菌,并对影响其生长的温度、酸碱度、光照和培养基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病原菌在5~31℃之间均能生长,其中27℃的温度为菌丝生长的最适宜温度;病原菌在pH值为4~9之间均可以生长,当pH值为6时菌丝生长最快;光照对菌丝生长的影响不大;以蔗糖为碳源的培养基最适合该病菌的生长,以葡萄糖为碳源的培养基其生长最慢.  相似文献   
26.
简述了传统PCR、实时定量PCR以及多重PCR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在植物检疫中的应用,分析了目前PCR技术存在的问题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7.
分离油茶白朽病的病原菌,并对该菌的ITS基因进行克隆和测序 将所得序列在Genbank中经B lastn搜索,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病原菌ITS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已有的序列同源性较低,最高仅为94%,系统发育树也显示该菌不与其他菌株聚类而是单独聚为1支。由于Genbank数据库有限,难以根据同源性来确定其属种关系。  相似文献   
28.
通过测定垂序商陆与胜红蓟乙酸乙酯提取物处理后的降香黄檀炭疽病菌内丙二醛含量、蛋白质含量以及4种酶活性,来初步判断垂序商陆与胜红蓟提取物对炭疽病菌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两种提取物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炭疽病病原菌膜系统,垂序商陆处理组丙二醛含量在56h后显著提高,胜红蓟处理组则缓慢增加,略高于对照组;垂序商陆处理组菌体内蛋白质含量先增加,32h后急剧降低,胜红蓟处理组蛋白质含量从初期开始就少于对照组;两种提取物都能影响菌体的保护性酶活性,两处理组SOD活力都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CAT活力高于对照组。两组SDH、LDH活力都小于对照组,而垂序商陆处理组SDH、LDH活力小于胜红蓟处理组。初步说明两种植物提取物可通过影响病原菌的代谢系统和生理过程来发挥其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29.
以甲壳素为唯一碳源,利用对硝基-N-乙酰苯胺为显色剂,通过变色圈法从湘江河岸边的土壤中筛选到产甲壳素脱乙酰酶的霉菌7株。其中A4菌株具有较强的产甲壳素脱乙酰酶能力。结合形态学和ITS区序列特征,A4菌株初步鉴定为串珠状赤霉菌。  相似文献   
30.
油茶产量与密度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我国油茶主要产区在不同立地条件下,林分密度对油茶产量的影响规律以及密度和产量之间的数量关系,提出了不同立地条件下油茶的最适栽培密度,以期为指导油茶生产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