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综合类   2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1.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植物乳杆菌和苦荞黄酮及其复合物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及血清指标的影响。选取(35±3)日龄、平均体重为(7.85±0.67)kg断奶仔猪50头,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仔猪。负对照组(NC组)饲喂基础饲粮,其他各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40 mg/kg硫酸黏杆菌素(正对照组,PC组)、1×109CFU/kg植物乳杆菌(LP组)、40 mg/kg苦荞黄酮(BF组)和1×109CFU/kg植物乳杆菌+40 mg/kg苦荞黄酮(LB组)。试验期28 d。结果表明:1)BF组1~28 d仔猪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NC组和PC组(P0.05),分别提高了52.74%和34.14%。2)NC组仔猪的各营养物质消化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LB组仔猪的总能、干物质、有机物和磷的消化率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3)BF组仔猪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尿素氮、葡萄糖、游离脂肪酸、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M含量显著高于NC组(P0.05)。LP组仔猪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高于NC组和PC组(P0.05),而血清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NC组和PC组(P0.05)。由此可见,苦荞黄酮提高了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免疫功能,而植物乳杆菌改善了断奶仔猪机体抗氧化能力,二者联合应用还改善了饲粮营养物质消化率。  相似文献   
12.
我国蛋白质类饲料资源紧缺,畜牧业发展迅速,畜禽存栏量不断增加,畜禽饲料利用率低,养殖业产生的排放物造成愈加严重的环境污染等,这些都制约着我国饲料业和畜牧业的发展。而采用氨基酸平衡低蛋白日粮技术可缓解以上问题,且不会降低畜禽的生产性能。目前,此技术在单胃动物上研究较多并取得预期的效果。而反刍动物因有独特的瘤胃,更适于降低日粮蛋白质水平补充非蛋白氮和氨基酸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文章以氨基酸平衡低蛋白日粮在猪、鸡的应用为基础,就反刍动物生理消化特点,探讨低蛋白日粮在其的适用性,并展望低蛋白日粮补充氨基酸和非蛋白氮物质在反刍动物上的应用前景,这对建立反刍动物最佳营养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根据饲料添加剂课程思政教育现状,强调了饲料添加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总结了课程思政教育目标,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以期为提升思政育人效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采用六氟化硫(SF6)示踪技术测定生产条件下泌乳奶牛瘤胃甲烷(CH4)排放量,旨在研究饲粮中性洗涤纤维/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NDF/NFC)对泌乳高峰期奶牛甲烷排放量、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及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选用体重(564.04±24.97)kg、胎次(1.58±0.23)胎、泌乳天数(88.00±15.32)d、产奶量(20.83±0.77)kg/d的荷斯坦奶牛12头,随机分成3组,每组4头。各组饲粮NDF/NFC分别为1.14、1.30、1.55。试验期为24 d,包括14 d预饲期和10 d正试期。结果表明:(1)低NDF组甲烷排放量、甲烷能极显著低于高NDF组(P≤0.01),甲烷/干物质采食量、甲烷能/总能摄入量在3个处理组间有极显著差异(P≤0.01);(2)各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在3组间无显著差异(P> 0.05);(3)低NDF组日增重显著高于高NDF组(P <0.05)。综上,在不影响奶牛健康和生产性能的前提下,NDF/NFC为1.14的低NDF组饲粮能显著降低泌乳高峰期奶牛瘤胃甲烷排放量。  相似文献   
15.
早期饲喂对山羊羔羊瘤胃和小肠组织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旨在研究早期饲喂对20~60日龄山羊羔羊瘤胃和小肠组织形态的影响,并探究瘤胃和小肠组织形态发育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取单因素试验设计,以饲喂方式为试验因子。选取72只20日龄体重相近健康的海门山羊羔羊,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仅饲喂代乳粉组(MRO组)、代乳粉加精料组(MRC组)、代乳粉加精料加苜蓿颗粒组(MCA组),每组6个重复,每重复4只羊。试验预饲期3 d,正式期40 d。试验期间,测定羔羊的生长性能和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在羔羊60日龄时,进行屠宰试验,测定瘤胃和小肠的组织形态。结果表明:1)在山羊羔羊20~60日龄阶段,MRO组羔羊干物质和粗蛋白采食量显著低于MCA组和MRC组(P<0.05),但干物质和粗蛋白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MCA组和MRC组(P<0.05)。2)MCA组羔羊瘤胃乳头长度和乳头宽度均显著高于MRO组(P<0.05),MRC组羔羊瘤胃乳头长度显著高于MRO组(P<0.05)。3)MCA组羔羊十二指肠隐窝深度显著高于MRO组(P<0.05),而V/C值显著低于MRO组(P<0.05);MRC组和MRO组羔羊空肠隐窝深度显著低于MCA组(P<0.05),而V/C值显著高于MCA组(P<0.05);MRC组和MCA组回肠V/C值显著低于MRO组(P<0.05)。4)可消化干物质、可消化蛋白质摄入量与瘤胃乳头长度、乳头宽度、上皮厚度、空肠、回肠隐窝深度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十二指肠、回肠V/C值呈显著负相关(P<0.05);可消化NDF摄入量与瘤胃角质层厚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瘤胃肌肉层厚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可消化NFC摄入量与瘤胃乳头长度和宽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但与十二指肠和回肠的V/C值呈显著负相关(P<0.05)。综上所述,早期补饲精料颗粒或者精料加苜蓿颗粒有利于瘤胃组织形态发育,但其相对于代乳粉较低的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会减缓小肠组织形态的发育。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湖羊公羔为试验对象,探究早期断奶补饲和育肥前、后期饲粮NDF水平对羔羊生长发育和消化性能的持续影响,计算试验因素间的叠加效应,筛选出最佳的组合饲养方式。【方法】选取体重[ (8.26±2.14) kg]、日龄[(20±2) d]接近的健康湖羊公羔12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重复5只;饲粮NDF水平设置:育肥前期低(33%)高(38%)水平,育肥后期低(28%)高(33%)水平。4组处理分别为:早期断奶+育肥前低NDF饲粮+育肥后低NDF饲粮(EW-LL);早期断奶+育肥前期低NDF饲粮+育肥后期高NDF饲粮(EW-LH);早期断奶+育肥前期高NDF饲粮+育肥后期高NDF饲粮(EW-HH);随母哺乳+育肥期前高NDF饲粮+育肥期后期高NDF饲粮(ER-HH)。早期断奶羔羊在20日龄由随母哺乳逐渐过渡到饲喂代乳粉,同时补饲开食料,所有试验羔羊育肥周期为61-180日龄。试验期160 d。测定羔羊不同阶段体重和采食量,在羔羊2、4、6月龄进行消化代谢试验。【结果】1)4组羔羊全期体重无显著差异(P>0.05),除46—65日龄,其余各阶段各组间日增重无显著差异(P>0.05)。2)早期断奶羔羊21—65日龄干物质采食量显著高于随母哺乳羔羊(P<0.05),早期断奶组中,育肥前后期均采食低NDF水平饲粮的羔羊121—180日龄时颗粒料采食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3)早期断奶组羔羊哺乳期营养物质消化率及能氮利用率低于随母哺乳组。进入育肥期后,消化代谢能力优势转移,育肥前期低NDF组羔羊干物质、有机物消化率显著高于高NDF组(P<0.05),叠加效应分析EW-LL组全期日增重增效最高,但早期断奶和育肥前期饲喂低NDF饲粮这两种饲喂方式的叠加效果为-50.57%。【结论】从整个育肥周期来看,早期断奶补饲代乳粉对羔羊生长性能有促进作用,育肥前期低NDF水平饲粮育肥效果相比高NDF水平效果较差;而育肥后期试验羔羊饲粮相同时,育肥前期饲喂低NDF饲粮的羔羊增重效果优于饲喂高NDF饲粮的羔羊。综合羔羊整个饲养阶段生长和消化代谢情况分析,饲养效果明显的4组顺序为EW-LL>EW-LH=EW-HH>ER-HH。本试验条件下推荐组合为早期断奶+育肥前期饲粮NDF水平33%+育肥后期饲粮NDF水平28%。  相似文献   
17.
技术集成创新是将先进适用技术有机整合,链接技术研发、示范推广和实践应用等多个环节,形成一个完整的技术体系,达到1+1>2集成效果的一种技术应用手段.技术集成已普遍应用于农业各个方面,节约资源的同时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益.在生产实践中很多人片面理解技术集成,认为集成就是技术的累积,导致应用效果不佳,资源浪费.深入理解技术集成的含义,正确掌握集成方法是开展集成工作的前提,有助于研究者发散思维,产出更多高效的集成技术.本文详细阐述了畜禽养殖技术的集成过程及评价,介绍了几种主要的养殖集成技术创新应用,分析集成技术优点与不足,预测畜禽养殖技术集成的发展趋势,为进一步推进畜禽养殖技术集成应用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饥饿对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幼鱼肌肉中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的影响,取大黄鱼幼鱼540尾,体重均值为(40.80±3.40)g,分组进行为期0 d(S0)、4 d(S4)、8 d(S8)、12 d(S12)、16 d(S16)、20 d(S20)的饥饿处理,测定背部肌肉的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结果显示,测定的大黄鱼背肌的16种氨基酸中,蛋氨酸含量在不同饥饿处理时间之间差异显著(P0.05),饥饿持续8 d其含量达到最小(0.48%±0.12%),16 d时达到最高(1.62%±0.23%);其余15种氨基酸含量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但均表现出随着饥饿时间延长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16 d时达到最高,20 d时明显降低。非必需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呈味氨基酸、鲜味氨基酸及氨基酸总量的变化趋势与上述15种氨基酸一致。在不同饥饿处理组的大黄鱼背肌中脂肪酸含量差异显著(P0.05)。其中,饱和脂肪酸(SFA)含量随着饥饿时间延长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S8组达到最大,为30.90%±0.28%;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在不同处理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所有处理组均稍大于对照组(S0);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则呈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在S12组时达到最低,其值为31.87%±0.65%。由上可知,通过适当的饥饿处理,可以改变肌肉中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从而较好地改善大黄鱼的肉质风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