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1篇
农学   8篇
  1篇
综合类   35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8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一、害虫的扩散与抗性进化 害虫的扩散对于抗药性的发展有显著的影响,因为感性个体的迁入能够使种群的抗性基因得到稀释,从而种群对杀虫剂的抗性程度降低,延缓了抗性的发展;反之,抗性个体的迁入,则使抗性程度提高,促进抗性的发展。如果有两个小区用同一种杀虫剂防治,则在这两个小区间种群的扩散交换就不能降低害虫的抗药性,而在这两个小区施用  相似文献   
42.
沿淮中稻害虫优化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田间系统调查和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安徽沿淮中稻主要害虫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的防治策略和优化防治措施。结果表明,采用在水稻大田生长前期(水稻移栽至7月上旬)不施药,保护和培育天敌对害虫的自然控制作用,在水稻大田生长中期(7月中旬至8月初)和后期(8月上旬及以后)抓关键期防治的策略,以及在水稻大田生长中期/后期使用氯虫苯甲酰胺+噻嗪酮/氯虫苯甲酰胺+噻嗪酮、氯虫苯甲酰胺+噻嗪酮/丙溴磷+吡蚜酮、丙溴磷+吡蚜酮/氯虫苯甲酰胺+噻嗪酮等药剂组合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控制害虫为害、满足生产实际的需要。  相似文献   
43.
外来物种红火蚁的化学防治技术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红火蚁的入侵已引起我国各界的关注,本文介绍了入侵红火蚁化学防治技术研究进展。按照化学防治策略可以分为以蚁巢为单元的局部处理和大面积全部处理,从施药技术角度可以分为浇灌和撒施毒饵两大类。浇灌技术主要是将药液灌入蚁巢内,其药液量是一个关键因子;毒饵适用的场所比较广泛,但是施药时间对控制效果影响比较大,一般在晚上施药效果较好,雨后不能马上使用毒饵。  相似文献   
44.
新疆主要植棉区棉蚜对吡虫啉和啶虫脒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叶片浸渍法对新疆主要植棉区的棉蚜种群进行了吡虫啉和啶虫脒2种药剂的抗性评价,结果发现,整个新疆植棉区棉蚜对吡虫啉的敏感性好于啶虫脒,部分地区棉蚜对啶虫脒已经产生了低水平的抗性。  相似文献   
45.
高效氯氰菊酯亚致死剂量对大豆蚜实验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大豆蚜Aphis glycines Matsumura属同翅目蚜科,是亚洲大豆种植区的重要害虫.近年来,大豆蚜先后侵入北美洲和大洋州等地,对当地的大豆生产构成潜在威胁,成为一种世界性农业害虫,受到各国的广泛关注[1].  相似文献   
46.
氟啶虫胺腈对麦蚜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定了河南许昌、山东汶上、江苏邗江3地两种麦蚜对吡虫啉、啶虫脒和氟啶虫胺腈的抗性水平,并在3地开展了田间防效试验。室内抗性监测结果表明,禾谷缢管蚜种群对吡虫啉处于敏感至低水平抗性状态(抗性倍数0.30~7.00倍),对氟啶虫胺腈处于敏感状态;麦长管蚜种群对吡虫啉、氟啶虫胺腈都处于敏感状态。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河南许昌、山东汶上、江苏邗江3地试验田50%氟啶虫胺腈WG对麦蚜田间防治效果药后3d为81.6%~88.0%,药后7d为79.2%~89.7%,明显优于对照药剂10%吡虫啉WP、5%啶虫脒WP的防治效果。结合室内抗药性监测和田间防治效果,说明氟啶虫胺腈作为新型杀虫剂品种,可作为轮换或替代药剂用于麦蚜的抗性治理。  相似文献   
47.
48.
侵染我国主要蔬菜作物的病毒种类、分布与发生趋势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 对我国茄科、葫芦科、豆科和十字花科蔬菜主要病毒病开展调查、诊断,明确当前我国主要蔬菜作物病毒病的病原物、优势病毒及其分布,并对其中一些重要病毒引起的病毒病在我国的发生危害趋势进行分析。【方法】 2013—2017年,对我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开展茄科、葫芦科、豆科和十字花科等蔬菜作物主要病毒病发生情况的普查,利用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主要蔬菜病毒病的病原进行鉴定。【结果】 我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共采集茄科、葫芦科、豆科和十字花科蔬菜作物疑似病毒病样品41 653份,共检出病毒63种,其中茄科蔬菜检出病毒达40种,葫芦科蔬菜检出病毒26种,豆科蔬菜检出病毒19种,十字花科蔬菜检出病毒14种。茄科的辣椒检出病毒33种,番茄检出病毒25种;葫芦科的南瓜检出病毒22种,黄瓜检出病毒19种;豆科的豇豆检出病毒14种,菜豆检出病毒12种;十字花科的萝卜检出12种病毒,大白菜检出7种病毒。蔬菜作物中普遍存在多种病毒复合侵染现象,已发现2—6种病毒复合侵染,以2种病毒复合侵染类型居多,其中辣椒、番茄和茄子上存在6种病毒复合侵染。本研究首次在国内发现番茄斑驳花叶病毒(Tomato mottle mosaic virus,ToMMV)、西葫芦虎纹花叶病毒(Zucchini tigre mosaic virus,ZTMV)、辣椒脉黄化病毒(Pepper vein yellows virus,PeVYV)、辣椒隐潜病毒1号(Pepper cryptic virus 1,PCV-1)和辣椒隐潜病毒2号(Pepper cryptic virus 2,PCV-2)的侵染;首次发现ToMMV、甜瓜蚜传黄化病毒(Melon aphid-borne yellows virus,MABYV)、南瓜蚜传黄化病毒(Cucurbit aphid-borne yellows virus,CABYV)对辣椒的侵染,首次发现ZTMV对黄瓜、烟草轻绿花叶病毒(Tobacco mild green mosaic virus,TMGMV)对南瓜的侵染,首次发现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tospovirus,TSWV)可以侵染芹菜、曼陀罗、豇豆、豌豆、党参、大丽花、旱金莲、刺天茄等,首次发现红辣椒脉斑驳病毒(Chilli veinal mottle virus,ChiVMV)可以侵染红茄,另外还首次发现辣椒和番茄为烟草丛顶病毒(Tobacco bushy top virus,TBTV)的新自然寄主。【结论】 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芜菁花叶病毒(Turnip mosaic virus,TuMV)和蚕豆萎蔫病毒2号(Broad bean wilt virus 2,BBWV2)为当前危害我国蔬菜作物的优势病毒,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分布且发生严重,特别是CMV发生最为普遍,在31个省(市、自治区)均有分布,且均为这些地区的优势病毒。茄科蔬菜的优势病毒为CMV和TMV,葫芦科蔬菜的优势病毒依次为CMV、小西葫芦黄花叶病毒(Zucchini yellow mosaic virus,ZYMV)、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Cucumber green mottle mosaic virus,CGMMV)和TMV,豆科蔬菜的优势病毒为CMV和BBWV2,十字花科蔬菜的优势病毒依次为TuMV、CMV和TMV。番茄褪绿病毒(Tomato chlorosis virus,ToCV)、TSWV、CGMMV和ToMMV等病毒在部分省区发生严重,扩展蔓延速度极快,具有在全国范围内流行的风险。  相似文献   
49.
为明确常用杀虫剂对棉花抗虫性的影响,研究了灭多威和吡虫啉营养液处理对棉苗中抗虫次生物质缩合单宁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5mg/L灭多威处理3叶期棉苗后第6、9、12和15天,50mg/L灭多威处理棉苗后第6天和第15天,棉叶中缩合单宁含量均显著增加,其中25mg/L灭多威处理棉苗15天,棉叶中缩合单宁的含量较对照增加74%。50mg/L吡虫啉处理棉苗后第2天,棉叶中缩合单宁含量与对照相比增加了45%,而吡虫啉的其它处理浓度和处理时间未对棉苗缩合单宁含量产生显著影响。杀虫剂对棉苗缩合单宁含量的影响与杀虫剂本身的性质密切相关,其中灭多威对棉苗缩合单宁含量影响较大,而吡虫啉影响则较小。此外,杀虫剂对棉苗缩合单宁含量的影响还具有一定的剂量效应与时间效应。  相似文献   
50.
小菜蛾不同亚细胞层羧酸酯酶的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采自不同地区的小菜蛾种群幼虫不同亚细胞层羧酸酯酶 (Car E)的活性分布及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敏感品系和抗性种群 Car E活性亚细胞分布没有明显差异。不同种群各亚细胞层 Car E活性以线粒体层分布最高 ,占 34%~ 52 % ;微粒体层最低 ,占 7%~ 16 %。抗性种群线粒体层 Car E活性明显高于敏感品系。各种群以上清液层 Car E与 α- NA的亲和力最高 ,且各种群间没有明显差异。云南、北京、武汉、宣化种群(F0 )线粒体层 Car E与 α- NA的亲和力最低。测定的六个种群线粒体层 Car E与 α- NA的亲和力大小依次为 :AVMs抗性品系 (F16) >云南种群 >武汉种群 >台湾敏感品系 >宣化种群 (F0 ) >北京种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