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4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4篇
  10篇
综合类   28篇
农作物   5篇
畜牧兽医   10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31.
清江花魔芋特征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清江花魔芋为天南星科魔芋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我国各地有不同俗名,如四川I称之为灰草,云南称之为花麻蛇,贵州称之为花秆莲、鬼蜡烛等。时至目前,  相似文献   
32.
大量元素对脱毒马铃薯试管苗块茎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浓度的N、P、K、Ca、Mg、S等营养元素对马铃薯脱毒苗块茎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营养液EM3-1能够基本上满足脱毒苗形成薯块,但其中S的含量还宜适量降低。  相似文献   
33.
正跨国公司的进入带来了先进的营销理念、优秀的蔬菜品种、栽培管理配套一体化的新技术,资金、人才、种质资源等优势为我国民族种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给中国市场带来了优质的种质资源,带动了寿光种业乃至全国种业的进步。但国外品种进驻的同时,部分国产蔬菜品种逐步退出市场乃至消失的问题引起各界关注。寿光将如何打造"中国蔬菜种业硅谷"?  相似文献   
34.
藤茶富硒增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藤茶为试验材料,设计正交试验,研究种植密度、有机肥、硒肥对藤茶硒含量及芽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藤茶最佳栽培条件为种植密度1 500株/667 m~2、有机肥1 000 kg/667 m~2、硒肥根施+喷施。该研究对于下一步的试验及生产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5.
硒肥不同施用方式对双低油菜产量和硒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双低杂交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 L.)种"德新油59"为原材料,研究叶面喷施、淋根施用两种人工富硒方式对油菜产量和含硒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双低油菜上进行富硒栽培有显著效果。叶面喷施硒肥方式油菜含硒量显著高于淋根施硒肥方式,在油菜初花期后喷施硒肥,能明显提高油菜硒含量。适量硒能有效促进油菜生长,提高油菜产量。  相似文献   
36.
不同家蚕品种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存在很大差异,为探讨这种摄食性差异的分子调控机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不同摄食性品种(品系)幼虫在正常条件下和经饥饿、食物刺激及忌避物刺激处理后头部的环磷酸鸟苷依赖性蛋白激酶1基因(pkg1)表达水平。正常条件下,pkg1在不同摄食性家蚕品种(品系)幼虫头部的表达存在较大差异,高摄食性品种(品系)中该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高于低摄食性品种(品系)。不同摄食性家蚕品种(品系)4龄起蚕饥饿12 h后,其头部pkg1的表达量显著升高。当饥饿12 h后的4龄起蚕再分别进行食物刺激及忌避物的气味刺激处理,其中桑叶气味刺激能使高、低摄食性家蚕品种(品系)之间pkg1的表达差异减小;不含桑叶粉的人工饲料气味刺激则引起低摄食性品种(品系)pkg1的表达量显著下调,使高、低摄食性家蚕品种(品系)之间的pkg1表达差异增大;忌避物质樟脑对不同摄食性家蚕品种(品系)幼虫pkg1基因的表达影响较小。试验结果说明,pkg1可能与家蚕的摄食性有密切关系,推测该基因的上调表达具有促进家蚕摄食人工饲料的潜在功能。  相似文献   
37.
将高抗性淀粉(resistantstarch,RS)突变体RS111与中等和低直链淀粉含量水稻品种II-32B和宜香B杂交,构建F2群体,发现位于第8染色体上的RM72和RM547和位于第6染色体上的RM217和RM225与RS相关。在杂交组合II-32/RS111的F2群体中,RM72和RM547与抗性淀粉和直链淀粉含量关系密切,出现了低亲本、杂合及高亲本3种基因型,且不同基因型间RS和AAC达1%显差异;在杂交组合宜香B/RS111的F2群体中,按标记RM217和RM225基因型可区分低与中高RS含量,其中RM225杂合型和高亲本类型间RS含量达5%差异水平。  相似文献   
38.
桑树栽植历史十分悠久,是原产于我国的重要农业资源,在全国不同地区广泛分布。四川是桑树种质资源大省。在回顾四川省桑树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和品种选育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四川省桑树种质资源利用及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9.
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制造业逐渐兴起,数控机床的数量也随之增多。数控机床的出现提高了生产效率,但是如果其在生产过程中发生故障,会大大影响工作效率,从而导致企业利益减少,因此在企业中维护与保养数控机床是十分必要的。文章阐述了数控机床维护与保养的目的与意义,并分析了日常数控机床维护与保养的主要工作内容和基本要求,最后针对数控系统和机械部件的维护与保养提出了具体方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0.
抗坏血酸又称维生素C(Vc),是家蚕幼虫生长发育必需的营养物质。为探讨在非取食阶段家蚕体内还原型抗坏血酸(AsA)的来源,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家蚕在不同发育时期以及不同条件下体内的AsA含量和总抗坏血酸(TAA)含量变化,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AsA合成相关酶基因在家蚕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量变化。滞育卵中AsA含量在产卵24 h内,TAA含量在产卵72 h内均有所增加,此后二者的含量均不同程度降低并一直保持相对稳定;即时浸酸解除滞育蚕卵的AsA含量在产卵24 h内显著增加,且在产卵48~144 h一直保持较高水平,到胚胎发育后期又明显下降,但AsA含量一直高于滞育卵。幼虫期取食桑叶或添加Vc的人工饲料之后,蚕体内AsA和TAA含量均增加,幼虫在眠中或取食缺乏Vc的人工饲料及饥饿一定时间后,体内的AsA和TAA含量均明显降低,尤其是饥饿后体内的AsA含量会下降到很低的水平。蛹期的TAA含量无显著变化,但雌蛹体内AsA含量在化蛹0~24 h显著升高,雄蛹体内AsA含量在化蛹0~144 h一直保持较高水平,到蛹后期才有较为明显的下降。编码AsA合成相关酶的4个同源基因BmG ULO_like1、BmG ULO_like2、BmA Lase_like1、BmA Lase_like2在中肠和脂肪体中的表达量总体上都是卵期及蛹期显著高于幼虫期,并且随卵和蛹的发育进程呈上升趋势。研究结果提示,家蚕胚胎发育期和蛹期的AsA来源途径,可能包括自身合成途径及由氧化型抗坏血酸(DHA)还原为AsA的途径,而在幼虫期主要从食物中吸收Vc,缺乏其他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