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36篇
农作物   2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31.
利用 1998~ 2 0 0 1年淮北片春性组和半冬性组小麦区试结果 ,对皖麦 44的丰产稳产性进行了分析 ;比较了皖麦 44和对照种豫麦 18、皖麦 19的主要农艺性状 ;研究了皖麦 44不同产量水平的产量结构 ;对产量性状进行了通径分析。结果表明 :皖麦 44既具有淮北地区大面积推广品种皖麦 19、豫麦 18的优点 ,又克服了其相应的缺点 ,集高产、稳产、矮秆、早熟、优质于一体 ,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皖麦 44高产的关键是确保穗数 ,稳定粒重。  相似文献   
32.
小麦新品种皖麦44的选育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皖麦44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以郑州891为母本,郑州831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定向选择,选育而成的弱春性小麦新品种.其突出优点是高产、稳产、矮秆、早熟、优质,适合制作优质馒头.适宜安徽省淮北、沿淮麦区中高肥力地块,中晚茬种植.高产栽培的关键在于调控合理的群体和防治后期的病虫害.  相似文献   
33.
以皖麦 44为供试材料 ,在安徽省农科院阜南基地进行了氮肥不同施用时期和施用量试验。结果表明 :在安徽省淮北地区中等以上地力条件下 ,皖麦 44氮素用量以施纯氮 16 6 .2kg/hm2 为宜 ,产量可达 792 4.5kg/hm2 ;前氮后移 (中后期施氮量占30 %~ 40 % ) ,能促进群体的有效生长 ,改善群体和个体质量 ,增加有效穗数、结实粒数和粒重 ,显著地提高产量 ,以基施 136 .5kg/hm2 、拔节期追 5 8.5kg/hm2 、扬花期追 30 .0kg/hm2 最佳 ,产量可达 795 7.5kg/hm2 ;其次宜采用基施和拔节或抽穗期追肥的两促施肥法。前氮后移结合后期喷施磷酸二氢钾和生物激素能减少小花的退化 ,增加穗粒数 ,提高千粒重 ,增产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34.
小麦新品种‘轮选22’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进一步规范抗赤霉病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inn.)新品种‘轮选22’的高产栽培技术,做到良种良法配套,因地制宜地加快高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轮选22’的推广,以解决目前生产上“丰”与“抗”的矛盾,达到小麦高产、稳产和优质,确保食品安全、减少污染环境,通过对其高产栽培技术试验和大面积生产示范,分析其主要特征特性、产量结构、品质、适应范围和利用前景。研究制定了‘轮选22’高产栽培技术规程,该规程规定了‘轮选22’小麦高产栽培的产量构成及种子处理、整地、施肥、播种、田间管理等技术,适用于安徽省沿淮淮南地区中高产肥力水平田块‘轮选22’的种植。  相似文献   
35.
离子束诱变小麦新品种皖麦42号的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皖麦42号系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合作,从太谷核不育轮回选择群体(RV-60)中选得的可育穗再经离子注入(30kev,80次)引变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弱春性,一般单产6 000~6 750Kg/hm2,适于安徽、江苏沿淮及淮南地区、河南南部及湖北部分地区上等肥力水平的地块种植。株高80~85cm,长芒、白壳、白粒、半角质,千粒重40克左右,中抗条锈病和白粉病,感赤霉病,熟期转色好,不早衰。适宜播种期为10月中下旬至11月初。基本苗可掌握在180~240万/hm2左右。  相似文献   
36.
为探究安徽省春性小麦品质育种进展,对参加安徽省淮南片2010-2019年春性小麦区试的154个品系(227份)样品进行品质性状分析,并根据不同品质分类标准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平均容重为788.7±18.4 g·L-1,硬度指数为57.1±8.8,粗蛋白含量(干基)为13.24%±1.07%,湿面筋含量(14%水分基)为28.2%±3.0%,沉淀值(Zeleny法)为35.2±9.7 mL,吸水率为56.3%±3.8%,稳定时间为4.4±3.1 min,最大拉伸阻力为388±147 EU,能量为81.2±32.5 cm2。品质性状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其中,粗蛋白含量与湿面筋含量、吸水率与硬度指数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8,分别为0.898和0.888。各品质性状年份间表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容重、湿面筋含量、沉淀值、稳定时间、最大拉伸阻力年份间波动明显,但没有明显规律;粗蛋白含量和能量呈缓慢下降趋势;而吸水率和硬度指数则比较稳定。根据国家小麦品种品质分类标准,227份样品中,有3.08%、11.01%和0.88%的样品全部指标分别达到中强筋、中筋和弱筋小麦标准,没有样品达到强筋小麦标准,多数品系品质指标之间存在强、中强、中、弱筋交错不协调现象。通过审定的品种中,仅有1个达到弱筋标准。  相似文献   
37.
离子注入小麦的变异效应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对离子束注入小麦的变异效应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离子注入小麦所产生的变异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表现型主要为七种。本文还对突变体有关性状的选择与利用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8.
安徽沿淮江淮麦区稻茬小麦新品种(系)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适宜安徽沿淮江淮稻茬麦区种植的高产、抗病、抗逆和抗穗发芽的小麦新品种(系),于2006-2007、2007-2008两年度分别在合肥和龙亢试点安排了20个新品种(系)的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宁麦13、扬02G13、荆00-3和扬03G12产量及抗性综合表现突出,适宜在沿淮江淮地区不同生态区稻茬种植;而阜麦936、濮麦9和皖麦53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但赤霉病和穗发芽抗性稍弱,适宜江淮北部及沿淮麦区种植的新品种。  相似文献   
39.
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皖9926的选育与利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皖 992 6系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合作 ,从矮败小麦进行轮回选择群体中选得的可育穗再经离子注入引变选育而成的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弱春性 ,一般单产 5 2 5 0~ 675 0kg/hm2 ,适于安徽、江苏沿淮及淮南地区、河南南部及湖北中上等肥力水平的地块种植 ;株高 80~ 85cm ,长芒、白壳、白粒、半角质 ,千粒重 40g左右 ,熟期转色好 ,不早衰 ,抗赤霉病、条锈病 ,品质优 ;适宜播种期为 10月中下旬至 11月初 ,基本苗可掌握在 180万~ 2 40万 /hm2 左右。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