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肥料与密度对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此试验通过研究N、P、K、有机肥的配合施用和种植密度对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为玉米高效高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试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设主区肥料因子为A共4个水平,即A1(N:150 kg/hm2、P2O5:90 kg/hm2、K2O:45 kg/hm2);A2(N:300 kg/hm2、P2O5:180 kg/hm2、K2O:90 kg/hm2);A3(N:450 kg/hm2、P2O5:270 kg/hm2、K2O:135 kg/hm2);A4(N:450 kg/hm2、P2O5:270 kg/hm2、K2O:135 kg/hm2、有机肥7200kg/hm2)。设副区密度因子为B共6个水平,即B1:108000株/hm2、B2:96000株/hm2、B3:84000株/hm2、B4:72000株/hm2、B5:60000株/hm2、B6:48000株/hm2。共24个处理,3次重复。结果表明:肥料和密度对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有显著影响。在4个肥料处理中,A4处理在穗长、穗粗、穗粒数、百粒重、产量都是最高值。密度对穗长、穗粗、穗行数、百粒重及产量都有显著和极显著影响,基本上都是随着密度的增高穗长、穗粗、穗粒数、百粒重在降低,但产量却是逐渐增加,在密度为96000株/hm2时产量最高,随后密度进一步增加产量下降。综合考虑肥料和密度因子,A4B2组合产量最高(12513.0 kg/hm2)。  相似文献   

2.
海南儋州市水稻肥料效应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探明海南儋州地区水稻土壤供肥能力和氮磷钾肥的利用率,为海南儋州地区测土配方施肥提供依据,我们采用“3414”试验方案,进行了水稻田间试验,并建立了三元二次施肥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尿素(氮肥)的利用率为40.1%,过磷酸钙(磷肥)利率15.2%,氯化钾(钾肥)的利用率37.1%。根据三元二次施肥模型,求得最佳施肥量N 159.6kg/hm2、P2O5 40.8kg/hm2、K2O 55.2kg/hm2。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水稻品种桂育9号在广西中西部地区的最佳种植密度和施氮量,采用2因素4水平裂区试验设计,测定相关农艺性状和叶面积指数及产量。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最高苗数和结实率有极显著影响(P<0.01),对有效穗数和千粒重有显著影响(P<0.05);施氮量对农艺性状及产量影响不显著,A3B2处理的农艺性状最佳,产量最高(7 550kg/hm 2)。在广西中西部地区种植桂育9号时,种植密度以3.0×10 5蔸/hm 2、每蔸2苗、施氮量165kg/hm 2为宜。  相似文献   

4.
啤酒大麦新品种甘啤4号是甘肃省农科院啤酒原料研究所以法瓦维特为母本、八农862659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选育而成.该品种具有高产、抗病、抗倒伏、适应性广、酿造品质优良等特点,其株高75~80cm,生育期100~105d,全省区域试验平均产量7916.45kg/hm2,比对照品种法瓦维特增产11.30%,西北及内蒙古联合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6555.76kg/hm2,较对照品种甘啤3号增产7.06%,适宜甘肃省河西地区和沿黄灌区,新疆、内蒙古自治区及相似生态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5.
为改进湘南地区早稻氮肥施用方法,明确氮肥施用关键技术,构建高产高效氮肥施用模式,开展了以施氮水平为主区因素、氮肥运筹方式为副区因素的裂区试验,研究了其对湘南早稻产量形成与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增大施氮量和穗粒肥比例能提高水稻茎蘖数和成熟期水稻叶片SPAD值;施氮150-210kg/hm2范围内,早稻产量变化不大,但中氮(180 kg/hm2)水平下提高穗粒肥比例可显著增产。(2)增大施氮量可显著提高稻米整精米率和稻米粗蛋白含量,降低垩白率;提高穗粒肥比例可提高稻米整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和粗蛋白含量,降低稻米碱消值。(3)随施氮量增大,水稻氮素积累量显著增大,但氮素偏生产力(NPFP)、氮肥农学效率(ANUE)和氮素回收效率(NRE)显著降低;提高穗粒肥比例可显著提高水稻氮素积累量和中氮水平下NRE、NPFP和ANUE。总体来看,180 kg/hm2施氮量下,提高穗粒肥比例有利于提高湘南早稻产量、米质和氮素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6.
为薏苡高产栽培提供参考依据,采用2 因素裂区设计,设置2 种行距(等行距、宽窄行)和4 种密度(7 万、6 万、5 万、4 万株/hm2),研究不同的种植方式对薏苡花后光合生理、籽粒灌浆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宽窄行种植改善了薏苡的群体结构,提高了叶片光合性能和籽粒灌浆能力,与等行距种植的薏苡相比,4 种密度种植的薏苡产量分别提高7.87%、7.90%、7.87%和8.75%;种植密度对薏苡产量影响显著,2 种行距配置的薏苡都以种植密度为5 万株/hm2时产量最高,分别达到4544.1、4901.9 kg/hm2。薏苡的适宜种植密度为5万株/hm2,宽窄行种植是薏苡高产栽培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为揭示滴水量对冬小麦根系生长和耗水特征的影响规律,以新冬18号为材料,田间研究了1620 m3/hm2(W1)、1950 m3/hm2(W2)、2400 m3/hm2(W3)、2850 m3/hm2(W4)4种滴春水处理对0~100 cm土层含水量空间变异、0~60 cm土层根系生长和产量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滴水量的增加,增加各土层的含水量,毛管间距1/2处0~40 cm土层含水量增幅远大于毛管处;增加0~60 cm根干质量密度、根长密度和根系活性,且毛管间距1/2处的增幅远大于毛管处;产量增加显著,距毛管第3行产量增幅远大于毛管第1行,以W4最高,为7827.5 kg/hm2,水分利用效率为1.19 kg/m3,滴水量占总耗水量的54.9%,显著减少40~100 cm的土壤储水消耗。北疆冬小麦春季适宜总滴水量在2850 m3/hm2左右,每次滴水量在525 m3/hm2左右,以保证远离毛管区域小麦生长的水分需要。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长期施用含SO4=肥料对水稻水稻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对红壤地区农业持续发展和科学研究提供原创性的理论依据,刘更另院士于1975年开始在湖南祁阳官山坪中国农业科学院红壤实验站布置了肥料定位试验。试验设三个处理,即:处理一:SO4=,采用含SO4=化肥:(NH4)2SO4 + K2SO4 + 过磷酸钙。 处理二: Cl- ,采用含Cl- 化肥:NH4Cl + KCl + KH2PO4;处理三:隔离区(CK)。施用化肥NPK。即:尿素 +过磷酸钙+ 氯化钾。 三个处理NPK用量相同。通过32年的长期研究,结果表明:1.长期施用含SO4=肥料对水稻产量没有多大影响;2.长期施用含SO4=肥料能够提高水稻生物产量。据1982-2007年26年的总产量(生物产量)统计,SO4=处理(488653.5kg/hm2),比CK处理(483862.1 kg/hm2)高4791.4kg/hm2,比Cl-处理(477262.5kg/hm2)高11391.0 kg/hm2。3. 长期施用含SO4=肥料能够增加水稻有效穗,但结实率和千粒重较低。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清水河县地处黄土高原的边缘地带,沟壑纵横,是典型的北方干旱缺水地区。为明确秸秆翻耕还田对该区域玉米农田土壤蓄水保墒效果及产量形成特性的影响,通过连续2年的田间小区试验,探究0kg/hm 2(CK)、3 000kg/hm 2(SF1)、6 000kg/hm 2(SF2)和12 000kg/hm 2(SF3)4种秸秆还田量下玉米农田全生育期地温、土壤水分、植株生长发育、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秸秆还田促进了玉米叶面积指数提高和地上部生物量的积累,2018年,SF2处理叶面积指数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较CK分别提高13.17%和10.70%;玉米全生育期0~30cm土层土壤温度、0~80cm土层土壤含水率、生育期贮水量和农田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均表现为SF2>SF3>SF1>CK;2018年,SF1、SF2和SF3产量分别较CK提高了8.5%、11.4%和9.3%。秸秆翻耕还田措施能够显著改善玉米农田土壤水热状况、促进植株生长、提升子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其中6 000kg/hm 2还田处理效果最好,可作为节水保墒栽培模式在内蒙古黄土高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以五优稻1号为供试品种,设A(两段育苗)、B(超早育苗)、C(常规育苗)等三个处理,研究了三种不同育苗方法对水稻生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间的秧苗素质差异显著;处理间的生育期差异非常大,但成熟期差异并不很大;处理间茎蘖动态、叶面积动态、干物质动态等均有极为明显的差异;产量呈A(12547.6kg/hm2)>B(10679.3kg/hm2)>C(7846.1kg/hm2)。可见,处理A(两段育苗)和处理B(一段超早育苗)是寒地水稻超高产栽培的重要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1.
优质强筋小麦品种筛选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多点次的优质强筋小麦品比筛选试验表明:多数优质强筋小麦品种适于在许昌市(中原地区)种植,但从产量和品质两方面综合来看,产量和品质性状协调性较好、产量较高、品质较好、适应性较强的品种是新麦9408、郑麦005、郑麦9023、宛麦147,前3个品种最适宜在许昌市推广种植,宛麦147可作搭配品种示范种植,新麦9408、郑麦9023以其抗性好、成穗好、落黄好、比较稳产,最受农民群众欢迎。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究小麦新品种‘宛麦632’的抗旱性,以‘周麦18’为对照试验材料,采用PEG模拟干旱和田间自然干旱的方法测定抗旱指标。无干旱胁迫条件下,‘宛麦632’与‘周麦18’的各项抗旱指标均无显著差异,其产量分别为7052 kg/hm2和6916 kg/hm2。干旱胁迫条件下,在萌发期,‘宛麦632’的发芽率、发芽势分别较‘周麦18’高44.23%、106.25%;在苗期,‘宛麦632’的苗高、根长、茎叶鲜重和根鲜重分别较‘周麦18’高62.90%、55.32%、83.33%和60.00%;在成株期,‘宛麦632’的株高、最高分蘖、有效穗、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分别较‘周麦18’高2.99%、1.94%、1.44%、14.71%、10.61%和6.80%。除有效穗外,其他性状差异均达显著水平。此外,‘宛麦632’和‘周麦18’的综合抗旱指数分别为0.901、0.582。据此认为,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宛麦632’生长受抑制程度小,其各项抗旱指标均优于‘周麦18’;‘宛麦632’具有较好的抗旱性,在干旱环境下有产量优势。  相似文献   

13.
皖麦31是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采用“栽培一粒”小麦与7个普通小麦品种进行种间远缘杂交、复合杂交、辐射诱变等多种育种方法相结合,育成的安徽省第一个丰产多抗高蛋白面条专用小麦新品种,1997年8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的育成,对安徽省江淮麦区种植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转Bar基因小麦及其杂交后代旗叶光合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Nong4是Bar基因插入在受体小麦D染色体组上的转Bar基因小麦,由于其具有抗除草剂功能,转Bar基因小麦将成为选育高产优质抗除草剂小麦品种的重要材料。笔者以转Bar基因小麦及其与当地常规品种皖麦48的杂交F1代为材料,结合光合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等指标,系统地研究了转Bar基因小麦及其F1代的产量性状、旗叶的光合特性,探讨了转Bar基因小麦及其F1代产量性状产生的影响,并从光合特性的角度揭示其原因所在,为转Bar基因小麦的高光效杂交后代的选育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在农艺性状、光合特性的表现上,以Nong4为亲本的正交F1Nong4×Wanmai48比反交F1Wanmai48×Nong4有更好的优势表现,呈较强的中亲优势或一定的超亲优势,如其穗长、千粒重超亲优势率分别达到5.17%和4.41%。笔者研究分析Nong4及其正交F1Nong4×Wanmai48产量优势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其光能转化效率高、电子传递能力强、光合产物积累多等的综合表现。所以,在选育抗除草剂小麦杂交后代时,可以以Bar基因插入在D染色体组上的Nong4为父本,以当地优质高产品种为母本,从而获得高光效的杂交后代。  相似文献   

15.
江淮平原小麦主栽品种茎秆抗倒性能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以江淮平原8个小麦主栽品种为材料,分析不同品种的茎秆抗倒性能及其产量。结果表明,烟农19,郑麦004,平安6号和周麦22在全生育期内未发生倒伏,偃展4110,新麦18和皖麦50在乳熟期发生1度(茎秆与地面夹角为75°~45°)轻微倒伏,而皖麦19在乳熟期发生2度(茎秆与地面夹角为45°~20°)倒伏,倒伏率为17.62%。皖麦19的株高、重心高度、基部节间长度及其干物质输出率均高于未倒伏品种和轻微倒伏品种,不利于其抗倒伏。烟农19的株高和重心高度适中,基部节间机械强度较大,干物质在乳熟前输出较慢,乳熟后迅速分解输出,有利于茎秆抗倒和产量提高。因此,江淮平原兼顾高产和抗倒的小麦品种为烟农19和周麦22。  相似文献   

16.
吴兰云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7):158-162
为了明确不同密度和行距对小麦新品种‘皖麦68’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采用二次D-饱和最优设计,分析了‘皖麦68’密度和行距的产量等效应,得出综合效应方程。结果表明:密度对产量都是正效应,行距对产量是负效应,二者对产量的交互作用是负效应。对产量结构的影响是,密度和行距对穗数是正效应,对穗粒数是负效应,对千粒重的影响较小。密度为357.45万/hm2,行距为19.03 cm时,‘皖麦68’的最高产量达9215.6 kg/hm2;最理想的产量结构是穗数为624.48万/hm2,穗粒数40.05粒,千粒重39.13 g。综合极值区间,确定了淮北地区‘皖麦68’产量在9000 kg/hm2以上的播种密度范围是326.6-360.3万/hm2,行距是19-20cm。  相似文献   

17.
以小麦品种皖麦54为试验材料,连续两个生长季进行了氮肥运筹方式对孕穗期渍水冬小麦不同小穗位、粒位的结实粒数和粒重影响的观测。结果表明,不同氮肥运筹方式显著影响穗部结实特性,主茎穗结实特性优于分蘖穗。全部基施的氮肥运筹方式较基肥50%+拔节肥50%和基肥30%+拔节肥50%+孕穗肥20%的运筹方式显著增加了不孕小穗数,降低结实小穗数和结实粒数,2008—2010两年度全部基肥运筹方式较基肥30%+拔节肥50%+孕穗肥20%氮肥运筹方式处理不孕小穗数分别增加25.5%和29.8%,结实小穗数均降低5.7%。孕穗期渍水逆境对分蘖穗结实特性影响大于主茎穗,渍水逆境显著增加不孕小穗数,较对照处理,2008—2010两年度,不孕小穗数分别增加10.6%和4.6%;结实小穗数分别降低2.8%和1.4%。孕穗期渍水降低主茎穗结实4粒的小穗数比例和分蘖穗结实3、4粒小穗数的比例及第3、第4粒位籽粒粒重和第3、第4粒位粒重对单穗粒重的贡献率。氮肥后移运筹方式显著提高孕穗期受渍小麦主茎、分蘖穗结实小穗数和粒重,增加主茎和分蘖穗结实3、4粒小穗的比例和结实小穗第3、4粒位的粒重,提高第3、4粒位粒重对单穗粒重的贡献率,减少不孕小穗数,进而较氮肥前移处理显著提高经济产量。氮肥后移运筹方式有利于减轻孕穗期渍害对小麦穗部结实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小麦对高温胁迫的响应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是中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作物的影响,明确小麦对高温环境胁迫的响应,本文归纳了最新研究高温对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品质的影响。从生理生化方面归纳了小麦光合作用、相关酶活性、氧化系统、植物激素对高温胁迫的响应。根据文献分析提出小麦未来研究发展的建议:(1)选育抗逆性强的品种,(2)合理栽培管理的调控措施来减轻高温对小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北方冬麦区高肥区域试验品种产量性状分析与探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曾启明  孙芳华 《作物学报》1992,18(4):266-274
对北方冬麦区1983~1988年高肥区域试验的80个参试品种的产量性状进行相关与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北部冬麦区和黄淮麦区北片参试品种的增产因素主要是穗粒重,其次是亩穗数;黄淮南片参试品种的穗粒重与亩穗数对产量的贡献几乎相等,亩穗数稍大于穗粒重。鉴于直线相关是有一定范围的,结合各片的生态条件及育种实践,认为培育400公  相似文献   

20.
1BL/1RS易位系在我国小麦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62,自引:10,他引:52  
采用SDS-PAGE和SCAR标记对我国小麦主产区近30年来主要推广品种和新近育成的部分品系共179份进行了1BL/1RS鉴定,结果表明:我国20世纪80年代后育成的小麦品种中约38%为1BL/1RS品种,其中北方冬麦区和黄淮冬麦区频率较高,分别为59%和42%;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和西南冬麦区频率较低,均为20%;东北春麦区未发现1BL/1RS品种。大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