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2篇
基础科学   1篇
  86篇
综合类   63篇
农作物   19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 毫秒
161.
在兼顾土壤类型与样点空间分布相对均匀性的前提下 ,采集了中国东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3个县 (吉林省公主岭、黑龙江省的海伦县和北安县 )的黑土样点190个。采用元素分析仪法对不同地区的黑土中有机质、全氮和全硫进行分析 ,同时采用常规法对其全磷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 :不同地区黑土中的有机质、全氮、全硫和全磷含量存在明显差异 ,公主岭地区各项指标均低于北安地区 ,海伦地区居中 ,表现出随纬度的增加而不断提高的趋势。不同地区黑土中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随开垦年限增长而降低 ,全硫和全磷的含量变化则不明显。由于黑土中有机质、全氮、全硫和全磷含量之间存在明显相关关系 ,因此可用黑土中有机质含量作为评价其土壤肥力质量的综合指标  相似文献   
162.
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吉林省公主岭地区土壤表层(0~20cm)pH、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粘粒这5种土壤肥力指标的空间变异性。结果表明:土壤pH、有机质、速效钾、粘粒的理论模型均为球状模型;速效磷的理论模型为纯块金效应模型。粘粒、速效钾、有机质、pH的C0/(C0+C)变化范围是37.27%~49.66%,均表现出中等的空间相关性,说明其空间变异是由随机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目前的评价标准,该地区土壤pH和有机质主要分布在2~3级;速效磷和速效钾主要分布在2~4级;而粘粒则分布在3~4级,说明该地区肥力指标基本上处于中等级别。  相似文献   
163.
温室气体排放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国内外研究温室气体的献资料,综合分析了土壤理化性质对3种主要温室气体(CO2,CH4,N2O)排放影响的研究进展情况。影响温室气体排放的土壤理化性质主要是土壤有机质、质地、温度、湿度或Eh、pH。因此,深入而全面的研究土壤CO2、CH4、N2O排放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数量关系,尤其是与土壤基础物质之间的关系,估计土壤CO2、CH4、N2O的排放总量,初步提出区域性的温室气体减排方案是将来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4.
以长期地膜覆盖及不同施肥处理的棕壤为研究对象,初步分析了土壤中水溶性有机碳(DOC)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覆膜以及不同施肥处理对棕壤中DOC含量的变化都有显著的影响,单施有机肥料(M2)使DOC的含量增高,而单施无机肥料(N2)降低了土壤中DOC的含量,有机-无机肥配施使DOC的含量介于前两者之间;相同施肥处理条件下覆膜土壤中DOC的含量高于裸地的含量.  相似文献   
165.
黑龙江省双城市土壤有机质和速效养分的空间变异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 IS)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黑龙江省双城市土壤表层(0~20 cm)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这4种土壤养分指标的空间变异性。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钾的理论模型均为球状模型;速效磷的理论模型为指数模型。速效钾含量的C0/(C0 C)为49.96%,存在中等的空间相关性,说明其空间变异是由随机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速效氮、有机质、速效磷含量的C0/(C0 C)变化范围是8.10%~14.39%,均表现出强的空间相关性,说明其空间变异均受结构性因素的影响。从总体分布趋势来看,4项养分指标均呈现出由西向东、由西南向东北升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6.
通过对连续18年的棕壤长期定位试验研究表明:长期地膜覆盖和施肥后使玉米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比对照显著增加。地膜覆盖比裸地栽培有更显著的增产作用,但当地膜覆盖到一定年限后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开始呈现下降趋势。各肥料处理表现为施有机肥比施氮肥效果要好,有机肥与氮肥搭配(1∶1)施用比单一施用氮肥要好。肥料施用量加倍后多数处理间产量增加显著。长期地膜覆盖和施肥后增加了玉米的茎、叶、穗轴和根的干物重,而覆盖一定年限后根系干物重却开始显著降低,长期地膜覆盖和施肥提高了子粒占全株总生物量的比例,而降低了根系占全株总生物量的比例。  相似文献   
167.
耐盐性不同的6个甜菜品种(系)幼苗在氯化钠浓度为280 mmol/L的营养液中生长16d,对一些生长指标、叶片叶绿素含量和硝酸还原酶(NRA)活性做了分析测定。结果:在氯化钠胁迫下,品种甜七和品系P4、P9、P10、P11、P25幼苗干物质积累量减少,叶面积缩小,叶片增厚,叶片NRA活性降低,叶片叶绿素含量却没有降低。与品种甜七和品系P4、P9比较,品系P10、P11、P25幼苗干物质积累量减少较低,幼苗的相对生长量高,盐害指数较低,叶面积的绝对值和相对值都较大,叶片较薄,叶片NRA降低量较小,说明品系P10、P11、P25耐盐性较强。  相似文献   
168.
在辽宁地区进行2 a的"3414"田间试验,以初步掌握辽宁地区大豆的土壤养分情况.试验结果表明:辽宁种植大豆的土壤肥力基本属于中等水平;全省大豆推荐最高产量施肥量为N2.33 ks/667 ㎡、P2O52.42 ks/667 ㎡,K2O4.04 ks/667 ㎡,最高产量为181.27 ks/667 ㎡;以"对数"类型获得相对产量与对应土壤养分测试值之间的数学关系式,分别取相对产量50%、75%、85%和95%计算土壤养分含量,得出全省大豆土壤养分丰缺指标.  相似文献   
169.
本文以沈阳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类专业为研究对象,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引领,紧密结合新农科建设要求,开展了资源与环境类专业结构优化和改造提升路径的研究与实践。分析了资源与环境类专业存在的问题,创建了招生就业认可度、社会需求度、产业适应度的“三维度”评价指标体系,依据专业评价的结果采取增、停、并、转的方式优化了资源与环境类专业的结构布局;从修订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强化课程建设、建立实践基地、创新教学模式等方面建立了专业内涵提升的“五项核心工程”,构建了“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增潜力”新农科背景下资源与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提高了资源环境类专业的竞争能力,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170.
土壤胶体的凝聚与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密切相关。施肥改变土壤溶液环境,对土壤团聚体形成、土壤结构和土壤物质组成产生影响。探索长期不同施肥影响土壤胶体微观性质和相互作用进而影响土壤宏观现象的关联十分必要。本研究依托三十五年棕壤长期定位施肥监测试验站,选取不施肥处理(CK)、施用氮肥(N)、施用有机肥(M)、氮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N+M)四种处理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动态光散射技术监测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胶体凝聚动力学过程,通过对比分析土壤有机质含量、表面化学性质和土壤矿物组成等探究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胶体凝聚过程的影响。研究发现:四种长期不同施肥处理的棕壤胶体凝聚特征均表现为在低电解质浓度条件下发生慢速凝聚(RLCA)与高电解质浓度条件下的快速凝聚(DLCA);不同施肥处理胶体在相同电解质体系中的临界聚沉浓度的大小顺序均为M > N+M > CK > N。有机肥的长期施用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从而提高了胶体颗粒表面电场强度,加大了胶体颗粒间的静电斥力,加之有机质组分的空间位阻效应使得胶体的凝聚现象减弱;另一方面,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并未改变土壤黏土矿物组成类型,但对其相对含量产生影响:其中,有机肥的长期施入使2:1型伊利石的相对含量增加,1:1型高岭石的相对含量减少,长期施用氮肥使伊利石相对含量减少而高岭石相对含量增加。综上,长期不同施肥处理改变棕壤胶体的基本理化性质和矿物组成比例关系,进而影响棕壤胶体的凝聚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