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3篇
农学   33篇
  3篇
综合类   92篇
农作物   13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11.
四川部分高亲和性普通小麦地方品种品质特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分析了26份四川高亲和性普通小麦地方品种的品质特性。结果表明籽粒粗蛋白含量平均值为11.0%,赖氨酸含量平均值为0.36%,沉淀值平均值16.10ml,硬度含平均度为35.14s,26份高亲和性材料的粗蛋白质含量,赖氨酸含量和沉淀值都低;据硬度指标,都为软质小麦。  相似文献   
112.
人工合成小麦对普通小麦农艺性状及产量潜力的改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硬粒小麦(2n=4x=28,AB基因组)与节节麦(2n=2x=14,D基因组)杂交而成的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已成为拓展小麦遗传基础和利用野生资源重要基因改良栽培小麦的重要桥梁和手段。利用一个分蘖力强、高抗条锈病并含1.5+10HMW-GS的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材料CD780(P1)与丰产性好、适应性广、品质优良但丧失条锈病抗性的小麦品种川育12(P2)杂交,构建131个重组近交系(RILs)(F8)。2005—2006年,将RILs群体分别种植于四川省平原和川中丘陵两个生态点,研究其主要农艺性状表现及性状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单位面积穗数(SPM)、生物产量(BW)、籽粒生产率(GPR)、生物生产率(BPR)和籽粒产量(GY)5个性状,群体均值均超过双亲,而分蘖力(TPP)、穗粒数(GPS)、千粒重(TKW)、全生育期(DTM)和收获指数(HI)等农艺性状,群体均值处于双亲之间;(2)SPM、GPS、GPM、HI、GPR和BPR等性状与GY成显著正相关,而DTH、DTM与GY成极显著负相关,TKW与GY的相关系数近于零;TPP、RSSP、BW和PH等性状与GY间的相关性,在两个生态点之间存在明显区别。(3)131个RILs株系中有15个株系的GY显著高于栽培小麦亲本P2,增幅13.6%-27.4%;对高产株系的农艺特性及增产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3.
四川近十年小麦主栽品种的品质状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20年来,品质改良是西南冬麦区小麦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本研究目的是了解四川省小麦主栽品种的品质现状,尤其是评价近年新育成的人工合成小麦(SHW)衍生品种的品质表现和育种价值。2011-2013连续3年,选择近10年审定并广泛应用于生产的10个代表性品种进行多环境试验,测定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淀值、降落值、出粉率、籽粒发芽指数,以及粉质仪和快速黏度分析仪(RVA)参数。所测品质参数均存在显著的基因型、环境和二者互作效应,其中反映蛋白质数量和质量的多数性状环境效应大于基因型效应,而反映淀粉质量的降落值和RVA参数则基因型效应更大。参试品种蛋白质含量11.7%~14.0%,湿面筋含量22.0%~29.3%,沉淀值21.4~35.1mL,降落值147~363s,面团稳定时间1.7~12.1min,峰值黏度1056~2670 cP。SHW衍生品种中川麦104总体表现优异,其平均沉淀值30.3 mL,降落值325 s,面团稳定时间9.8 min,最终黏度2796 cP;而绵麦367品质较差,上述指标分别为24.6 mL、147 s、2.2 min和827 cP。参试品种的平均生理成熟期籽粒发芽指数为0.31,变幅0.06~0.76,品种之间差异显著,其中以川麦104最低。本研究表明,西南冬麦区小麦品种品质改良潜力较大,川麦104可作为协同改良产量和品质的育种亲本。  相似文献   
114.
四倍体小麦与节节麦杂交培育的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小麦品种改良。以引自CIMMYT的Syn768、Syn769、Syn780和Syn786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分别与中国四川成都平原主栽普通小麦品种杂交、回交的BC2F2:6后代群体中选育的113份优良高代系和川麦38、川麦42、川麦43和川麦47育成品种为材料,采用SSR特异引物Xgwm312标记位点的PAGE凝胶电泳对其PPO基因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Xgwm312位点的标记具有多态性,其PCR扩增产物可产生198bp、216bp、232bp和240bp四种等位基因变异片段。在所检测的117份后代衍生群体材料中,65份材料具有198bp片段的等位基因,占全部材料的55.56%;13份含216bp片段的等位基因,其频率为11.11%,35份材料具有232bp片段的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为29.91%;只有4份材料含有240bp片段的等位基因,仅占全部材料的3.42%。从每个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亲本材料所形成的后代衍生群体来看,基因等位变异片段分布频率各不相同。说明PPO基因在小麦杂交后代材料中基因型的表现存在着随机性,与亲本的基因型状况关系极大,并且在后代材料中出现了亲本都没有的240bp等位基因变异片段的材料。通过研究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后代的PPO基因型,有助于提高分子标记育种效率,也有助于PPO基因型的多态性研究,并为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在我国小麦品种改良和分子标记育种中的应用提供依据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5.
Mapmarker/Exp 3.0遗传图谱构建中重要参数设置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apmarker/Exp(3.0)是目前分子作图中应用最广的软件之一,但由于许多重要参数的默认值并非是作图的最佳值,影响提高作图的精确性.本文以川麦42×川农16重组近交系(F_8)作图群体为实例,对Mapmarker/Exp 3.0软件在遗传作图中不同LOD值、max distance值以及用compare and try、compare和order 3种排序方式对遗传图谱的影响进行了初步比较, 结果表明,作图过程中,不应强求采取统一LOD值,对于特殊的连锁群可采取不同的LOD值;max distance值在20至50为宜,值过小容易遗漏大量本来正确连锁的标记;小于等于7个标记的连锁群可直接用compare命令排序.  相似文献   
116.
四倍体小麦与节节麦杂交培育的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小麦品种改良。以引自CIMMYT的Syn768、Syn769和Syn780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分别与中国四川成都平原主栽普通小麦品种杂交、回交的BC2F2:6后代群体中选育的113份优良高代系为材料,采用SSR特异引物的PAGE凝胶电泳对其Waxy蛋白亚基缺失类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所检测的121份材料中,8份材料缺失Waxy—B1型蛋白亚基,占全部材料的6.6%;没有检测到其他类型的缺失体。从每个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亲本材料所形成的后代衍生群体来看,Waxy-B1缺失体频率各不相同,说明Waxy蛋白亚基缺失类型在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后代衍生群体材料中的表现存在着随机性,与亲本的基因型状况关系极大。通过研究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后代的Waxy蛋白亚基缺失类型,有助于提高分子标记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117.
西藏三联小穗小麦是中国西藏地区一种独特的小麦地方品种,拥有特殊的三联小穗性状,超多的小穗数和小花数。分子定位控制三联小穗基因的基因座,发掘与之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可为小麦高产育种提供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工具。本研究利用西藏三联小穗小麦的衍生系TTSW-5与普通穗型小麦,间3和川麦55,分别构建F2群体,成熟后进行穗部性状的表型分析和SSR基因型鉴定。性状表型遗传分析表明,西藏三联小穗小麦的三联小穗性状由两个独立遗传的隐性基因控制;通过SSR标记鉴定来自TTSW-5/间3组合的F2群体,在2A染色体上检测到1个与三联小穗性状相关的QTL,定位于SSR标记Xgwm275和Xgwm122之间,两标记间的遗传距离为6.6cM,该QTL的LOD值为6.19,可解释的表型变异值为33.1%,初步命名为qTS2A-1。我们推测qTS2A-1可能是控制三联小穗性状相关的主效QTL,SSR标记Xgwm275和Xgwm122可能可用于三联小穗性状的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118.
利用川麦42/川农16的重组自交系(recombined inbreed lines,RILs)群体,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ELISA)试剂盒,对迟熟α-淀粉酶(Late maturityα-amylase,LMA)进行了测试;选用7B染色体上的3对与LMA相关的SSRs引物(Xgwm577,Xwmc276,Xwmc273),对群体中标记与LMA的相关性进行了验证;同时对LMA和降落值(Falling Number,FN)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LMA是受一对基因控制;②3对SSRs引物(Xgwm577,Xwmc276,Xwmc273)在NILs中对LMA的检测没有作用。③在本试验的NILs中,LMA的存在对降落值又重要影响,同时降落值还受其它遗传控制。关键词:迟熟α-淀粉酶;LMA;降落值;SSRs;重组自交系  相似文献   
119.
镉胁迫对不同基因型小麦产量及构成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盆栽试验以筛选出的6份子粒镉(Cd)高积累和5份子粒Cd低积累小麦为试材,研究不同基因型小麦在028 (对照CK)、5、10和 20 mg/kg 4个Cd浓度胁迫下小麦子粒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对土壤Cd浓度的变化响应差异很大。产量对Cd胁迫很敏感,随着Cd浓度的提高极显著降低; 小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随Cd浓度的增加逐渐降低,响应显著的浓度分别为5、5和10 mg/kg; 而有效分蘖随着Cd浓度的提高先在5 mg/kg显著增加,然后极显著降低,响应强烈的浓度为10 mg/kg。相关性和通径分析表明,Cd浓度与小麦产量及构成因子呈负相关,影响程度为: 产量>千粒重>穗粒数>有效分蘖>小穗数。由此可知,产量随着Cd浓度的提高极显著降低的直接原因是瘪粒和空粒的增加; 同时还看出,Cd胁迫下子粒Cd高积累小麦的产量、小穗数和穗粒数显著低于Cd低积累品种,千粒重两者相差不大,有效分蘖是前者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20.
中国———澳大利亚四川小麦合作项目是1999年我国科技部与澳大利亚国际农业研究中心(A C IA R)签署的“利用现代育种技术改良四川小麦”国际合作项目,项目总经费达143万澳元。该项目是党中央作出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后四川承担的第一个大型农业国际合作项目。从2000年4月该项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