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1篇
  19篇
综合类   19篇
农作物   9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1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施田补是美国氰胺公司生产的一种苯胺类选择性除草剂,具有除草和调节植物生长双重功能,可防治棉花、大豆、蔬菜等多种作物田的单子叶杂草、双子叶杂草,效果较好.为解决氟乐灵除草剂土壤残留带来的药害问题,筛选一种新的替代产品,我们于1997~1998年开展了施田补330EC除草剂防除棉田杂草的试验、示范工作.  相似文献   
52.
在对内蒙古通辽市井灌区水资源利用现状和农业灌区用水现状进行实际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按不同灌溉方式、土壤类型、分布位置和灌溉管理水平选择典型样点灌区,分别用田间实测法和水量平衡法科学地测算不同灌溉方式下的样点灌区、灌区和地区的灌溉水利用效率,并分析评估样点灌区、灌区和地区三个尺度的节水效果与潜力。测算得出通辽市所辖的奈曼旗、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区、开鲁县、库伦旗、科尔沁左翼后旗、扎鲁特旗和霍林郭勒市灌溉水利用系数分别为0.799、0.832、0.813、0.803、0.823、0.806、0.802和0.810。。现状年通辽市地下水灌溉总面积为64万hm~2,其中节水灌溉面积为30万hm~2,还有34万hm~2农田使用传统的灌溉形式。假定未来34万hm~2待改造农田全部发展为低压管灌时,通辽市64万hm~2灌溉面积可节约水量3 860万m~3;全部发展为喷灌时,可节约水量8 298万m~3;全部发展为膜下滴灌时,可节约水量10 904万m~3。各灌区灌溉水利用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不同灌溉方式的面积占总灌溉面积的比例,采用高效节水灌溉可整体提升灌区灌溉效率。  相似文献   
53.
干旱是河北省夏大豆生育期内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之一。选用1991—2020年河北省夏大豆种植区97个气象站的气温、降水、日照时数、风速等资料,以作物水分亏缺距平指数划分干旱等级,基于游程理论提取干旱事件的历时和烈度,采用Copula函数分析干旱事件的同现重现期,以及干旱事件同现重现期与大豆单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该区干旱历时、干旱烈度的高值区位于邢台、邯郸,干旱频次的高值区位于石家庄西部、保定西部、廊坊北部,说明高频次的区域不一定是长历时、强烈度干旱过程的分布区域。(2)河北省夏大豆干旱历时以威布尔分布和对数正态分布为主,而干旱烈度以广义极值分布和对数正态分布为主。(3)Frank-Copula函数为河北夏大豆干旱历时和干旱烈度的最优联合分布函数。(4)时长为3旬的干旱事件重现期最小,重旱的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廊坊、保定、石家庄中西部、沧州中东部、衡水、邢台、邯郸;时长为11旬的各等级干旱仅邯郸中东部为相对高风险区,其它大部地区为低风险区,即时长为11旬的干旱事件出现的可能性较小。(5)大豆单产与干旱时长、干旱烈度的相关系数75%的站点通过了P<0.05的显著性检验,与重现期的相关系数所有站点均通过了P<0.05的显著性检验,甚至1个站点通过了P<0.00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重现期更能反映干旱事件对产量的影响,长历时、高烈度干旱事件的重现期低值区为干旱的高风险区。  相似文献   
54.
红树植物化感作用对中肋骨条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到目前为此,尚未见红树林区发生赤潮的报道:红树林不发生或极少发生赤潮的原因尚未完全清楚.红树林对污水具有净化功能,同时对其它植物存在化感作用.比较了几种红树植物粉对中肋骨条藻生长的效应,研究了红树粉及其水浸液、红树根系分泌物(无土栽培营养液)对中肋骨条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红树粉、红树粉水浸液、红树根系分泌物对中肋骨条藻生长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红树植物对中肋骨条藻生长存在化感作用,化感作用的强弱与红树总酚的含量不成正比,可能存在其它化感物质同时起作用.提示某些红树植物中存在抑藻物质,并能分泌到植物体外(主要通过根分泌),抑制赤潮藻类大量繁殖,对赤潮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55.
沟纹巴非蛤的藻类滤食能力及其对海水中氮磷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热带亚热带类型双壳贝类沟纹巴非蛤(Paphia exarGSa Philippi)滤食富营养化水体中藻类的能力.发现沟纹巴非蛤能有效地清除水体中的叶绿素a,在72 h即达到显著的清除效果;当贝密度在60只,m.时(实验水体中藻类密度为5x108 cell/L)清除的效果最佳,且未引起水体中氮(N)、磷(P)含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56.
干热风对冬小麦千粒重的影响评估是农业气象服务的一个重要内容。文中选取河北省冬麦区涿州、栾城、南宫、肥乡农业气象观测站资料,考虑干热风日土壤墒情、冬小麦品种等因素,分析干热风天数与千粒重、相对千粒重的相关性,确定影响干热风与千粒重关系的主要因子,建立了干热风评估模型。结果表明:灌浆期轻度干热风天数与千粒重相关不显著,重度干热风天数与千粒重的相关系数受干热风日的土壤墒情、干热风持续天数、干热风出现时期以及冬小麦品种因素的影响,经处理的重度干热风天数与相对千粒重相关显著(P<0.01);建立的相对千粒重回归模型,拟合准确率93.1%,应用准确率95.0%,可以满足农业气象业务服务需求。  相似文献   
57.
河北省冬小麦生长和产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河北省1981-2007年冬小麦产量资料和冬麦区23个农业气象站点冬小麦全生育期观测资料、逐日气象资料,采用最小二乘法、相关分析、通径分析等方法,分析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冬小麦冬前各生育期、北部麦区起身期、中南部抽穗-开花期平均气温下降,其他发育期平均气温升高;各发育期平均日照时数减少;降水总量冬前增加,冬后减少。冬小麦冬前生育期延后,冬后生育期提前;播种-分蘖期和抽穗-成熟期延长,其他发育期缩短,实际生长天数变化不大。不同生育期内气象要素对冬小麦发育进程和产量影响不同:气温是影响发育进程的主要气象因子,各发育期内均有较大影响;降水对返青后发育进程影响较大;日照主要影响灌浆成熟期。北部麦区气象产量主要受冬前分蘖期、越冬期、起身-拔节期的气温,开花-成熟期的气温和日照,拔节-抽穗期的降水量影响;中南部麦区气象产量主要受全生育期降水量(以返青-抽穗期最为突出)、开花-成熟期的气温和日照影响。  相似文献   
58.
基于SPI的近41年(1965-2005)河北省旱涝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河北省是旱涝频发地区之一。本文基于1965-2005年河北省84个气象站的逐月降水数据,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正交经验分解函数和旋转正交经验分解函数等方法,分析了近41a河北省旱涝时空变化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河北省旱涝总体上呈阶段性变化特征,1965-1972年和1997-2005年干旱比较频繁,1973-1996年干旱频率较低;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前中期为雨涝比较频繁阶段。春秋季干旱呈减轻趋势,夏季干旱呈加剧趋势(不显著),冬季旱涝变化趋势不明显,但90年代以来河北省极端季节旱涝事件比较频繁。在空间上,河北省旱涝分布可分为东部、北部、南部和西部四个不同的区域,四个区域的旱涝总体上具有相对一致的大趋势,但在某些时段也表现出一定的南北差异和东西差异。河北省全省20世纪90年代后期旱涝变率最大,70年代前期和末期变率也较大,80年代变率最小;四个区域总体上表现出与全省大致相同的趋势,只是2000年以后南部地区旱涝变率持续较高。  相似文献   
59.
河北省苹果主要病虫害预警系统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病虫害防治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依据气象知识、植保知识、专家经验,基于B/S模式,采用VS2008、MSSQL2000、ASP、C#、JavaScript等相关技术,研制了基于Internet网络传输的河北省苹果主要病虫害预警系统.该系统实现了苹果主要病虫害的诊断、苹果斑点落叶病、红蜘蛛2种主要病虫害防治关键期的自动...  相似文献   
60.
采用河北南部4个代表性站点逐日气象资料,利用Mann-Kendall检验和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建立了河北南部冬小麦冬前及越冬期积温适宜度评价模型,分析了温度及积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0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降至16℃日期在1985年前后发生突变,突变区域为2005~2007年,日期变化存在10~12a尺度周期变化规律;气温稳定降至14℃的日期在2003年前后发生突变,突变区域为2009~2010年;冬前≥0℃积温适宜度平均值为0.89,在1991年前后发生突变,2004~2010年积温适宜度呈显著降低趋势,积温适宜度变化存在12~15a尺度震荡周期;越冬期负积温适宜度平均值为0.64,变异系数0.36,1967年前后发生突变,突变区域为1976~1993年,负积温适宜度变化存在4~7a震荡周期;越冬期极端最低气温在1985年前后发生突变,1995年后极端最低气温升高趋势十分显著;越冬期最低气温≤-10℃日数呈明显减少趋势。河北南部麦区冬前积温升高趋势不显著,近10a大多数年份积温显著偏多,但波动较大,偏离常态发生概率增大,积温适宜度呈下降趋势,极易出现积温过多或过少,造成冬前旺长或苗弱;越冬期负积温呈明显减少趋势,积温适宜度上升,极端最低温度升高,日最低气温≤-10℃日数减少,这种变化趋势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极端最低温度偏低和低温持续时间较长引起的冻害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