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1篇
农学   10篇
基础科学   2篇
  12篇
综合类   54篇
农作物   53篇
畜牧兽医   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我国水稻氮肥利用率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虎  唐启源 《作物研究》2006,20(Z1):401-404
综述了我国氮肥使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介绍了我国水稻氮肥利用率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2.
为研究再生稻齐穗后刈割时间和留桩高度对再生稻头季生物量、青贮品质和再生季产量的影响,在湖南省益阳市大通湖区选取湘两优900和甬优4149为供试材料,设置刈割时间分别为齐穗后10(P10)、15(P15)、20(P20)、25(P25)和30 d(P30);留桩高度分别为10(H10)、20(H20)和30 cm(H30),研究不同处理下再生稻头季生物量、青贮品质和再生季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再生稻头季全株生物量随刈割时间的推迟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P25和P30处理的全株生物量显著高于P10和P20处理,V-score评分均在80分以上,且感官品质优良,发酵品质良好,相对饲用价值较高;留桩高度H10和H20处理头季的全株生物量显著高于H30处理,V-score评分均在80分以上,且感官品质优良,发酵品质良好,相对饲用价值较高;再生季产量随刈割时间的推迟呈现下降趋势,P10和P15 处理再生季的产量显著高于P20和P30处理;留桩高度H20和H30处理再生季的产量显著高于留桩高度H10处理。综上所述,以收获全株青贮饲料为主要目的时,头季宜采取齐穗后25~30 d、10~20 cm留桩高度的刈割处理,此时,生物量高,感官品质、发酵品质和营养品质较好;以收获再生季稻谷为主要目的时,头季宜采用齐穗后10~15 d、留桩20~30 cm的刈割处理,再生季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53.
通过不同种植密度对“紧凑型”品种超试1号的群体光合生理性能及产量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6.75 ~ 9.75万株/hm2密度范围内,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群体叶面积指数(LAI)显著增大,光合势(LAD)增加,冠层的光合有效辐射(PAR)的截获率增大,但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降低和比叶重(SLW)下降;在灌浆...  相似文献   
54.
后期营养调控对食用优质稻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年在湖南宁乡以优质早籼稻中鉴100、两系杂交稻组合香两优68和优质晚籼稻中香1号为材料,通过穗期喷施不同复配调节剂处理,研究了后期营养调控对产量和稻米品质性状及相关生理特性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后期营养调控可提高植株体内保护酶(SOD,POX)活性,延缓叶片和根系衰老,促进灌浆结实,有利于产量和品质的形成,并在2000年试验基础上,从早稻7种复配剂中筛选出了2种(M6,M7),晚稻5种复配剂中筛选出了1种(Q2)集延缓衰老、提高产量、改善品质于一体的复合调节剂。  相似文献   
55.
本研究的第Ⅰ报业已报道,稻米胚乳淀粉细胞的数目、细胞的大小及其形状与垩白性状有密切的关系,固而对稻米品质有一定的影响。有人曾多次报道,垩白性状受环境条件的影响。但胚乳淀粉细胞的数目、大小及其形状是否也受环境条件影响,未见报道。 为了探明不同生态条件,特别是籽粒灌浆成熟期的不同气温对稻米胚乳淀粉细胞的影响,本研究以不同播种期、不同海拔高度  相似文献   
56.
水稻机械精量有序抛秧栽培是指通过有序抛秧机进行水稻分行分蔸有序抛栽的机械化种植方式,解决了传统抛秧栽培田间种植无序和作业效率低等问题。本研究以手插秧和手抛秧模式作为对照,通过2018—2019年的比较试验系统探究了精量有序机抛秧模式下水稻产量形成的特点及生长发育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精量有序机抛秧较手插秧增产22.4%~28.3%,较手抛秧增产2.8%~8.9%。生长发育特性方面,精量有序机抛秧群体通风性好,生育后期的干物质同化积累能力强,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较手插秧和手抛秧分别增加52.8%和23.4%;叶片衰老较慢、库充实度高,与手插秧相比,其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显著增加20.9%~64.2%;与手抛秧相比,结实率增加3~5个百分点,进而促进其高产。然而,精量有序机抛栽培模式下抛秧机及配套育秧技术等方面还有待改进以进一步发挥高产潜能,同时围绕精量有序机抛秧技术的立苗缓青特征、分蘖发生特性和根系生长特点等方面的研究还有待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57.
为探讨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和播期对水稻群体光能截获量及干物质垂直分布的影响,以超级杂交稻、普通杂交稻和常规稻的3个品种为材料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品种还是播期,至齐穗期水稻群体各高度层的干物质积累量都表现出20cm以下>80cm以上>20~40cm>40~60cm>60~80cm;品种间表现为汕优63(V2)>两优293(V1)>扬稻6号(V3)。水稻群体消光系数(K)在同一播期的不同品种之间表现出汕优63(V2)>两优293(V1)>扬稻6号(V3),相同品种不同的播期之间表现出播期2(S2)>播期1(S1)>播期3(S3)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58.
【目的】为保证水稻施肥的准确性,揭示水稻机插与同步一次性侧深减量施肥的养分利用特征,为机插双季稻的氮(N)肥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在典型双季稻种植区,以测土配方施肥量为依据,结合精量施肥机,2017-2018年研究机插同步一次性精量施肥对双季稻养分吸收和利用的影响。【结果】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机插同步一次性减N10%~30%处理早稻N、P、K累积量分别提高7.9%~11.7%、9.4%~25.9%和2.0%~6.5%(2017),8.2%~15.0%、9.0%~12.1%和14.0%~18.1%(2018);晚稻分别提高-0.6%~5.7%、9.1%~14.4%和3.7%~19.6%(2017),6.1%~8.5%、9.4%~19.3%和18.7%~22.2%(2018);早稻N肥吸收利用率(NRE)、N肥农学利用率(NAE)、N肥偏生产力(NPFP)分别提高38.6%~92.7%、49.9%~103.6%和29.5%~71.7%(2017),35.4%~71.4%、46.0%~98.4%和20.7%~75.4%(2018);晚稻分别提高20.8%~43.1%、31.3%~64.2%和18.3%~48.5%(2017),26.8%~99.1%、60.0%~82.9%和26.6%~60.5%(2018)。其中,早晚稻以减N20%~30%处理效果较好。水稻机插同步一次性精量施肥随着施N量的降低,双季稻NRE先增加后降低,NHI、NAE和NPFP呈上升趋势,而土壤碱解氮含量呈下降趋势。【结论】通过施肥技术和机插模式的集成与优化,能有效减少稻田N肥施入,利于N、P、K吸收积累,同步提高双季稻的产量和N肥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59.
为了筛选出生育期适中、高产及氮高效的绿色超级双季稻品种,试验收集了34个绿色超级双季稻候选品种,于2015—2016年在湖南省浏阳市永安镇坪头山村进行双季稻产量与氮肥利用效率对N肥减量的响应试验。结果表明,34个绿色超级双季稻候选品种的大田生育期为88~104 d;2015、2016年早稻分别减氮40%、33%情况下,与中早39相比,金优463、陵两优104、陵两优268、陵两优942、陆两优996的产量均增加5%以上,其中金优463、陵两优104、陵两优942产量均增加10%以上,氮肥偏生产力平均提高14%;晚稻减氮33%情况下,只有锦两优华占较天优华占增产5%以上,但其氮肥利用效率低于对照。从产量构成来看,早稻的产量与每平方米有效穗数和颖花数呈显著正相关,而晚稻的产量则与每穗总粒数和每平方米颖花数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60.
采用涡度相关技术对南方"双季稻-冬闲田"生态系统CO_2通量进行了一年的连续监测,分析了"双季稻-冬闲田"生态系统碳交换[净碳交换量(NEE)、总初级生产力(GPP)和生态系统总呼吸(Reco)]的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南方"双季稻-冬闲田"生态系统NEE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NEE月平均日变化在生长季表现为较明显的"U"型曲线,不同月份"U"型高度不同;NEE季节变化存在明显的两个吸收期(NEE为负)和三个排放期(NEE为正),NEE在早稻和晚稻的生长季有两个明显的碳吸收期,早稻平均值为-0.58 g C·m~(-2)·d~(-1),最大值出现在2015年6月20日,为-1.77 g C·m~(-2)·d~(-1),晚稻平均值为-1.28 g C·m~(-2),最大值出现在2015年9月19日,为-2.23 g C·m~(-2)·d~(-1);冬闲期存在两个碳排放期,平均值为2.68 g C·m~(-2)·d~(-1)。水稻种植期间白天的净碳交换受光合有效辐射的影响显著,夜间的净碳交换受5 cm土壤温度的显著影响,温度低时的冬闲期温度敏感性高于温度高时的双季稻种植期。全年的NEE总和表现为碳排放,达778.4 g C·m~(-2),GPP为1 643.7 g C·m~(-2),Reco为2 425.8 g C·m~(-2)。因此,南方"双季稻-冬闲田"生态系统有可观的固碳减排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