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3篇
农学   10篇
  3篇
综合类   54篇
农作物   24篇
畜牧兽医   5篇
园艺   10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研究椰子可可间作条件下,不同种植密度可可对椰子和可可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共设7个处理:在椰园间作不同密度的可可2.0 m×2.0 m(A)、3.0 m×2.0 m(B)和3.0 m×3.0 m(C),以单作椰子6.0 m×6.0 m(CN)和单作可可2.0 m×2.0 m(CA)、3.0 m×2.0 m(CB)和3.0 m×3.0 m(CC)为对照。结果表明:间作不同密度的可可均显著提高椰子叶片全氮、全磷和全钾等养分含量;间作园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等养分含量均显著高于单作椰园;间作可可使椰子产量显著提高,间作可可产量高于单作可可,但差异不显著;处理C的产投比和土地当量比较高。在海南椰园,采用3.0 m×3.0 m的密度间种可可有利于经济效益提高,并起到节本增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以低产槟榔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槟榔叶片营养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显著提高了叶片N、P、K的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叶片Cu、Zn的含量,但降低了叶片Fe、Mn的含量;施肥显著提高了槟榔的单株年产量,以有机肥+化肥处理获得的年产量最高,为10.17 kg/株。  相似文献   
13.
海南省槟榔主要病害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7~2009年在海南省琼海、万宁、陵水、三亚、屯昌、文昌等地槟榔主要种植区,对目前槟榔生产上的主要病害种类及其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共采集到槟榔病害标本140余份,对主要病害病原进行分离培养,并在显微镜下以形态特征为主进行鉴定,共鉴定出8种主要病害,其中危害最严重的病害为黄化病,其它7种病害为炭疽病、细菌性条斑病、藻斑病、煤烟病、大茎点霉叶斑病、镰刀菌根腐病和生理性黄化病。  相似文献   
14.
我国椰子副产物的利用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我国椰子副产物利用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主要是椰子果皮、椰子水、椰麸、椰粕、椰子木和椰子枯落裂物的研究和利用现状,指出当前椰子副产物利用方面的主要问题是重视程度不够,资源利用意识低;科研投入不足,产品科技含量低;技术装备落后,生产规模小;政策不健全,服务体系缺乏等问题。并提出了其利用对策,包括:政府引导与支持;加强科研开发力度;技术集成;建立与健全农业资源化利用政策。  相似文献   
15.
海南槟榔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了海南槟榔产业发展概况,包括种植情况、加工业发展概况和消费市场概况,海南槟榔种植业发展较快,槟榔初加工业发展颇具规模,而槟榔深加工业却发展滞后;海南产的槟榔除小部分供给岛内消费外,绝大部分都是经过初加工制成干果后销往湖南进行再加工。海南槟榔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盲目种植、管理粗放;加工落后、新产品研发滞后;消费市场集中且单一。提出了海南槟榔产业应该实施绿色、可持续、产品多元化、多样化、协作共赢、外向型的产业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6.
PEG处理对蛇皮果幼苗的生理响应及酶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蛇皮果幼苗为试验材料,利用聚乙二醇 6000(PEG 6000)人工模拟水分胁迫环境,设置 3个胁迫强度处理 (轻度胁迫、中度胁迫、重度胁迫)和 3个胁迫持续时间处理 (持续 24,48,72h),研究干旱胁迫对蛇皮果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 PEG胁迫浓度的增加和胁迫持续时间延长,蛇皮果幼苗叶片相对含水量都表现下降的趋势,各胁迫处理都显著高于对照 (P<05);叶片相对电导率呈上升的趋势,在处理 48,72h时,各浓度处理分别达到显著差异 (P<05);叶片丙二醛和脯氨酸的含量均都有不同程度升高,重度胁迫处理时含量最高。不同浓度 PEG处理在胁迫 24,48,72h时,SOD活性在处理 24h表现最高,POD活性都表现为轻度胁迫时最高,PPO酶活性都分别表现为随着胁迫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在各种指标中,相对电导率、脯氨酸含量、丙二醛含量较为直观,可以作为评价蛇皮果苗木抗旱性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以槟榔叶片为试验材料,测定各叶位叶片的生理活性。结果表明,槟榔不同叶位含水量平均范围为66%~73%,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嫩叶的含水量比老叶高。相对电导度嫩叶值最大,而中部和老叶的细胞质的透性增加的程度小。脯氨酸含量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在第3位叶中含量最低。MDA含量从嫩叶至下部老叶,呈现波浪形变化,叶绿素第1位叶到第4位叶含量迅速升高,第5位叶达最大值,而后含量缓慢降低,表现出较强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8.
海南槟榔生产状况调查和建议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海南槟榔主产区的土壤和叶片养分分析结果,大多数的N、P、K养分含量普遍偏低,Ca含量高低不平衡,低产槟榔树的Mn含量偏离适宜值较多,反映出海南槟榔园存在不合理的施肥现象。根据田间调查和土壤、叶片养分分析结果,提出了海南槟榔栽培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以海南地区不同产量水平槟榔叶片为试验材料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了叶片中N、P、K、Ca、Mg、S、Fe、Mn、Zn、Cu、B、Mo12种矿质元素含量的差异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槟榔叶片中12种矿质营养元素的含量高低依次是N>S>K> Ca>P>Mg> Mn > Fe >Zn>B>Cu>Mo。槟榔叶片N、P含量随产量水平降低呈现下降的趋势,而K含量差异不显著。高产槟榔Ca、Mg、Fe、Mn、Zn、B、Mo显著高于低产槟榔,而Cu含量则相反。槟榔叶片中Zn与N、P、Ca、B呈极显著正相关,可认为Zn对N、P、Ca、B存在一定的增效作用。叶片主要矿质营养元素含量与产量的相关分析表明,N、P、Mg、Zn与产量达到(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19、0.419、0.880、0.891。  相似文献   
20.
研究3种不同原料配制的基质理化性质和对幼苗生长的影响,拟筛选出适合槟榔种苗生长的基质配方,为合理应用营养基质生产优质槟榔种苗提供理论依据。以红壤土、椰糠和羊粪为原料配制6种育苗基质(CK:全部红壤土;处理Ⅰ:红壤土∶椰糠=7∶3;处理Ⅱ:红壤土∶羊粪=9∶1;处理Ⅲ:红壤土∶椰糠∶羊粪=5∶4∶1;处理Ⅳ:红壤土∶椰糠∶羊粪=6∶3∶1;处理Ⅴ:红壤土∶椰糠∶羊粪=7∶2∶1),测定基质理化性质、植株动态生长状况、叶片营养成分等指标,并采用统计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1)不同基质配比处理对植物生长量、地上部鲜干质量、叶片营养成分含量等方面影响显著。Ⅲ、Ⅳ、Ⅴ处理均显著提高了槟榔鲜质量、干质量。CK处理最差,Ⅰ、Ⅱ处理差异不显著。(2)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植株叶片中N、P、Mg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N含量与Na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含量与K含量呈显著正相关,Ca含量与Na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另外植株叶片N、Mg含量与基质中全氮、碱解氮、速效钾、有机质具有显著的协同相关性。总结以上结果得出,Ⅳ处理(红壤土∶椰糠∶羊粪=6∶3∶1)槟榔幼苗综合表现最好,其次为Ⅲ处理(红壤土∶椰糠∶羊粪=5∶4∶1)和Ⅴ处理(红壤土∶椰糠∶羊粪=7∶2∶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