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7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56篇
农作物   20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27篇
园艺   13篇
植物保护   2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正> 小麦条锈病以往在我省经常普遍发生,为害小麦十分严重.1950-1965年间曾几度广泛流行,造成很大损失,且由于小麦条锈菌小种的变化,迫使我省小麦品种进行了几次大更换.1964年全省最近一次大流行之后,在全省范围内推广普及了阿夫、阿勃、丰产三号、郑引一号、郑州683、北京八号等抗条锈品种,使我省迄今十多年条锈病没有大面积流行,确保了小麦的大幅度增产.1967-1972年间,全省小麦很少发生条锈病,有时连小麦条锈标本也难找到,1973年,春季降雨多、湿度大、温度偏低,特别  相似文献   
82.
<正> 近10年来,小麦赤霉病在我国有所蔓延,造成一定损失。为提高防治效果,迫切需要解决品种抗病性的问题。现将国内外有关的研究进展情况,作一综述。一、小麦品种对赤霉病抗性鉴定及其方法的研究多年来,国内各地在生产中调查、观察了许多小麦品种的抗赤霉表现,并结合进行了许多品种的抗病性鉴定,涉及的品种材料2万多个,获得了很多资料。至目前,尚未发现免疫的品种,但品种间感病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83.
河南省小麦白粉菌生理专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温室条件下,从1985~1986年来自河南省不同地区的65个小麦白粉菌株,用九个鉴别寄主鉴定出25个生理小种,以3号小种出现频率最高。用5个出现频率较高的小种接种19个小麦品种的结果表明,同一品种对不同小种的反应相似,不同小种的致病力难以区分。从鉴别寄主与7个小种的共生反应初步推导了品种和小种的限定性基因型。讨论了小麦白粉菌群体组成的复杂性和鉴定生理小种方法的缺点。提出应对鉴别寄主和鉴定方法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84.
硫磺胶悬剂是无机硫杀菌剂中的一种新型保护剂。它不仅对麦类、瓜类白粉病和棉花红蜘蛛、果树叶螨等病虫害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而且还具有使用简便、成本低廉的优点。在全国新农药药效测试组织的安排下,有关单位就共同使用广东省江门农药厂出产的45%~50%硫磺胶悬剂对小麦、瓜类白粉病以及枸杞锈螨等进行了防治效果的测定,以期应用于生产。 参加试验的单位有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  相似文献   
85.
研究了重组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rhIGF 1)粗制品对仔鼠胃、小肠生长及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口服rhIGF 10 0 4mg·kg-1·d-1可提高小肠DNA含量 ,尤其对提前断乳仔鼠效果显著 (P <0 0 5 ) ;但对小肠RNA和胃DNA、RNA含量无显著影响。口服rhIGF 1还可提高仔鼠脾脏指数和血清IL 2浓度 (P <0 0 5 )。实验中未发现口服 1mg·kg-1·d-1的L 谷氨酰胺与rhIGF 1有协同作用。另外 ,口服rhIGF 1对仔鼠体增重、胃和小肠重量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6.
87.
<正> 近年来,小麦白粉病在我国各地麦区普遍发生。研究明确主要抗白粉病品种的抗性遗传表现,促进和提高抗白粉病小麦育种工作的效能,是一项亟待开展的工作。国外在这方面的成果很多,对许多小麦品种的抗白粉病遗传特性有所了解,已经确定了10多个抗白粉基因,在育成抗白粉病小麦品种的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国内对此研究较少。经验表明,小麦品种抗白粉病遗传比较复杂,因品种由来的抗源、品种相与交配的组合而不同。据贵州农学院1979以来的研究,白免三号具一个显性抗性基因;高加  相似文献   
88.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种籽和花粉传播植物病毒的重要资料,指出种籽传播病毒的特征,目前已知的在分类上属于23群的108种和未归类的9种传植物病毒中,我国已见报道的17种;花粉传播的植物病毒共10种,9中分属于3个分类群,另有1种尚未归类,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讨论,这些问题包括多种过去被误认为是种传的病毒、同物异名的种传病毒、隐性病毒、未经证实的种传病毒以及通过花粉和种籽传播的“类病毒”等。  相似文献   
89.
褐斑病(tan spot)是由病菌Pyrenophora tritici-repentis(异若Drechslera tritic-repentis)引起的小麦叶部病害,在世界上分布广泛.在美国堪萨斯州,早春4月病害症状常以小形黄褐色斑点首先出现于下部叶片,随后发展成棕褐至暗褐色污斑,周围有黄晕.病菌的初侵染源来自伪孢囊射出的子囊孢子,它是于秋、冬季在麦茬或土表上成熟的,年前小麦残株或枯叶上形成的分生孢子为次生侵染源.在潮湿气候条件下,此病从下部叶向上部叶扩展,并形成坏死斑,导致病叶死亡.褐斑病的严重程度随着减少耕作而趋向提高,另外长期降雨或结露有利于病害的发展.  相似文献   
90.
纳豆激酶基因在家蚕生物反应器中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纳豆由枯草杆菌(Bacillussubtilis)或纳豆菌(Bacil-lusnatto)发酵大豆而成。1987年,日本学者须见洋行等首次从传统食品纳豆中发现了一种具有溶栓活性的酶制剂,并命名为纳豆激酶(nattokinase,NK)。纳豆激酶具有易于提取.溶栓效果好.无毒副作用,体内半衰期长,成本低,可降压、杀菌和抗病毒等优点,因而可能成为新一代的抗栓药物。杆状病毒是一类闭合双链DNA病毒,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是80年代建立起来的真核表达系统.其表达效率高.具有包括糖基化作用、磷酸化作用等一系列蛋白质翻译加工修饰系统.其表达产物多具有可进行翻译后修饰.具有与天然产品相似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