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1篇
林业   5篇
农学   28篇
基础科学   6篇
  24篇
综合类   70篇
农作物   18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在根系分隔盆栽条件下,采用15N土壤稀释标记方法,研究了“小麦/玉米/大豆”三熟套作体系不同作物间的相互作用及氮素的转移、吸收利用特性。结果表明,“小麦/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促进小麦对肥料氮和土壤氮的吸收,不分隔处理的生物产量、15N总吸收量和总回收率得到显著提高,土壤残留15N丰度及总氮含量明显降低;玉米表现出套作优势(Awc<0,NCRwc<0),不分隔处理的籽粒产量、籽粒15N吸收量、15N总回收率、土壤残留15N丰度及总氮含量较分隔处理提高17.17%、24.52%、17.63%、13.9%和10.1%;大豆表现出套作劣势,不分隔处理的15N总吸收量、籽粒15N吸收量、15N总回收率和土壤残留15N丰度降低,土壤总氮含量提高6.06%。“小麦/玉米/大豆”套作体系存在氮素的双向转移,以玉米向小麦、大豆向玉米转移为主。  相似文献   
22.
以杂交稻组合冈优22、Ⅱ优162和K优047为材料,设置湿润育秧、旱育秧和塑盘水育3种育秧方式,分别测定了秧苗根系和发根节内源激素特性,分析了内源激素与秧苗发根力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旱育秧的发根力强于湿润育秧和塑盘秧;冈优22在3种育秧方式下的发根能力均最强,II优162在旱育秧方式下发根力强于K优047,但在湿润育秧和塑盘育秧方式下弱于K优047;旱育秧根系和发根节的ABA含量低于湿润育秧和塑盘水育秧,GA含量则最高;根系ABA含量与总根长呈显著负相关,GA含量与总根长、根重和根数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3.
利用3个在四川生产应用比较普遍的杂交水稻品种为材料,将试验种子做裂颖、去壳处理,以正常颖壳种子为对照,研究颖壳对种子萌芽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萌芽速度、物质运转效率和贮藏物质消耗率为:去壳>裂颖>完整;随萌发时间的延长,α-淀粉酶活性下降速率为:去壳>裂颖>完整;根冠比为:去壳<裂颖<完整;叶绿素含量为:完整处理为最高,裂颖与去壳偏低.表明颖壳对水稻种子正常萌芽至关重要,是水稻幼苗健康生长的保障,是培育优质稻苗的基础.  相似文献   
24.
两种三熟套作体系中的氮素转移及吸收利用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探讨“小麦/玉米/大豆”(以下简称麦/玉/豆)和“小麦/玉米/甘薯”(以下简称麦/玉/薯)两种三熟套作体系的氮素种间竞争促进作用和高效吸收利用特性。【方法】采用根系分隔盆栽试验和15N土壤稀释标记法,研究两种三熟套作体系的氮素转移及吸收利用情况。【结果】不分隔与分隔相比,两种体系中小麦的15N总吸收量和15N作物回收率提高,土壤残留15N%丰度及总N含量降低。“麦/玉/豆”中玉米的15N总吸收量、籽粒15N吸收量、15N作物回收率、土壤残留15N%丰度及总N含量提高17.62%、24.52%、17.63%、13.9%和10.1%,“麦/玉/薯”则降低50.19%、42.58%、33.42%、29.6%和5.2%;降低了大豆的15N总吸收量、籽粒15N吸收量和15N作物回收率,但土壤总N含量提高6.06%;提高了甘薯的15N总吸收量和15N作物回收率,但土壤残留15N%丰度和总N含量降低0.9%和4.95%。【结论】两种体系均存在氮素种间竞争促进作用和氮素转移,“麦/玉/豆”较“麦/玉/薯”更有利于肥料氮的吸收、土壤肥力的保持和周年作物的可持续生产。  相似文献   
25.
四川水稻丰产科技工程主推技术模式及应用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四川水稻生产突出问题,通过品种优化和综合技术配套集成,分区构建了"四川盆地麦(油)茬杂交中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模式"、"盆地丘陵杂交中稻抗逆稳产栽培技术模式"、"两熟制稻田水稻轻简高效生产技术模式"三大主推技术模式,在项目区应用效果显著。超高产攻关田平均产量11 733.6 kg/hm2,连续3年超过11 550 kg/hm2的目标产量,并创造了12 802.65 kg/hm2的成都平原高产纪录。2004~2008年,项目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累计新增稻谷223 840万kg,新增产值35.61亿元,节支13.83亿元,新增效益49.44亿元。  相似文献   
26.
分别在四川2个玉米主产区川中丘区射洪县和川西山区雅安市,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通过3年田间试验对比研究了小麦/玉米/大豆和小麦/玉米/甘薯模式下玉米产量、养分吸收积累规律以及与耕层土壤养分的关系。结果表明:两种套作模式经过一年种植后,小麦/玉米/大豆模式下玉米产量均高于小麦/玉米/甘薯模式下的玉米产量,但差异不显著,第二、三年分带轮作后,小麦/玉米/大豆模式下玉米产量显著高于小麦/玉米/甘薯模式下的玉米产量,二年平均分别高出 679.5 kg/hm2和 839.1 kg/hm2,增产9.4%和12.6%,射洪试验点增产作用较雅安试验点显著;分带轮作后两种套作体系玉米氮素吸收积累在拔节前差异不显著,拔节后小麦/玉米/大豆模式下玉米氮素积累量显著高于小麦/玉米/甘薯,磷的吸收积累则相反,从拔节期到开花期,小麦/玉米/大豆模式下玉米磷的吸收积累均显著低于小麦/玉米/甘薯,小麦/玉米/大豆模式下玉米钾素吸收积累量高于小麦/玉米/甘薯;不同作物带耕层土壤养分含量差异达显著水平,大豆带残留的硝态氮、速效氮、速效钾2个试验点平均分别比甘薯带高18.4%、24.1%、6.0%,而铵态氮和速效磷甘薯带较大豆带分别高18.9%和17.1%,两种套作模式中玉米带耕层土壤养分含量差异不显著,经第二、三年分带轮作后,耕层土壤养分含量差异减小,表明分带轮作玉米能较好均衡田间养分。  相似文献   
27.
随着四川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小麦/油菜与水稻水旱轮作模式面积加大,由于该茬口育秧时多遇高温天气,用传统的育秧方法培育秧苗难度大。本文根据近年试验示范结果,无纺布育秧有降温保湿、秧苗出苗整齐、生长均匀、盘根力强、节省用工及农资成本、去除塑料薄膜污染环境等优势,现将其育秧技术总结如下,以期为四川机插杂交稻育秧技术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8.
本试验利用灭幼脲Ⅲ号防治兴安落叶松鞘蛾Coleophora dakurica Flkv.的卵,取得了88%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以100倍液为最佳使用浓度。  相似文献   
29.
以12个杂交中籼稻组合为材料,研究了籽粒充实性状和RVA特征值的差异及RVA特征值与籽粒充实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杂交中籼稻组合间的籽粒充实性状和RVA特征值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但所有参试组合的RVA特征值与籽粒充实性状间不存在简单的直线相关.经过动态聚类分析将供试组合分成3类,不同类别杂交稻组合的RVA特征值与籽粒充实性状间的相关性不同.最终粘度、最低粘度越小的类别,最终粘度、最低粘度与籽粒充实度相关越显著;最高沾度越大的类别,最高粘度与籽粒充实指数相关越显著;消减值的绝对值越大的类别,随消减值绝对值的增大,籽粒充实指数显著减小.  相似文献   
30.
近年来,随着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劳动观念的改变,耗时费力的传统秸秆还田方式不再为农民所接受,很大一部分农作物秸秆成为废弃物在田间被焚烧掉.虽然人们提出了诸多覆盖还田、埋草还田、堆沤腐解还田及麦套稻等多种新型的还田方法,但是,这些技术均未能实现在秸秆还田的情况下种植比不实施秸秆还田种植更为省工、高产.为此,作者根据免耕栽培原理、秸秆改良土壤及抛秧增产机理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超简化秸秆自然还田水稻栽培技术,即连免高桩抛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