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08篇
  免费   124篇
  国内免费   198篇
林业   184篇
农学   126篇
基础科学   117篇
  265篇
综合类   1140篇
农作物   176篇
水产渔业   78篇
畜牧兽医   437篇
园艺   172篇
植物保护   135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104篇
  2021年   107篇
  2020年   115篇
  2019年   86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149篇
  2016年   82篇
  2015年   119篇
  2014年   115篇
  2013年   140篇
  2012年   217篇
  2011年   219篇
  2010年   206篇
  2009年   192篇
  2008年   187篇
  2007年   132篇
  2006年   144篇
  2005年   124篇
  2004年   77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1年   1篇
  1962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991.
The antifungal activity of chitosan on a common fungal phytopathogen,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and the control effect on sclerotinia rot of carrot were investigated. Mycelial growth and fungal biomass were strongly inhibited by chitosan. Using propidium iodide stain combined with fluorescent microscopy, the plasma membrane of chitosan-treated S. sclerotiorum mycelia was observed to be markedly damaged. Concomitantly, protein leakage and lipid peroxidation was also found to b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chitosan-treated mycelia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Chitosan provided an effective control of sclerotinia rot of carrot, with induction of activity of defense-related enzymes including polyphenoloxidase and peroxidase. These data suggest that the effects of chitosan on sclerotinia rot of carrot may be associated with the direct damage to the plasma membrane and lipid peroxidation of S. sclerotiorum, and the elicitation of defense response in carrot.  相似文献   
992.
研究旨在通过测定豁眼鹅、皖西白鹅、浙东白鹅肌肉纤维直径、横切面积和肌纤维的密度,探讨不同鹅品种的肌纤维特性差异.结果表明,豁眼鹅胸肌肌纤维直径、横切面积显著大于浙东白鹅、皖西白鹅(P< 0.05),而肌纤维密度表现为相反的趋势.豁眼鹅的腿肌肌纤维直径和横切面积显著大于皖西白鹅(P< 0.05),而豁眼鹅的腿肌肌纤维密度显著小于皖西白鹅(P< 0.05).品种内不同性别之间部分指标也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皖西白鹅和浙东白鹅的肌纤维横切面积和直径上.相关性分析表明,肌纤维的直径与肌纤维横切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P< 0.01),肌纤维直径和横切面积与肌纤维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 0.01).由此可知,不同品种间肌纤维特性存在差异,同品种间不同性别间的肌纤维特性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93.
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系统和城市化系统共选取30个指标,构建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测度两个系统的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对2003年,2006年,2009年及2012年4个时段陕甘宁27个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发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偏低,远远滞后于城市化,制约城市化健康发展;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发展大多处于拮抗阶段且耦合协调发展度呈现出显著的动态波动特征,但自2006年起呈良性发展态势并保持螺旋上升;耦合协调发展度在空间上表现为先相似属性集聚分布后随机分布的特征,由不均衡发展状态逐渐转变为良性发展状态的趋势。  相似文献   
994.
 本研究以辽宁省田间主栽西瓜品种“京欣”为试材,通过测定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的活性,以及乙烯、丙酮酸及丙酮酸代谢产物—乳酸、乙醛、乙醇含量的变化,明确了西瓜感染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后上述生理指标的改变与西瓜倒瓤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接种处理的西瓜果实授粉后7 d和28 d PG出现2次活性高峰,PG活性过高将导致果肉软化;乙烯含量亦在授粉后21~28 d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这一变化将导致果肉水渍化败坏;无论接种早晚,西瓜果实内丙酮酸及丙酮酸代谢产物均有不同程度的积累。定植期接种处理的西瓜,授粉后21 d时西瓜果实内丙酮酸含量为健康对照的2.51倍,35 d时达健康对照4.09倍;授粉后7 d乳酸含量已显著高于对照,35 d时接种处理的西瓜果实内的乳酸含量迅速增加至43.5 μmol·g-1FW,达健康对照的4.7倍;乙醛含量随着西瓜成熟逐渐增加,尤其是授粉后21~35 d乙醛含量增加速度极为迅速,35 d时达健康对照的26.4倍;乙醇含量授粉后7 d最高,达健康对照的10.1倍,随后有所下降。于压蔓期接种处理的西瓜果实,授粉后21 d,丙酮酸、乳酸、乙醛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但均低于定植期接种处理的,乙醇含量与健康对照无明显差异,也就是说,感染该病毒越早,对西瓜的生长影响越明显。  相似文献   
995.
揭膜处理对全膜覆盖马铃薯产量品质及水分运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当地主栽品种"新大坪"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揭膜对全膜覆盖马铃薯产量形成、品质及农田水分运转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播种后75 d揭膜显著提高了马铃薯产量、产量构成要素和品质。与全生育期不揭膜(T5)相比,60天揭膜(T1)、75天揭膜(T2)、90天揭膜(T3)和105天揭膜(T4)分别增产4%、28%、26%和10%,其中T2处理产量最高。揭膜改善了马铃薯薯块品质,与T5相比较,T1、T2、T3和T4显著提高了薯块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Vc和淀粉含量,降低了有机酸含量。综合效果以T2处理最好,有利于马铃薯薯块产量的提高和品质的改善。  相似文献   
996.
大量研究表明脂类化合物参与了棉花纤维的起始与伸长发育,GPI锚定的脂质转运蛋白(LTPG)是脂类细胞器之间运输的候选蛋白,对雷蒙德棉(D组)的LTPG家族的蛋白质结构与基因表达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LTPG基因家族可以分为8个亚类;不同亚类的蛋白的保守半胱氨酸残基位置/分布等具有显著特征;LTPG基因的启动子具有MYB等多种转录因子结合元件以及多种激素应答元件;LTPG基因家族在纤维发育过程中存在着3种不同的表达模式。上述结果表明LTPG基因家族可能参与棉花纤维起始与伸长发育,其功能值得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997.
以定量文献分析为基础的态势分析是厘清学科现状、识别发展方向的重要方法,为越来越多学科的战略布局提供着决策参考。运用共词分析与社会网络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国际植物营养学学科发展态势。以SCI收录的三种国际植物营养学重要期刊2001-2014年刊载的论文为数据源,采用共词聚类对学科进行了主题领域划分,并研究了各领域的发展变化趋势;通过一模网络及二模网络对该学科重要研究机构合作网络的特征及研究布局进行了剖析。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共词聚类,2001-2014年国际植物营养学方面的研究大致可分为8个主题领域,其中,“拟南芥、基因表达、转录因子”和“动态、碳、生态系统”两个主题的增长势头较强;法国农业科学院、美国加州大学、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和西班牙高等科学研究理事会等4家机构处于国际植物营养学合作网络的中心;中国科学院研究覆盖面最广,在7个研究主题上均有大量布局;“氮、磷、施肥”主题是主要机构的研究热点。因此,我国应重视在上升主题和热点主题上的布局,加强与合作网络中心机构的合作。本研究结果可为我国植物营养学科研人员和管理者布局研究重心、寻找合作对象提供参考,帮助其提高科研效率。  相似文献   
998.
水稻对纹枯病的抗性属于典型的数量性状,多数栽培品种的抗病水平较低,并且抗性差异较小。水稻纹枯病接种和抗性评价体系是培育抗病品种的重要基础。利用植物生长箱的控温、控光和控湿条件以及生长势相对一致的水稻秧苗,对苗期纹枯病微室接种技术进行了改进。试验品种苗期的纹枯病抗性从高到低依次为YSBR1、特青、泰粳394、日本晴和Lemont,并且与大田成株期接种鉴定的结果一致。RT-PCR分析显示,苗期和成株期接种纹枯病菌均诱导4个水稻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通过"叶枕高"和"苗挺高"计算的各品种苗期病级变幅分别为2.82~8.54级和1.20~3.39级。前者与大田成株期的病级变幅一致,因而"叶枕高"病级计算方法更适用于微室接种鉴定体系。  相似文献   
999.
四川省稻瘟病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侵染引起的稻瘟病是全球水稻生产上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利用6对SSR荧光标记对采自四川绵阳、营山、雅安、北川和武胜地区的5个稻瘟病菌群体的遗传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124个稻瘟病菌中检测出43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的观测等位基因数为7.2,有效等位基因数为3.1,所有位点均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5个群体的平均观测杂合度(0.374)低于期望杂合度(0.502),暗示群体内存在因近交而导致的杂合子缺失。AMOVA分析显示,绝大多数遗传变异(81.17%)存在于群体内个体间,仅有18.83%的变异来自于群体间的差异。5个地理群体间呈现高水平的遗传分化(遗传分化系数为0.057~0.528)。Mantel检验表明,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相关未达显著水平,说明稻瘟病菌的遗传变异呈现随机分布的空间模式。群体遗传学数据分析表明5个群体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基因流(基因流水平为0.472~4.347),基于贝叶斯聚类法的Structure分析也证实了这一结果。  相似文献   
1000.
RhoGAPs(GTPase activating proteins)通过与Rho GTP酶结合,促使GTP酶水解成Rho GDP无活状态,在生物体中调控着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在全基因组上对玉米弯孢叶斑病菌(C.lunata)中RhoGAP基因家族成员进行鉴定,对其序列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弯孢叶斑病菌(C.lunata)有5个RhoGAP基因家族成员,分布在5不同的Scaffold上,其基因结构分析显示,外显子和内含子大小与位置均不一样,表现出复杂的基因结构。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发现,5个RhoGAP氨基酸序列与其他真菌来源的RhoGAP一样具有特征性保守序列区,与粗糙脉胞菌(N.crassa)和小麦黄斑叶斑病菌(P.tritici-repentis)的RhoGAP蛋白关系密切,其亲缘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