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6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81篇
林业   81篇
农学   65篇
基础科学   43篇
  96篇
综合类   392篇
农作物   37篇
水产渔业   10篇
畜牧兽医   250篇
园艺   46篇
植物保护   7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89篇
  2010年   111篇
  2009年   87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88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蛋鸡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3′非编码区序列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蛋用型鸡虽在试验条件下可以感染ALV-J,但自然感染时很少引起发病.然而,近年来在中国蛋鸡群中ALV-J发病严重,本研究对2008年以来ALV-J蛋鸡分离株的3′非编码区(3′UTR)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89.5%(17/19)的ALV-J蛋鸡分离株的3′UTR出现了205 bp的缺失,94.7%(16/17)ALV-J蛋鸡分离株保留了完整的E元件.84.2%(16/19)的ALV-J蛋鸡分离株的U3区序列与肉鸡分离株的相似性低于92.5%,所有转录调控元件高度保守.ALV-J蛋鸡分离株的E元件和U3区均出现了多个碱基的突变.这些结果表明,ALV-J蛋鸡分离株的E元件和U3区正在迅速的演化,明显不同于肉鸡分离株的序列特征.这些发现有助于更好地了解ALV-J引起蛋鸡群发病的致病机理.  相似文献   
102.
为丰富柿树SSR引物来源,利用从NCBI下载的9 474条柿属EST序列开发柿EST-SSR引物,并用于分析7个柿品种的遗传多样性。EST序列经去除低质量及冗余片段后拼接成1 390条重叠序列和4 097条无重复序列。共搜索到601条EST序列中含有540个SSR。SSR出现频率为10.96%,其中以2核苷酸为主(61.06%)。利用检出的SSR-ESTs序列设计SSR引物100对,对7个柿样品进行了PCR扩增,31对引物有扩增带,占设计引物的31%,其中14对引物有多态性,占可扩增引物的45.2%。同时发现引物68是临潼板柿的特异引物。引物68的P68-115、P68-160和P68-210处为临潼板柿的3个特异性标记位点,而引物28的P28-225是麻城秋艳的特异性标记位点。  相似文献   
103.
通过对辽宁省海岸带1 km内木本植物进行的统计,确定该区域共有木本植物40科75属127种,隶属于中国种子植物在世界上属的15个大分布区类型中的13个分布类型,占86.7%,说明辽宁省海岸带木本植物属的分布十分丰富,其中温带分布类型在辽宁省海岸带中占绝对优势,达65%以上;而热带分布仅占一定的比例,为20.0%。分析表明辽宁省海岸带温带性质占主导成分,同时具有明显的热带性质,起源古老。  相似文献   
104.
科尔沁沙地榆树疏林草地物种多样性及乔木种群空间格局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应用多样性指数对科尔沁沙地榆树疏林草地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并用空间格局指数测定了乔木种群的分布格局。结果表明,灌木层多样性较低,而草本层物种多样性较高。在生活型功能群中,一、二年生草本处于优势地位,多年生草本具有稳定群落的效应;在生态功能群中,旱生、中生植物占有主体优势,但在群落中又存在植物功能互补效应。乔木种群的分布格局呈现出聚集分布,在其发育过程中具有不同的动态变化特征,即幼苗、幼树阶段为聚集分布,到了成树阶段为随机分布。  相似文献   
105.
半夏根尖染色体压片效果受多重因素制约,为方便半夏染色体倍性鉴别、染色体计数,探索适用于半夏的根尖压片技术选取半夏根尖为材料,采用植物染色体常规压片法,对预处理液、预处理时间、固定时间、染色液以及染色时间5个主要参数进行一系列的筛选优化。结果表明,在半夏根尖压片过程中,用0.002 mol/L 8-羟基喹啉溶液预处理3 h,卡诺氏固定液固定20.0 h,60 ℃水浴,1 mol/L盐酸酸解10 min,45%醋酸软化20 min,最后用改良石炭酸复红染液染色20 min,压片效果显著,染色体清晰可辨,可用于半夏染色体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106.
为揭示荒漠草原牧户草场生态植被群落特征趋同性,通过不同经济水平牧户草场的植物群落特征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经济水平牧户草场中小针茅、无芒隐子草高度在高、中、低不同经济水平处理区并无显著区别,多根葱高度在高、低经济水平处理区亦无显著差异;主要植物种盖度在不同经济水平区无显著差异;小针茅密度在低经济水平区显著大于中经济水平区,无芒隐子草、多根葱密度在各处理区之间亦无显著差异;群落多样性指数中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都是高经济水平牧户草场>冬草场>低经济水平牧户草场>中经济水平牧户草场,Margarlef指数则是低经济水平牧户草场>高经济水平牧户草场>中经济水平牧户草场>冬草场,建群种小针茅仍占有显著的优势地位;不同经济水平牧户草场之间小针茅的重要值不同,这与实际载畜率造成的放牧压力以及牲畜践踏程度有关。综上可知,荒漠草原不同经济水平牧户草场的植被群落特征呈现趋同性。  相似文献   
107.
基于长时间序列遥感数据反演NPP的耕地质量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客观获得省域耕地质量分布状况,减少时间断点引起的评价误差,构建了一种基于长时间序列遥感数据反演NPP的耕地质量评价方法。首先,在耕地图斑约束下,采用时序LSWI和EVI数据识别水稻和玉米;然后,采用2000—2010年MODIS的MOD09A1数据,结合气象站点数据,利用VPM模型分别计算水稻和玉米的净初级生产力(NPP),并得到多年NPP均值,可反映耕地种植作物的常年长势,使用距平分析法消除作物类型差异,得到表征耕地质量的评价结果;最后,以吉林省为研究区,对本文提出的方法进行了实证与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长时间序列NPP耕地质量反演结果与耕地质量利用等别整体空间分布一致。其中,吉林省中部与北部由于耕地集中连片,反演结果准确。南部山区耕地斑块破碎,耕地与林地混合,导致反演结果偏高。本文构建的长时间序列NPP耕地质量评价方法对省域范围、集中连片耕地质量评价具有可行性,可为我国耕地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8.
为了达到对香蕉成熟度的无损检测,减少由于过度存放及处理不及时造成的损失,基于物联网技术设计并实现了一套仓储香蕉成熟度智能监测与预警系统。该系统包括智能仓储数据采集终端、手持无线中继器和后台数据服务器3个部分,智能仓储数据采集终端将采集到的仓储香蕉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和氨气等环境信息通过手持无线中继器传输到后台数据服务器,然后基于神经网络识别算法判断给出香蕉的成熟度状态和预警信息。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有效地对仓储香蕉的成熟度状态进行监测和预警,提示用户进行及时的处理,从而大大降低香蕉的损失率,具有非常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9.
为了研究新型鸭呼肠孤病毒(new-type duck reovirus,NDRV)在鸡胚成纤维细胞DF-1中的增殖特性,将NDRV JDM10毒株接种到DF-1细胞,连续传代后,通过观察病毒对细胞的致病变效应,测定半数组织感染量(TCID50)、RT-PCR检测、间接免疫荧光(IFA)及Western-blot免疫学检测,探索NDRV对DF-1细胞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NDRV JDM10毒株在DF-1细胞中能有效增殖,产生明显的致病变效应;RT-PCR检测成功扩增出1条大小为1 001 bp的条带;病毒蛋白在细胞中获得了良好的表达,并与抗NDRV σC单克隆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NDRV JDM10毒株在感染DF-1细胞后会经历潜伏期、快速增长期、稳定期3个时期,并在72 h病毒效价达到峰值,TCID50为1×10-7.90·(0.1mL)-1。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NDRV的致病机理和研制细胞疫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0.
针对目前土壤墒情采集器存在兼容性差、精度低以及稳定性差等问题,设计了一种便携式多通信接口的土壤墒情采集器。基于FD阻抗变换原理的土壤湿度传感器和数字温度传感器可同时测量土壤的温湿度;多种通信接口设计可满足不同需求的无线数据传输。GPS用于传感器地理位置信息获取,通过蓝牙或GPRS网络可将测得土壤信息发送至手机及远程服务器,也可直接存储。试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便携式土壤墒情采集器,具有响应速度快、稳定性高、成本低等优点,可实现土壤温湿度的便携式采集与数据的多途径传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