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5篇
  免费   181篇
  国内免费   254篇
林业   314篇
农学   119篇
基础科学   92篇
  211篇
综合类   1140篇
农作物   183篇
水产渔业   73篇
畜牧兽医   336篇
园艺   207篇
植物保护   105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97篇
  2021年   104篇
  2020年   103篇
  2019年   85篇
  2018年   65篇
  2017年   107篇
  2016年   81篇
  2015年   118篇
  2014年   110篇
  2013年   132篇
  2012年   221篇
  2011年   193篇
  2010年   177篇
  2009年   184篇
  2008年   182篇
  2007年   186篇
  2006年   156篇
  2005年   117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1年   1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81.
Casmara patrona is one of the main borer pests damaging Camellia oleifera in China. Few reports about this insect were published. The life history,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natural enemies of C. patrona were investigated through field survey and laboratory observation in this stud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 patrona had one generation in one year or two years, and overwintered as 3rd-5th instar larva in Zhejiang Province. About 88 percent of larvae began to pupate in early May, and the rest kept feeding till the next year. The adults could be observed from early June to early July, and the peak of emergence occurred in late June. The adults began to oviposit in late June and terminated in early July. The eggs started hatching in early July, and then the larvae bored into the branch to feed. The entrance holes of the larvae distributed predominately in the middle of the eastern and southern part of C. oleifera tree. The larva had five instars, and there were 10-50 days when the larva did not feed between consecutive instars.  相似文献   
82.
桂西北秃杉人工林土壤肥力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时空互换法,于广西南丹县山口林场选取不同林龄(9、14、20 a)的秃杉人工林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化学性质(土壤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分年龄土壤性质存在一定的差异,8、14、20 a秃杉人工林表层土壤(0 20 cm)土壤密度分别为0.978、0.914、0.890 g·cm-3,总孔隙度分别为63.10%、65.53 %、66.40%,土壤最大持水量分别为64.55%、71.70%、74.58%。随着林龄的增长,土壤各化学和生物化学指标的变化不尽相同,但林分年龄到20年生时,多数土壤养分和酶活性指标都有所升高,土壤肥力状况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83.
用不同浓度的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剂、5%己唑醇微乳剂、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及施药时间、不同施药次数对猕猴桃腐烂病进行田间药效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己唑醇1 000倍、1 500倍和2 000倍3个处理防治效果分别为81.1%、59.2%和42.5%;用己唑醇1 500倍的施药时间和次数试验结果表明,谢花后一周内施药的处理防治效果均在60%左右,显著高于延后一周施药的处理,施药次数对防治效果影响不大,喷药3次和4次的防治效果均为59%左右,喷药2次防效较差,但与前两者差异不显著;5种杀菌剂药效试验结果表明,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剂防效最好,为71%,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次为咪鲜胺锰盐、己唑醇,防治效果分别为63.5%和52.4%,苯谜甲环唑和甲基硫菌灵防效较差均不足30%。  相似文献   
84.
几种常见桑树病害的识别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树是蚕桑产业的重要物质基础。为确保桑树健康成长,促进产业发展,桑树病害的有效识别与及时防控尤为重要。真核微生物、原核微生物及非细胞类病毒中均存在能引发桑树传染性病害的病原微生物。其中由真核微生物引起的桑里白粉病与桑椹菌核病,原核微生物引起的桑青枯病与桑疫病是爆发频繁、危害极大的桑树病害。本文就这四种桑树病害的病原、侵染循环、病害识别及防治方法等进行系统梳理,并简要介绍几种非细胞类微生物引起的桑树病害,以期为生产上防治相关病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5.
以湘中丘陵区马尾松林为研究对象,分析粗木质残体(CWD)的储量特征、物种组成、径级结构以及腐烂等级,研究湘中丘陵区马尾松林CWD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湘中丘陵区马尾松林CWD的平均储量为1.72 t/hm2,马尾松和杉木是针叶CWD的主要组成树种,樟树、南酸枣、枫香是阔叶CWD的主要组成树种。马尾松-阔叶树种混交林的CWD总储量显著大于马尾松-杉木混交林的,两者的CWD总储量与其对应森林总生物量的比例差异明显,且均表现为随森林生物量增长而增加的趋势。CWD的个体数量随着径级的增加而减少,呈反J型下降趋势,且不同存在形式CWD的数量比例大致表现为倒木枯立木大枝根桩。CWD具备完整的腐烂等级(Ⅰ~Ⅴ级),主要集中在Ⅰ、Ⅱ腐烂等级,且随着径级的增加,各腐烂等级CWD的数量比例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86.
为提高铡草机切碎作业的控制性能、作业质量及减小能耗,基于线性预测控制并结合铡草机切碎作业特点建立目标函数,由切碎运动学误差模型推导采样周期以解决控制鲁棒性,切碎动力学模型推导控制时域及预测时域以提高控制响应性,设计了铡草机切碎辊负荷控制器。Simulink仿真表明:经计算和回归优化选出的预测参数组采样周期、预测时域、控制时域为0.8、15、2 s时,其控制精度及鲁棒性最好、作业能力最大、对扰动的响应速度最快、抑制能力最强及能耗(9.27×106 J)最小。现场试验结果表明:该优化预测参数组模型控制器,能够对铡草机切碎负荷有效跟踪控制,产品质量符合标准要求,同时实现了铡草机作业能力的提高,使系统控制响应更迅速,生产效率更高和单位作业能耗(1.382×107 J)更小。该控制器参数模型建立方法为类属饲草作物收获机控制系统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7.
在稻虾养殖模式中溶解氧含量(浓度)是养殖水体的重要指标之一,其直接影响小龙虾的摄食量和新陈代谢,因此在养殖过程中精准预测溶解氧含量至关重要。针对稻虾养殖中溶解氧含量变化复杂,难以快速准确预测的问题,提出了BiLSTM-GRU融合神经网络预测模型。为了保证精准预测,首先对传感器进行了清洗校准,并根据偏移量对历史数据进行了修正。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BiLSTM和GRU的融合神经网络训练模型,BiLSTM提取更多特征因子,GRU实现快速预测,快速准确预测溶解氧含量变化。为了使监测预测性能更优,对不同采样周期下的资源损耗及预测模型性能进行综合对比分析,确定了传感器数据最优采样周期为30 min。进一步与LSTM、GRU、BiLSTM以及BiGRU模型对比,表明本文提出的BiLSTM-GRU融合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效果更好,其平均绝对误差、均方根误差和决定系数分别为0.275 9 mg/L、0.616 0 mg/L和0.954 7,比传统的LSTM神经网络模型分别高25.14%、13.25%和2.22%。  相似文献   
88.
【目的】 研究适合新疆南疆设施番茄黄沙无土栽培种植模式的水肥运筹选择。【方法】 以不同灌水量、氮肥、磷肥和钾肥为因素,每个因素设定5个水平,采用四元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的1/2,进行沙培番茄温室栽培试验。测定株高、茎粗、叶厚、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地上部干重、地上部鲜重、地下部干重、地下部鲜重、根系活力、产量、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有机酸、糖酸比、VC、番茄红素等17项指标,进行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 (1)中肥低水或中水低肥有助于促进番茄植株株高、茎粗和叶面积生长,增加同化物积累,并提高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及根系活力。其中,T9处理地上部干鲜重较重,分别为72.30和616.70 g,根系活力较大,为917.09 μg/(g·h)。(2)高水高肥或低水高肥时可有效提高产量,改善番茄果实品质。其中,T3处理产量较高,为8 102.72 kg/667m2;T5处理有机酸含量较多,为0.65%;T14处理番茄红素含量较高,为15.80 mg/kg。(3)各指标与产量和品质均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叶厚与番茄红素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有机酸含量与叶面积极显著相关(P<0.01);地上部干重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地下部干重与VC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4)提取7个主成分,通过主成分的特征值加权计算17个性状主成分因子的综合得分。其中,T9处理的综合得分最高,为0.695,T15处理的综合得分最低,为0.295。【结论】 T9处理即灌水量310 mm、施氮量570 kg/hm2,施磷量438 kg/hm2、施钾量738 kg/hm2,可以有效促进沙培番茄生长发育并改善品质。  相似文献   
89.
近年来,黄蜀葵作为中药材在我市规模化人工试种获得成功,农户种植经济效益较好,积极性较高。黄蜀葵植株高、叶片大,能为魔芋提供遮荫生长环境条件,且二者主要根系分布于不同土层,充分利用不同土层肥水,实现双收目的。经两年多点观察记载,归纳总结形成了魔芋套种黄蜀葵的栽培技术,以此为魔芋、黄蜀葵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0.
束晓春  张彬  陆波  王忠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11):121-123
[目的]建立切花红掌组织培养快繁体系.[方法]选用切花红掌品种"佛莱"为试材,研究不同外植体、激素对其组织培养诱导、分化和生根的影响.[结果]适宜红掌"佛莱"建立无菌系的外植体为4月10日的顶芽组织;初代诱导培养基为MS+6-BA 1.0 mg/L+NAA 0.3 mg/L;继代培养基为MS+6-BA 0.8 mg/L+NAA 0.3 mg/L,增殖系数达19.4倍;生根培养基为1/2MS+IBA 0.5 mg/L,生根率100%.[结论]该研究建立的红掌"佛莱"组织培养快繁体系可为切花红掌工厂化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