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1篇
  免费   76篇
  国内免费   136篇
林业   182篇
农学   190篇
基础科学   136篇
  235篇
综合类   312篇
农作物   100篇
水产渔业   47篇
畜牧兽医   196篇
园艺   25篇
植物保护   90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65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80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77篇
  2007年   79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3篇
  1974年   1篇
  1969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3篇
  194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34 毫秒
21.
A raseach has been done on the possibility of producing nitriochumic acid fromweathered coal of Nantong,Sichuan,oxidised by nithic acid.The optimun reacting conditions,whichare found through the way of orthogonal experiment,are suggested as follows:concentration ofHON3 35%,rate of HON3 to coal 3.5,reacting take 15 min,and reaction temperature 369 K. Thecomposition of product is Wf 2. 91 %;Ag 14.06%;HAg 78.28%;Ng 1.62%.  相似文献   
22.
大豆高产优质施肥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本文概述了大豆营养特性与施肥的研究结果,提出了高产施肥的关键技术。大豆营养特性:一是对主要营养元素的吸收量较稻、麦作物高(等量籽粒产量),生产100kg大豆约吸收6.5~8.5kg N,1.8~2.8kg P2O5,2.7~3.7kg K2O,3.5~4.8kg CaO,1.8~2.9kg MgO,4.5~9.5g Zn。二是对主要营养元素的吸收积累高峰在花荚期,N、P、K的60~70%在在此期吸收,而不同于稻麦等作物。三是总氮源的40~60%来源共生固氮,而共生固氮又受土壤N、P、K、Ca、Mo、Zn等及土壤PH值影响。四是大豆成熟阶段营养器官的养分向籽粒转移率高,N、P、K分别达58~77%,60~75%,45~75%。大豆施用N、P、K、Zn、Mo、B肥均显著提提高产量,合理配合施用可达到180~300kg/亩。N、P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K与Zn提高脂肪含量,P、K、Zn、Mo及少量N肥可提高结瘤固氮率。N、P、K和多种微肥可减轻东北连作大豆的不利因子危害,大幅度增加产量。大豆高产施肥,一是根据土壤、植株养分含量确定施肥数量,二是有机肥与N、P、K肥及多种微肥配合施用,三是注重前茬作物施肥,增肥土壤,四是根据土壤条件、耕作制度、大豆品种特性确定施肥数量、方法、时期。中等肥力高产施肥一般应施用N 8,P2O5 4,K2O 4,ZnSo4 1.5(kg/亩),钼酸铵20~30g/亩,P、K、Zn用作底或种肥,N肥钼肥种肥花期追肥各半,另于花荚期喷施P、N、Mo肥二次  相似文献   
23.
该文讨论了梯弧形明渠输水断面的特点,导出了梯弧形明渠水力最佳断面的几何尺寸及水力要素的计算式;论证了梯弧形比工程中常用的梯形断面,具有较好的水力经济性,更大的边坡稳定性及更小的水流冲淤性等优点,值得在工程实践中推广使用。文中还编制了不同边坡系数值时,设计计算梯弧形水力最佳断面尺寸的系数表,使运算简捷方便,最后给出了算例。  相似文献   
24.
本文分析了印度Leh地区沙棘籽油中脂肪酸各成分的含量,结果显示沙棘种子含油量为17.61%,籽油富含油酸(23.012%)和亚油酸(30.162%).  相似文献   
25.
伤口愈合是一种复杂的现象,是机体控制的系统对细胞进行精微同步调节的结果.然而,一系列可变因素通过多种方法来影响此过程.通常来说,机体内的各种维生素,矿物质,脂肪酸,氨基酸和其他营养物质对该过程起着直接或间接的重要影响.不仅如此,各种疾病与无数的外界因素也以不可预料的形式影响着该过程.因此,任何治疗方法都是努力控制上述因素以使机体处于最佳恢复状态.因此,当这种天然愈合过程被打断,机体的伤口就会转变为慢性,或者出现溃疡.  相似文献   
26.
积雪覆盖下土壤热状况及其对气象因素的响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研究季节性冻土区在积雪覆盖条件下,土壤温度变化趋势及气象因素对土壤热状况的影响,以野外实测试验数据(2013年11月8日—2014年4月28日)为基础,分析裸地、自然降雪、积雪压实和积雪加厚覆盖条件下5、10、20、40、60、100、140 cm深度土壤温度变化特征,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方法筛选出影响土壤热状况的主要气象因素,进而统计土壤温度与气象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积雪的存在阻碍了环境与土壤之间的能量交换,引起土壤温度和土壤冻融过程的差异;随着积雪覆盖深度的增加,土壤的冻融日期会出现延迟现象,土壤温度相对稳定在较高水平,并且地、气之间温差增大;冻融过程中土壤温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环境温度,积雪覆盖使得气象因素与土壤温度的关联度减弱。  相似文献   
27.
苹果水心病的光学无损检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通过密度法和自行研制的水心病检测仪器对苹果样品进行检测 ,结果表明 :密度无法分离该样品水心病 ;而 1~ 4级水心病的透光强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可以进行水心病判断。把近红外 810 nm的计算透光强度2 5 0 0 0作为界限值可以将好果 (1级 )与 3、4级果完全分离 ,2级果有 2 9%分离  相似文献   
28.
在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中,农药的不良副作用是一种消极因素。本文论述了产生这种副作用的原因,指出问题在于常用的粗放施药方法药剂沉积效率太低面常规喷撒方法又缺乏严格的喷撒技术指标。提出应发展农药的对靶喷撒技术,提高药剂在有效靶区的沉积效率,以减少药剂向非目标靶区的飘移损失,使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更趋完善。文章介绍了对靶喷撒技术的研究发展概况。  相似文献   
29.
野燕麦、遏兰菜复合群体对小麦产量损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试验采用二因素五水平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野燕麦遏兰菜不同密度的复合群体与小麦减产率,穗数减少率,穗粒数减少率等指标函数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野燕麦密度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子,遏兰菜密度是次要因子。野燕麦,遏兰菜密度与小麦减产率,穗数减少率,穗粒数减少率在试验范围内呈正相关关系,小麦减产率回归方程为:Yy=20.70+6.0913x1+2.1563x2+4.3250x1x2-2.1355x  相似文献   
30.
Dispersal of root pathogens is a major concern in closed hydroponic cultures. To limit dispersal, ultraviolet (UV) disinfection technology has been used to remove pathogens but its effect on non-target bacterial populations is largely unknown. In this study, the circulating solution was disinfected with various UV doses (i.e., 19, 38, 59, 88mJcm–2) before recirculation.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experiment, the hydroponic solution was inoculated with Pythium aphanidermatum at 6.7±1.5CFUmL–1. Four months later the population density of P. aphanidermatum reached 1030CFUmL–1 in the control and 1028, 970, 610, and 521CFUmL–1 in the solutions treated by the above UV doses. In all UV-treated solutions, significant (P<0.05) reduction of both Pythium and bacterial populations was noted. For the former, its reduction did not result in decrease of Pythium root rot nor increase of tomato fruit yield. For the latter, its reduction showed a concomitant decrease of the populations in the rhizosphere. The bacterial populations in the rhizosphere were 6.77×109CFUmg–1 fresh root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experiment and were 7.89×108, 9.93×107, 7.33×107, and 3.51×107CFUmg–1 fresh roots at the end of the experiment in the control, UV38, UV59, and UV88 treatments, respectively. The bacterial density also decreased with time in the control (UV0) although at a low rate.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attempt to control Pythium root rot by UV irradiation of recirculating solutions to remove P. aphanidermatum also affects the non-target bacterial populations in the rhizospher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arget pathogen and non-target bacterial flora in UV-treated hydroponics needs further investig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