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58篇
  免费   214篇
  国内免费   381篇
林业   284篇
农学   200篇
基础科学   147篇
  420篇
综合类   1938篇
农作物   247篇
水产渔业   179篇
畜牧兽医   647篇
园艺   340篇
植物保护   151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75篇
  2022年   184篇
  2021年   177篇
  2020年   143篇
  2019年   144篇
  2018年   120篇
  2017年   213篇
  2016年   130篇
  2015年   202篇
  2014年   202篇
  2013年   249篇
  2012年   391篇
  2011年   383篇
  2010年   366篇
  2009年   299篇
  2008年   319篇
  2007年   272篇
  2006年   202篇
  2005年   144篇
  2004年   92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为揭示不同施肥时机(全过程、前1/2和后1/2入渗水量施肥)下土壤水氮运移转化规律,以砂壤土和黏壤土质地的一维垂直肥液(尿素)入渗试验为基础,重点分析不同施肥时机下土壤水氮分布与再分布过程中的运移转化规律,并量化比较其对土壤中氮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时机对土壤累积入渗量和湿润体中水分分布影响微小,但对不同形态氮素运移转化影响显著;砂壤土和黏壤土入渗结束时刻,全过程和后1/2入渗水量施肥时,其尿素态氮、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大而减小;前1/2入渗水量施肥时,尿素态氮和NO3-—N含量在湿润体边缘累积,NH4+—N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且主要分布在5—25 cm土层;再分布阶段,全过程和后1/2入渗水量施肥时,砂壤土和黏壤土中尿素态氮分别在再分布3天和5天时基本水解完成,同时NH4+—N含量达到峰值,NO3-—N含量再分布10天内未出现下降趋势;前1/2入渗水量施肥时,尿素态氮再分布10天时基本水解完成,NH4+—N含量再分布5~10天达到峰值,NO3-—N含量则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后1/2入渗水量和全过程施肥条件下,砂壤土和黏壤土再分布10天时0—40 cm土层中NH4+—N和NO3-—N含量均大于前1/2入渗水量施肥,说明其氮素潜在利用效率高,故推荐畦(沟)灌合理施肥时机为后1/2入渗水量或全过程施肥。研究结果可为农田畦(沟)灌施肥系统的设计和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2.
为明确野生大麦穗部发育过程中基因表达的动态变化,以来自以色列的野生大麦Mehula 1-2为材料,对其在穗部发育的4个关键时期(开花后3、8、13和18 d)进行RNA-seq分析,并与栽培大麦穗部的基因表达谱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野生大麦穗发育的4个时间点共鉴定到17 163个基因,其中11 273个为差异表达基因,包括635个转录因子相关基因;功能富集分析表明,这些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到物质合成、代谢过程、物质运输、抗逆等相关过程或通路上;野生大麦和栽培大麦穗部基因的表达谱比较分析发现,两者共同表达的基因显著富集到细胞器、催化、代谢、调节及抗逆等相关通路上,而在特异表达基因方面,栽培大麦主要集中于甲基转移酶、次生壁生物合成、核糖体蛋白等相关基因,野生大麦主要集中于逆境抗性、花青素合成、钙调蛋白等相关基因。本研究发掘的与穗部发育相关的关键基因,丰富了大麦穗部遗传改良基因资源,为进一步解析野生大麦穗部发育关键基因的表达特性和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3.
为改善国内常用秸秆还田机具功能单一的情况,研制出1ZF-180型秸秆培肥整地机具。该机具能够实现秸秆掩埋以及原有垄台和垄沟的交替更换,一次进地完成垄台深松、灭茬、旋耕、起垄秸秆掩埋、镇压多项作业。  相似文献   
134.
为探讨应对日益严重的土壤镉(Cadmium,Cd)污染的研究发展方向,分析了2000~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资助的155个与之相关的项目。结果表明:这些项目主要由面上项目和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近年来,相关项目的资助力度正逐步加大;所有项目可分为9大研究方向,其中以植物吸收转运积累镉的机理和相关基因研究所占总项目数的比例最大。对未来的研究方向也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5.
聂晓  王毅勇  刘兴土 《安徽农业科学》2014,42(36):12840-12842
通过田同试验研究了浅水-间歇灌溉(SIT)、湿润-间歇灌溉(MIT)、淹灌(CSF)条件下寒地稻田的0~ 15 cm地温和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表明,SrT、MIT田间建立浅水层或无水层,有利于0~ 15 cm的土壤温度的提升.由于Srr和MIT处理显著提高了每穴有效穗数,因而最终分别较CSF增产8.6%和11.9%,但SIT和MIT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6.
多种淀粉颗粒的扫描电镜下的形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丹 《安徽农业科学》2014,(33):11863-11865
[目的]比较分析多种淀粉颗粒的扫描电镜下的形态.[方法]利用扫描电镜对部分天然保健功能类食用淀粉进行观察,根据不同种类淀粉在扫描电镜下特征的差别,分别对每一种淀粉颗粒在扫描电镜下的形态特征进行归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发现,几种市面上宣称有保健功能类的食用淀粉如百合淀粉、葛根淀粉、桄榔淀粉、绿豆淀粉及马蹄淀粉,它们的形态分别为扁平三角形、粘连多面体型、梨形、肾形及卵圆形,与价格较低廉的日常食用淀粉如红薯淀粉、马铃薯淀粉、木薯淀粉、豌豆淀粉、小麦淀粉和玉米淀粉的形态及大小仍是有所区别,在扫描电镜下观察能较直观地反映出差别.[结论]研究可为天然保健功能类食用淀粉的鉴别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7.
不同苹果矮化中间砧组合适宜栽植密度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确定不同苹果矮化中间砧组合宽行密植栽培模式的合理栽植密度.[方法]选用2010年的定植天红2号/SH40/八棱海棠、烟富3/M9/八棱海棠、烟富3/M26/八棱海棠为试材,进行不同栽植密度试验,调查分析树体发育情况、枝类组成、果实品质、产量.其中,栽培密度:天红2号/SH40/八棱海棠0.75 m×4.00m、1.50m×4.00m、1.00m×4.00m、1.25 m ×4.00m;烟富3/M9/八棱海棠1.25m×4.00m、1.00m×4.00m、0.75 m×4.00m;烟富3/M26/八棱海棠1.50m×4.00m、1.25 m ×4.00 m、1.00 m ×4.00 m、0.75 m ×4.00m.[结果]3种砧穗组合所有处理树高均小于行距,行间均无交接现象,果胎枝所占比例0.75 m×4.00m和1.00m×4.00m处理较高.天红2号/SH40/八棱海棠以栽植密度0.75 m ×4.00 m处理产量最高,1.00m×4.00m处理果实硬度最高,1.25m×4.00m处理干截面积产量最低;烟富3/M9/八棱海棠以栽植密度0.75 m×4.00 m处理产量最高,并且果实品质优于其他处理;烟富3/M26/八棱海棠以1.25 m ×4.00 m处理干截面积产量较高,0.75 m×4.00m处理产量最高,并且果实品质优于1.25m×4.00m和1.50 m ×4.00 m处理.另外,0.75 m×4.00m栽植密度下,烟富3/M9/八棱海棠产量最高,烟富3/M26/八棱海棠次之,红2号/SH40/八棱海棠最低.[结论]烟富3/M26/八棱海棠和烟富3/M9/八棱海棠进行宽行密植栽培株行距选择0.75 m×4.00m为宜,天红2号/SH40/八棱海棠应选择0.75m ×4.00 m或1.00 m ×4.00 m.  相似文献   
138.
3株烟草内生细菌促进作物生长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漂浮育苗试验以及大田试验,研究了烟草内生细菌YN201408、YN201442和YN201448的促生长作用。结果表明:3个菌株的菌悬液均可促进烟草、番茄、白菜、玉米和油菜的生长,其中YN201448对烟草和番茄的促生长效果最好,YN201408促进白菜生长的作用较大,而YN201442对玉米和油菜的促生长作用最好。  相似文献   
139.
测量土壤碱解氮含量过去一般使用碱解扩散吸收法,试验研究旨在使用德国GERHARD凯氏定氮蒸馏法测定土壤碱解氮,对凯氏定氮蒸馏法进行了改进,确定了合适的蒸馏时间和蒸馏效率,与传统碱解扩散法相比,测量结果更准确,紧密度更高,操作简便,节省时间,为土壤碱解氮含量测定提供了一种准确、快速、高效的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140.
食用向日葵产量及主要性状相关与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吉林省近年育成的品种(品系)为试材,进行了品种类型间的比较研究,对其主要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应用DPS数据处理系统,对2012年吉林省24个食用向日葵品种(组合)进行数据整理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食用向日葵产量性状与单盘粒重、株高、花盘直径、茎粗、百粒重、结实率相关极显著。单盘粒重、结实率、株高、籽仁率对产量的影响为正效应。该研究结果可为食用向日葵杂交育种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