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59篇
  免费   483篇
  国内免费   737篇
林业   630篇
农学   345篇
基础科学   315篇
  721篇
综合类   3845篇
农作物   619篇
水产渔业   366篇
畜牧兽医   1472篇
园艺   659篇
植物保护   307篇
  2024年   43篇
  2023年   153篇
  2022年   363篇
  2021年   371篇
  2020年   297篇
  2019年   313篇
  2018年   207篇
  2017年   416篇
  2016年   242篇
  2015年   412篇
  2014年   414篇
  2013年   531篇
  2012年   738篇
  2011年   719篇
  2010年   657篇
  2009年   637篇
  2008年   593篇
  2007年   566篇
  2006年   426篇
  2005年   302篇
  2004年   188篇
  2003年   129篇
  2002年   166篇
  2001年   171篇
  2000年   126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3篇
  1962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采用电子鼻对阳澄湖、松江、崇明的不同等级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各可食部位香气轮廓进行了检测。特级、1级、2级阳澄湖中华绒螯蟹体肉、钳肉、足肉、性腺4部位香气轮廓区分显著。采用软独立建模的方法, 分别建立了基于单部位及联合多部位的阳澄湖中华绒螯蟹产地鉴别模型, 结果表明应用联合多部位模型, 对非阳澄湖蟹的识别率达到100%。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建立了电子鼻响应信号与中华绒螯蟹等级评分的回归模型, 相关系数为0.96, 表明基于此模型可判定中华绒螯蟹蟹样等级。

  相似文献   
972.
我国池塘增氧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972年第一台叶轮式增氧机的诞生为标志,池塘增氧技术在我国发展了40多年,它是我国养殖总产量连续24年位居世界第一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对目前国内池塘增氧技术的现状进行分析,将叶轮式增氧机、涌浪式增氧机和太阳能技术在池塘增氧中的应用分别划分为成熟技术、创新技术和萌芽技术,并进行了阐述;指出目前存在的缺乏对创新技术的评价方法、研发能力不足、缺少对新技术的推广力度等问题是制约池塘增氧技术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同时结合水产养殖发展的新变化、新特点,对池塘增氧技术发展的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73.
为获得具有植酸酶腮腺特异性表达的猪转基因克隆胚胎,本研究使用植酸酶腮腺特异性表达的DNA质粒(包含腮腺分泌蛋白(parotid secretary protein,PSP)启动子与终止子序列、Neo筛选基因、绿色荧光蛋白(EGFP)报告基因和高比活的植酸酶appA基因),采用脂质体转染和基因素418(G418)药物抗性筛选的方法获取稳转细胞系,并利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获得植酸酶转基因胚胎。结果表明,本研究构建的DNA质粒可用于细胞筛选,且质粒越小,细胞的转染效率越高,14.89 kb的YM6552仅获得了7.1%的转染率,EGFP质粒则获得了43.4%的转染效率。在单克隆形成上,较小的pYN3600也获得了更高的单克隆形成数(25个),其中表达EGFP的单克隆有14个,植酸酶PCR阳性集落有11个,高于YM6552的单克隆数(19、8和6)。转基因细胞构建重构胚胎后,所有的胚胎均能表达绿色荧光蛋白,虽其体外发育能力有所下降,但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本研究所采用的植酸酶质粒、细胞筛选方法和核移植技术可生产植酸酶重构胚。  相似文献   
974.
目的:采用微生物法测定婴幼儿配方乳粉中生物素、叶酸和VB12.方法:利用不同乳酸菌对特定维生素具有敏感性的特点,通过测定菌株的生长变化来反映样品中相应微生物的维生素含量,对市售的13种婴幼儿配方乳粉维生素进行测定.结果:微生物法对于生物素和VB12测定数据更稳定,重复性好,生物素相对标准偏差为0.056%~4.158%,VB12的相对标准偏差范围为0.112%~3.848%,而叶酸的检测数据之间波动稍大,相对标准偏差为1.236%~8.332%.结论:本法适合婴幼儿配方乳粉中生物素、叶酸和VB12这3种维生素的分析定量研究.  相似文献   
975.
 茶香月季新品种‘美人香’是由‘香欢喜’ב艾丽’杂交育成。花朵淡粉色,重瓣,香气浓郁,平均花径9.9 cm,连续开花性状好。生长势强,不太耐高温高湿,抗病性较强,适宜栽培于以北京气候特点为主的华北地区。  相似文献   
976.
采用三分位方法,对内蒙古100个站1961-2010年冬季(11月至次年2月)和季内各月平均气温序列进行分析,确定了单站冷暖事件阈值,并将单站冷暖事件分为弱和强两个等级。以此为基础,采用相对比例,确定内蒙古全区和东、西部区域冷暖事件的界定方法及等级划分标准。结果表明:前期(1961-1987年)内蒙古只有强冷事件而未出现全区性强暖事件,后期(1988-2010年)则以强暖事件为主,但2000年以来强冷事件时有发生。针对内蒙古强冷暖事件,分析了同期北半球对流层大气环流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强冷事件期间,北半球对流层中上部,乌拉尔山阻高和鄂霍次克海阻高异常,并伸向极区,使得亚洲区极涡明显偏南、偏强,地面西伯利亚高压异常强大;在强暖事件期间,乌拉尔山阻高和鄂霍次克海阻高偏弱,亚洲区极涡明显偏弱并向西向北收缩,地面西伯利亚高压明显偏弱。  相似文献   
977.
湖北省草莓炭疽病菌对咪鲜胺的敏感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由炭疽属真菌(Colletotrichum spp.)引起的炭疽病是草莓育苗期的主要病害,在世界各地普遍发生。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湖北省内17个不同地区采集分离的103株草莓炭疽病菌株对咪鲜胺的敏感性。结果显示:咪鲜胺对湖北省草莓炭疽病菌的EC50值分布范围为0.014 2~0.215 6μg/mL,平均值为(0.093 8±0.029 9)μg/mL,其敏感性频率符合正态分布,因此可将该EC50平均值作为湖北省草莓炭疽病原菌群体对咪鲜胺敏感基线的参考值。  相似文献   
978.
‘贵园’是从‘巨峰’实生后代中选育出的早熟鲜食葡萄新品种。果穗圆锥形,平均单穗质量438.7 g。果粒椭圆形,紫黑色,平均单粒质量9.2 g。果粉厚,果皮无涩味。果肉软,汁液多,有草莓香味,每果粒含种子1 ~ 3粒,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6.4%。植株生长势强,结果稳定,早果及丰产性好。在河南郑州地区果实7月中旬充分成熟。  相似文献   
979.
为阐明芥菜(Brassica juncea Coss.)开花激活因子AGL24的表达特性及其在开花途径中与调节因子SOC1、SVP和FLC蛋白的互作机制,从‘青叶芥’中克隆了680 bp的AGL24基因,它编码221个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芥菜AGL24含有M、I、K和C域,分别有59、11、102和47个氨基酸,与油菜AGL24亲缘关系较近。荧光定量PCR分析发现:在低温春化途径和长日照光周期途径中,AGL24在叶片和茎尖中均有表达,营养生长期表达量较低,而生殖生长期表达量迅速增加;AGL24在光周期途径中的表达峰值要早于低温春化途径。酵母双杂交试验表明:全长AGL24与开花信号整合子SOC1蛋白能够互作,激活酵母报告基因AUR1-C、HIS3、ADE2和MEL1,在QDO/X-α-Gal/AbA平板培养基上长出蓝斑。另外,分别去掉M域后的截短体AGL24与SOC1也能相互作用。β–半乳糖苷酶活性检测发现:截短体杂交组合AGL24 × SOC1的互作强度显著高于全长杂交组合AGL24 × SOC1。然而全长AGL24或截短体AGL24 均不能与光周期途径核心抑制子SVP互作,也不与低温春化途径核心抑制因子FLC相互作用,说明AGL24并不是SVP或FLC的直接靶蛋白。  相似文献   
980.
成熟黄瓜果皮红色性状的遗传分析及其基因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黄瓜(Cucumis sativus L.)成熟瓜红色果皮自交系‘NCG127’(P1)和成熟瓜黄色果皮自交系‘9930’(P2)为试验材料构建F2遗传群体,对成熟瓜红色果皮R基因进行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研究。结果表明,黄瓜成熟瓜红色果皮性状由显性单基因控制,红色对黄色为显性。以256株F2分离群体为试材,应用群体分离分析(BSA)法筛选得到与R基因连锁的20个多态性SSR标记,构建了R基因的分子标记连锁图谱,将R基因定位到黄瓜4号染色体上,物理距离为213.4 kb的区段内,两侧翼标记为UW019319和UW019203,与R遗传距离分别为0.8 cM和0.7 cM。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区段存在30个预测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