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1篇
林业   3篇
基础科学   1篇
  37篇
综合类   61篇
园艺   10篇
植物保护   1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6 毫秒
91.
为手掌参种质资源的异地保存和人工栽培提供参考,采用踏查和土壤取样分析方法对西藏地区野生手掌参的典型分布区土壤养分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西藏地区,手掌参野生资源生长于海拔2 800~4 600m且具有一定坡度的林窗、林缘、草甸和林间草地生境中,土壤类型以棕壤和高山草甸土为主;其生境土壤呈酸性至中性,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丰富,全钾含量处于中等及以上水平,全磷、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差异较大;西南手掌参适宜生长于酸性至微酸性土壤。西藏林芝地区的手掌参原生境土壤肥力优于其他产区。  相似文献   
92.
基于杨凌区1989年土地利用现状图、2004年和2010年拍摄航片目视解译后分别于2007年和2013年的实地核查数据,在ArcGIS 10.0支持下建立3个时期土地利用信息数据库,同时采取多主体访谈调查了233户农户家庭土地利用和经济收入情况等资料,分析了该区域24 a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1989—2013年杨凌区农用地面积减少2 351.36 hm2,建设用地增加2 113.91 hm2 ;农用地的减少主要以耕地为主,减少的耕地主要流向建设用地,其次在农用地内部向果园、苗圃和养殖用地转移;耕地内部结构也从粮食作物用地转移至设施栽培用地。杨凌区土地利用变化主要驱动力为政策制度和社会经济因素,国家给予“农科城”特殊区位的优惠和扶持政策,直接引导了土地流转和土地利用结构的宏观变化;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以及受经济利益驱使,也使土地利用由低值向高值转移。农业用地变化总体上处于衰退期,耕地的衰退问题突出,要保持“农科城”的特殊地位,需要科学地协调保护耕地与城乡建设用地需求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3.
【目的】秦岭北麓是陕西省优质猕猴桃(Actinidia deliciosa)适栽区和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摸清该地区猕猴桃果园的施肥现状、 养分输入特征和养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提高果品质量、 增加果农经济收益和规范猕猴桃产业良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秦岭北麓猕猴桃主产区俞家河流域是一个典型的闭合流域。采用实地走访结合问卷记录的方式,于2012~2013年连续两年调查了该流域内240余个果园的生产和养分管理现状。调查内容主要包括: 建园基本情况、 果园面积、 主栽品种、 树龄、 栽种密度、 施肥量、 肥料品种、 施肥时期、 施肥方法、 果实产量和灌溉等。根据调查果园的实际肥料投入量和各肥料产品中标注的有效养分含量,计算化肥中各养分的投入量; 根据《中国有机肥养分志》提供的标准值,计算有机肥提供的养分量。结合该区域文献资料推荐的果园肥料用量最终确定了果园的合理施肥量,并以此为标准对该流域果园养分投入现状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通过实际调查和文献资料汇总,当猕猴桃产量在24~42 t/hm2时,建议化肥用量分别为: N 375~500 kg/hm2,P2O5 186~266 kg/hm2,K2O 286~350 kg/hm2,有机肥用量为30000~65000 kg/hm2,N∶P2O5∶K2O养分比例约为1∶0.5∶0.73。果园养分投入评价结果显示,流域内果园有机肥投入比例及用量严重不足。其中,完全不施有机肥的果园占36.4%,即使在施用有机肥的果园中,亦有94.3%的果园有机肥投入不足,其提供养分的比例不足总养分的30%。化学氮肥投入量普遍偏高,平均为N 891 kg/hm2。氮肥投入合理(N 375~500 kg/hm2)的比例仅为5.0%,过量(N 500~750 kg/hm2)的比例22.7%,过高(N 750 kg/hm2)的比例高达59.1%。磷肥投入合理(P2O5 186~266 kg/hm2)的比例为19.4%,不足(P2O5186 kg/hm2)和过量(P2O5266 kg/hm2)的比例分别为28.9%和51.7%。钾肥投入合理(K2O 286~350 kg/hm2)的比例仅为10.7%,不足(K2O 286 kg/hm2)的比例为30.6%,过量(K2O 350 kg/hm2)的比例为58.7%。【结论】秦岭北麓俞家河流域猕猴桃果园有机肥投入严重不足。氮肥过量投入问题严重,过量比例高达81.8%。磷、 钾肥过量和不足现象并存。因此,在今后该区域果树养分管理中,应大力增加有机肥投入量和施用比例,大幅度降低氮肥用量,同时合理引导磷、 钾肥的科学施用。另外,因研究区耕地多以坡地为主,优化养分管理和减少养分损失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也是今后重点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94.
通过大田多点肥料对比试验,研究了杜仲专用肥的肥效.结果表明,施用杜仲专用肥能极显著地促进杜仲高、径的生长及树体的生物量.施用专用肥,杜仲当年平均高生长比不施肥处理和施用等氮、磷、钾养分处理分别增加了63.0和20.5,胸径分别增加了 43.2和17.8;当年干皮、叶生物量和地上部分生物量施用专用肥与不施肥比较分别增加了68.4、71.6和75.8,与等氮、磷、钾养分处理相比也分别提高了25.8、56.0和28. 6.同时,专用肥具有较长的后效,施专用肥处理比不施肥处理第2 a的胸径增长和高生长分别增加了92.9和103.8,比等氮、磷、钾养分处理分别增加了42.1和6.0,专用肥处理比不施肥处理2 a总的胸径增长和高生长分别增加了64.6和76.3,比等养分肥分别增加了 28.9和14.6.  相似文献   
95.
本文对杜仲地上部不同组织中养分含量和养分携出量,杜仲对养分的吸收比例,杜仲年高生长和地径生长节律等进行了研究,并根据杜仲养分吸收特点提出了基本肥料施用比例.结果表明,杜仲生长期间吸收的养分主要储存于叶子和皮中,木质部数量较少;皮和叶的利用将使养分大量损失,应通过施肥加以补充.杜仲对氮磷钾(N:P2O5:K2O)养分的相对吸收比例为1:0.3:1.6,考虑氮磷钾肥料养分的利用率后,提出适于杜仲施肥的氮磷钾养分基本比例为N:P2O5:K2O=1:0.6:0.9.实践中应用时,可根据当地土壤供应不同养分的状况,  相似文献   
96.
抑制蒸腾对番茄生长及植株镁、钾、钙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方日光温室生产中蔬菜频繁出现营养失调,导致产量、品质明显下降,为探明番茄养分失调是否与蒸腾受到抑制有关,通过2个水培试验分别研究了短期(24 h)及长期(24 d)喷施蒸腾抑制剂对中杂9号和改良毛粉两个番茄品种蒸腾、生物量和镁、钾及钙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短期(24 h)抑制蒸腾,蒸腾量减少20.6%、镁吸收量减少4.5%,蒸腾与番茄镁吸收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长期(24 d)喷施蒸腾抑制剂减少了番茄生长量、光合速率,蒸腾量减少47.5%时镁吸收量减少17.1%,钾、钙吸收量分别减少12.9%和44.1%,不同番茄品种间对钾、钙、镁的吸收无显著差异。可见,抑制蒸腾减少番茄对镁、钾、钙的吸收。北方日光温室冬茬栽培中高湿、寡照等不良环境因子会诱导番茄营养失调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7.
陕西省新老苹果产区果园土壤硝态氮累积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陕西省新、老果区(分别为洛川及礼泉)为研究对象,调查了两县各15个成龄果园的施肥现状,计算了果园氮素表观平衡,并测定了这15个果园的0~200 cm土壤剖面硝态氮含量,分析了树龄、施氮量与土壤剖面硝态氮累积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新、老果区苹果园均过量施用氮肥,平均施氮量分别高达1 287±244 kg·hm-2(洛川)和1 193±300 kg·hm-2(礼泉),导致土壤中盈余了大量的氮素。新、老果区土壤0~200 cm硝态氮累积量分别达2 724 kg·hm-2和5 226 kg·hm-2, 老果区土壤剖面硝态氮累积量显著高于新果区。相关分析表明,果园土壤剖面累积的硝态氮与树龄和施氮量呈正相关,与树龄的相关系数为0.641,与洛川、礼泉果园施氮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02和0.306。因此,建议研究区域采取措施控制果园施氮量,减少果园土壤硝态氮累积带来的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98.
日光温室栽培土壤供钾状况及K-Ca吸附交换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陕西关中地区不同日光温室栽培土壤钾素供应状况及土壤K+、Ca2+离子吸附交换特性。结果表明,日光温室栽培的土壤钾素Q/I曲线及参数与大田栽培土壤明显不同。温室栽培(土娄)土和潮土钾素活度比(AR0)较相应大田土壤分别提高了14.8和6.9倍,土壤对外源钾的缓冲能力下降;从K+和Ca2++Mg2+的交换自由能看,温室栽培土壤存在钾素过多,K+和Ca2++Mg2+离子比例失调问题。不同K+/Ca2+摩尔比下,随着K+、Ca2+总浓度的提高,大田及温室栽培土壤对K+、Ca2+的吸附量均呈线性增加趋势,温室栽培土壤K+吸附率及两种土壤Ca2+吸附率均呈对数增加趋势。K+/Ca2+为2:1时,K+吸附量远大于K+/Ca2+为1:2.5时的吸附量;K+/Ca2+为2:1时,温室栽培土壤Ca2+均呈解吸状态。土壤对K+、Ca2+离子吸附的相对选择性随K+/Ca2+比例及溶液离子总浓度的变化而变化。K+/Ca2+为2:1时,土壤对K+的相对吸附选择性大,K+/Ca2+为1:2.5时,温室栽培土壤对Ca2+的相对吸附选择性显著增加。加入土壤K+的比例和数量过高,非但未提高K+离子的活度,还造成胶体上Ca2+离子的大量解吸,由此可能带来的日光温室土壤胶体稳定性降低及养分不平衡的问题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99.
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及其在氮素供应及转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21  
可溶性有机氮(SON)是指土壤中可以溶于水或盐溶液的有机态氮,在土壤中的行为既不同于矿质氮,也不同于不溶性有机氮。综述了对这一特殊的氮素组分研究进展,包括不同生态系统土壤SON的含量,SON与土壤氮素供应、转化的关系,SON在土壤氮素损失中的作用等,认为SON是土壤氮素中的重要组分之一,今后应开展土壤SON在不同土壤生态系统中氮素循环中作用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00.
利用15NO3-标记法研究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化学及生物有效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加入含15N的硝态氮培养方法标记了土壤微生物量氮 ,然后利用碱解扩散法测定了标记土壤有效氮含量 ,温室培养法评价了小麦对标记的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吸收情况。结果表明 ,碱解扩散法对土壤微生物量固持的15N的提取比率 (即提取液中15N原子百分超 /土壤15N原子百分超 )在 1 47~ 2 83之间(平均 2 0 1 ) ,碱解氮中约有 3 0 1 %~ 61 6% (平均 42 9% )来自土壤微生物固持氮。植物体15N丰度在0 749%~ 1 1 62 %之间 ,明显高于15N的自然丰度 ,表明土壤微生物固持的15N在小麦生长期间发生释放 ,为植物利用。土壤微生物固持氮对植物的有效性比率 (植物地上部分15N原子百分超 /土壤15N原子百分超 )在 3 7~ 7 1之间。可见 ,土壤微生物量固持氮有较高的化学及生物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