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625篇
  免费   1264篇
  国内免费   1915篇
林业   1736篇
农学   1691篇
基础科学   979篇
  2211篇
综合类   9475篇
农作物   1464篇
水产渔业   1003篇
畜牧兽医   2959篇
园艺   1376篇
植物保护   910篇
  2024年   81篇
  2023年   280篇
  2022年   737篇
  2021年   814篇
  2020年   774篇
  2019年   682篇
  2018年   545篇
  2017年   892篇
  2016年   659篇
  2015年   911篇
  2014年   967篇
  2013年   1200篇
  2012年   1720篇
  2011年   1742篇
  2010年   1697篇
  2009年   1490篇
  2008年   1459篇
  2007年   1550篇
  2006年   1274篇
  2005年   1050篇
  2004年   644篇
  2003年   408篇
  2002年   463篇
  2001年   404篇
  2000年   394篇
  1999年   211篇
  1998年   131篇
  1997年   106篇
  1996年   82篇
  1995年   76篇
  1994年   71篇
  1993年   75篇
  1992年   62篇
  1991年   39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4篇
  1962年   2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了解无孢灵芝菌丝生物学特性,以期为人工栽培提供依据。在不同温度、湿度、pH、碳源和氮源条件下对无孢灵芝菌丝生长的影响进行对比试验。无孢灵芝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5℃~30℃,适宜湿度为62%~63%,适宜pH为6.0~6.5,最佳碳源为麦芽糖,最佳氮源为蛋白胨。  相似文献   
992.
利用AFLP技术筛选锯缘青蟹性别差异DNA片段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高盐和酚氯仿异戊醇 (PCI)结合法提取DNA ,利用AFLP技术 ,应用 5 2个引物组合 ,检测了锯缘青蟹 (Scyllaser rata)雌雄基因组DNA的多态性 ,筛选与锯缘青蟹性别相关的分子标记。实验中共扩增出 4 312条带 ,筛选出候选差异DNA片段 74 8条。这些差异DNA片段的获得 ,为研究锯缘青蟹性别的分子标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3.
3种对虾种间RAPD遗传标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RAPD技术对虾属中凡纳对虾、日本对虾和中国对虾基因组DNA的特异性遗传标记进行分析,筛选了OPK和OPE两个系列40个引物,有37个引物获得了片段长度在250-2200bp之间且重复性良好的谱带,其中34个引物均可以将1种、2种甚至3种对虾分别区别开来,共获得了264个扩增片段,其中3种对虾特异性片段95个,每个引物分别获得了1-7个大小不等的片段,凡纳对虾获得了28个特异性片段,日本对虾获得了32个特异性片段,中国对虾获得了35个特异性片段。通过Popgnen1.32种群遗传分析软件包计算结果表明:日本与对虾与中国对虾的遗传距离最大,高达0.9096;日本对虾与凡纳对虾的遗传距离次之,为0.8608;凡纳对虾与中国对虾的遗传距离最小,其值为0.6219。根据遗传距离指数,用UPGMA方法进行聚类分析,构建系统树。  相似文献   
994.
中国对虾抗病群体选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998年自山东威海外海 1 2 3°E,3 7°N附近海域采捕中国对虾 2 3 0尾 ,经过生产规模的苗种培育繁殖下代。连续 3年从染病存活的对虾养殖池中选留亲虾。结果表明 ,经过选种的后代存活率一年比一年高 ,同一地区 1 3口养殖池的养殖效果也一年比一年好。室内白斑综合症病毒 (White SpotSyndrom Virus,WSSV)感染的实验结果表明 ,选育的第 3代表现出明显的抗病力 ,由此证实中国对虾抗病力具有遗传基础 ,进一步的选育有望培育出抗病毒的对虾新品种  相似文献   
995.
调控乳脂中共轭亚油酸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轭亚油酸(CLA)是亚油酸的一组构象和位置异构体,对人体健康有着重大的意义。而动物食品是CLA的重要来源,通过调控提高牛乳中CLA的含量,近年来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主要阐述了CLA的结构、生理作用和调控乳中CLA合成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96.
智利外海渔场竹筴鱼资源分布特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根据在智利 2 0 0海里专属经济区外海的渔场周年探捕调查 ,对智利竹鱼 (Trachurusmur phyi)单位努力量渔获量 (CPUE)的构成和季节变化及其资源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显示 ,竹鱼在智利外海分布广 ,30°~ 43°S ,78°~ 87°W海区均可形成拖网作业渔场。南半球冬季竹鱼密集分布区较偏南 (38°~43°S) ,8月密集分布区向北偏移至 35°~ 40°S,春季鱼群继续向北洄游至 30°~35°S ,并开始分散索饵 ,集群性较差 ,到翌年秋季再集群向南洄游 ,在 38°~ 43°S ,78°~ 85°W形成越冬场。CPUE以冬季最高 ,春、秋季次之 ,夏季最低。冬季以 6月份平均CPUE最高 ,达 1 5 .1 8t/h ,夏季以 3月份平均CPUE最低 ,仅 1 .1 2t/h。  相似文献   
997.
西伯利亚鲟消化道形态学和组织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人工养殖2龄西伯利亚鲟消化道的形态解剖学和显微组织学结构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西伯利亚鲟的消化道从前至后分为口咽腔、食道、胃、幽门盲囊、十二指肠、瓣肠和直肠,食道与胃的分界不明显,形成一个"食道-胃过渡区",胃分为贲门部、胃体部和幽门部。组织学研究显示:西伯利亚鲟的消化道由内向外一般分为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四层。其中食道粘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含杯状细胞和粘液细胞。"食道-胃过渡区"已有腺体存在。胃上皮细胞为单层柱状上皮细胞,无杯状细胞,胃的粘膜表面有许多上皮凹陷形成的胃小凹,幽门部的胃小凹较贲门部和胃体部深;贲门部和胃体部中含有大量的胃腺,幽门部无胃腺。幽门盲囊的管腔内被向内深入的肌层分割成许多完全或不完全的囊腔;粘膜褶皱和褶皱上的绒毛纵横交错,形成网状。肠上皮均为单层柱状上皮,上皮细胞间分布有大量的杯状细胞;粘膜褶皱的高度和数量、杯状细胞的数量从前至后递减:十二指肠粘膜褶皱细而高,上有许多绒毛;瓣肠粘膜和粘膜下层向管腔内突出并卷曲,形成螺旋瓣;直肠的粘膜褶皱矮且宽。  相似文献   
998.
灌溉量对亚低温下温室番茄生理生化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试验以番茄为材料,采用温室盆栽方法,对比研究了常温和亚低温下补充灌水80%蒸腾蒸发量,100%蒸腾蒸发量及120%蒸腾蒸发量的水分对温室番茄抗寒性及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温相比,亚低温使番茄植株叶片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叶绿素含量、叶片相对含水率、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果实品质显著降低;使番茄叶片细胞膜相对透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升高;不论在亚低温还是在常温下,补充80%蒸腾蒸发量或120%蒸腾蒸发量灌水均使植株抗寒性降低,果实Vc、含糖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降低,总酸度增大。亚低温下水分胁迫引起植株抗寒性降低,认为在亚低温条件下,番茄开花座果期以蒸腾蒸发量的100%补充灌溉,有利于植株生长和果实品质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999.
基于典型叶片模板自动匹配的虫损叶面积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定量化评估农作物的虫害程度,提出了一种基于典型叶片模板自动匹配的叶片虫损面积测量新方法。先将叶片图像二值化并提取其外轮廓;再对提取的轮廓进行多边形近似,以多边形的顶点为端点将叶片外轮廓划分成若干子轮廓;然后采用形状上下文对完整叶片与虫损叶片之间的子轮廓进行自动配准,找出其间的相互映射关系;最后根据映射关系对虫损叶片进行重建,计算出虫损面积。对10类不同叶片的测量分析表明:该方法平均每叶片耗时0.962 s,最大相对误差为8.22%,平均相对误差为4.78%。其中,形状复杂度高的叶片平均相对误差为7.48%,复杂度中等的叶片为5.99%,复杂度低的叶片为1.84%。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准确而快速地测量虫损叶面积。  相似文献   
1000.
柴油机机体-冷却水套流固耦合系统传热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改善发动机热负荷高这一现代发动机发展的主要障碍,该文就算例柴油机的机体及冷却水套作为耦合系统,采用流固耦合的方法实现整体耦合传热计算,从而将单独计算比较难确定的部分边界条件转变为系统的内部边界,在Fluent软件中进行数值计算。计算得到的收敛结果与采用热电偶法测量的机体及冷却水的温度试验数据较为吻合。根据机体及冷却水温度场分布,对机体和水套结构作适当改进来增加冷却水套的降温效果,再次做耦合系统的传热计算,发现A、B 2种改进方案较原模型相比分别将机体最高温度降低到了152℃和122℃,验证了结构改进的合理性,最终有效地改善了发动机热负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