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2篇
农学   25篇
基础科学   3篇
综合类   52篇
农作物   12篇
水产渔业   8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61.
我国研发大型谷物联合收割机必须重视的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中小型收割机市场需求量基本稳定。由于技术平台相对较低,生产厂家多,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产品利润越来越低。现在已经有部分收割机制造企业开始研发大中型联合收割机。从市场上看,福田雷沃、时风、博远、佳联和四平等收割机制造企业都推出了各自的大中型联合收割机,尝试进入大型机  相似文献   
62.
为了解澜沧江中上游功果桥—乌弄龙江段现有鱼类的种类组成和多样性特征,于2018—2020年连续3年对我国境内澜沧江中上游不同江段进行了鱼类资源调查,分析了该江段的鱼类资源现状及物种多样性。结果显示,调查共获鱼类39种,隶属于5目10科8亚科32属,其中鲤形目有26种,占总种数的66.67%;土著鱼类占调查总数的56.41%,外来种占总数的43.59%;鱼类食性结构较单一,大多为肉食性和杂食性鱼类,其中杂食性鱼类24种,占调查总数的61.54%,肉食性鱼类10种,占调查总数的25.64%,其他食性不详的占调查总数的12.82%;在3种栖息水层类型中,底层鱼类物种数比例较高,占56.41%。该江段鱼类的优势种是光唇裂腹鱼、长须纹胸鱼兆、大鳞副泥鳅和澜沧裂腹鱼,7个采集点的平均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H’)、辛普森优势度指数(D)、物种均匀度指数(J)和物种丰富度指数(d)分别为1.48、0.41、2.69和0.80。总体看,处于中游(功果桥库区、腊马登村)采样点的物种多样性各项指数要高于处于上游的5个采样点;乌弄龙库区与里底库区、里底库区与拉古村、腊马登村与功果桥库区的鱼类种类相似性指数(I...  相似文献   
63.
为研究光唇裂腹鱼幼鱼对温度、p H及盐度等水质环境条件的耐受性,进行了温度、酸碱度、盐度对光唇裂腹鱼的影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光唇裂腹鱼幼鱼对温度的耐受范围为0~31℃,高温、低温的半致死温度分别为31℃和3℃,适宜生长温度为7~26℃。光唇裂腹鱼是一种狭酸碱性鱼类,在p H 4.2~10.5的水体中可存活96 h以上,在p H 5.0~9.7的条件下,96 h内其存活率无影响,在24、48、72、96 h,其酸度半致死p H分别为4.20、4.40、4.50、4.60,碱度半致死p H分别为10.50、10.45、10.35、10.25。光唇裂腹鱼幼鱼又是一种狭盐性的鱼类,其半致死盐度随时间的增加而降低,该鱼对盐度的耐受性随时间的增加而减弱,24、48、72、96 h的半致死盐度分别为10.7、9.7、9.3、8.9 g/L,两个级别的安全浓度(SC)分别为0.890、2.385 g/L。  相似文献   
64.
空心菜浮床对罗非鱼池塘水质的改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为改善池塘养殖水质,消除富营养化,提高经济效益,现利用鱼菜共生综合养殖原理,开展空心菜与罗非鱼在池塘中的共生养殖技术,并在1个罗非鱼养殖周期中探究空心菜浮床对罗非鱼池塘水质的改善作用。一、试验条件1.池塘选择及准备试验池塘设置在云南省渔业科学研究院高峣试验基地,池塘面积为1亩,水深1.2米,配备增氧机。对池塘进行清塘、晒塘、消毒后,注入养殖用水,水源为滇池草海水,水质基本符合渔业水质标准。  相似文献   
65.
北方冬小麦品种(系)节水抗旱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选取中国北方不同生态型冬小麦品种(系)进行产量、收获指数、WUE、抗旱指数、冠层温度等指标和一些农艺性状的测定与分析,以评价参试品种的节水抗旱性。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参试品种的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由于参试品种对水分的敏感度不同,产量增加幅度也不尽相同。充分灌溉、自然降水与干旱胁迫处理洛旱6号产量均最高,分别为6 316.20 kg·hm~(-2)、2 538.75 kg·hm~(-2)、1 119.75 kg·hm~(-2)。充分灌溉处理周麦24对水分最为敏感,产量较自然降水处理增加44.12%;自然降水处理开麦20对水分最敏感,产量较干旱胁迫处理增加201.47%。通过产量、抗旱指数与灌浆期的冠层温度的相关性研究,发现产量与灌浆期的冠层温度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与灌浆中期的冠层温度相关系数最高为-0.908。抗旱指数与灌浆后期的冠层温度呈极显著的负相关,相关系数-0.453,与灌浆前期和灌浆中期的冠层温度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42、-0.366。  相似文献   
66.
小麦新品种‘文麦10号’最佳播期和施肥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摸索了小麦新品种‘文麦10号’的最佳播种期和最佳施肥量,为其适时播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提供依据。试验采用小麦新品种‘文麦10号’作为材料,采用两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方法,比较不同播期、不同施肥量、播期施肥量互作对小麦新品种‘文麦10号’的产量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组合中以A1B3处理组合产量略高于其他,其平均产量为4.06 kg/10m2,居第一位;经方差分析得出,各处理间产量差异极显著,区组间差异极显著,A因素与B因素相互作用不显著;小麦新品种‘文麦10号’的最佳播种期为11月上旬,最佳施肥量为375 g/10m2;在全生育期方面,3个不同的播期中,‘文麦10号’的生育期没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67.
[目的]利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建立小麦抗旱性鉴定体系。[方法]2006-2007年有针对性地选择36份抗旱性不同的小麦材料,通过利用小麦抗旱性鉴定评价技术体系规范(GBT21127-2007)进行抗旱性鉴定分类分级,同时利用FOSSNIRSystems5000型近红外谷物品质分析仪(全光谱分析仪),对收获后的小麦籽粒样品进行光谱采集,并建立预测回归方程。[结果]经过建库和验证,初步得到判别方程。经比较,水分胁迫下的方程参数RSQ(检验决定系数)=0.8460、I-VR(交互检验决定系数)=0.7818,品种的抗旱性和光谱特征的一致性较好,小麦籽粒近红外慢反射光谱与小麦的抗旱性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结论]在水分胁迫的情况下,通过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技术扫描小麦籽粒样品建立一套简单、快速、无损的小麦抗旱性鉴定体系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8.
为了筛选节水品种,为品种生产种植提供管理指导,选取黄淮地区生产推广品种,在只施底肥(W0),底肥+拔节水(W1)和底肥+拔节水+孕穗水(W2)3种模式下,分析不同品种的株高及茎秆结构变化,产量构成变化和水分利用效率变化。结果表明:(1)相对于W0,W1处理下品种株高、穗下节、倒2节和倒3节增加显著,以穗下节增幅最大,而基部节间变化不显著,W2较W1株高增高,各节间有增加但不显著。相对于W0,W2处理下‘周麦18’和‘洛麦28’株高增幅最大,分别增加36.49%和35.30%;W1、W2处理下‘郑麦129’基部节间长最大,生产上利用时应注意肥水管理防止倒伏;(2)相对于W0,W1处理下品种单株成穗数和穗粒数增加显著,千粒重降低显著,产量增加显著。而相对于W1,W2...  相似文献   
69.
文薏2号是从收集的薏苡种质资源本地种“小五谷”中选出的一个天然变异株,2007-2009年采用系统选育方法和连续种植观察鉴定,2010年进入预备试验,2011年参加品比试验,2012-2014年参加第二轮国家薏苡区域试验,3年汇总每667m2平均产量244.08kg,居参试品系的第2位。2014年同时参加国家薏苡生产试验,在5个试验点中有4个试验点比对照品种表现增产,增产点率达80%。2015年5月通过国家小宗粮豆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鉴定编号为国品鉴杂2015016。概述了文薏2号的选育经过及其主要栽培技术措施,以期为文薏2号的示范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0.
豫西不同栽培环境对优质小麦品系品质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豫西不同栽培环境对优质小麦品质性状的影响,选取洛阳农林科学院育成的7个半冬性优质小麦品系‘HPG127’‘HPG164’‘HPG165’‘HPG167’‘HPG513’‘HPG542’‘HPG521’和2个优质对照品种‘豫麦34’和‘藁麦8901’,在洛阳农林科学院3种栽培环境(旱薄地、旱肥地和水地)进行随机区组试验,统一收获其籽粒进行品质相关性状的测定。结果表明:体积质量、总湿面筋、总干面筋和粗蛋白质量分数这4个性状在不同栽培环境下差异显著,主要表现为高肥力能降低小麦体积质量,灌水会稀释粗蛋白质量分数,水地栽培环境中面筋含量最低。对变异系数最大的稳定时间进一步分析表明:各品种(系)稳定时间变化趋势在3种栽培环境下不尽相同,旱肥地能增加大部分品种(系)的稳定时间,个别品种(系)在水地环境下稳定时间最长。综上所述,豫西地区优质小麦的栽培可通过控制灌水和施肥来保证小麦的面筋和粗蛋白含量,并结合具体品种的特性选择合适栽培环境以实现对品质的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