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6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23篇
林业   167篇
农学   126篇
基础科学   50篇
  86篇
综合类   885篇
农作物   93篇
水产渔业   33篇
畜牧兽医   292篇
园艺   174篇
植物保护   113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105篇
  2018年   79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69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116篇
  2013年   124篇
  2012年   123篇
  2011年   117篇
  2010年   109篇
  2009年   112篇
  2008年   92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2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81.
为了探讨黄河源区季节性湖泊湿地退化对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的影响以及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能力与不同环境因子的关系,本试验在黄河源区退化季节性湖泊湿地研究不同退化阶段植被特征、土壤养分变化和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状况。结果表明:在季节性湖泊湿地退化过程中,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其对酯类碳源的相对利用率最高,对单糖/糖苷/聚合物类碳源的相对利用率随退化加重呈现先升高后下降趋势;土壤微生物对单糖/糖苷/聚合物类碳源和醇类碳源的相对利用率改变是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随季节性湖泊湿地退化而变化的主要原因;土壤全氮含量和植被盖度对微生物单糖/糖苷/聚合物类碳源的相对利用率和土壤微生物活性均有影响。该结果为黄河源区的季节性湖泊湿地退化监测和近自然修复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2.
‘灵峰’和‘闽清2号’橄榄是从福州地区的‘长营’橄榄实生群体中筛选出的鲜食新品系。‘灵峰’橄榄果实椭圆形,平均单果重7.40 g,可食率81.00%,总糖4.10%,总酸1.16%,可溶性固形物11.40%,钙1230.00 mg.Kg-1;果皮黄绿色,果肉黄白色,果肉质地脆、化渣无涩味,回甘好,为晚熟类型。‘闽清2号’橄榄果实纺锤形,平均单果重7.60 g,可食率82.40%,总糖2.46%,总酸1.19%,可溶性固形物8.83%,钙627.33 mg.Kg-1;果皮绿色,果肉黄白色,果肉质地脆、化渣无涩味,风味清淡,并且表现出丰产和稳产特性,为中熟类型。‘灵峰’橄榄可作为鲜食品系,‘闽清2号’橄榄可作为鲜食兼加工品系。  相似文献   
83.
浅谈沼气池建设的精品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沼气池建设作为农村能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较好地解决了农民生活用能问题,又链接了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效地保护森林资源,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大大推动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和农村发展稳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把沼气池建设当作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来抓,决定从1999年至2010年,每年完成20万户以上的沼气池建设任务,推广沼气池建设与“三田”建设相结合,带动养殖业和种植业的发展,力争到2010年,全区农村户用沼气池达320万户,沼气池入户率达40%以上,把广西基…  相似文献   
84.
据 2 0 0 0年 6月《生态科学》 1 9卷第 2期陈沛文等文章称 :目前 ,番禺生态公益林面积3339亩 ,占省林地总面积的 77 1 % ,是从 1 991年开始 ,根据林分状况 ,经过补植套种 ;对原有松林带状砍伐 ,用马占相思等条块混交试验 ,1 993年全面实施 ,分期分批营造多树种混交林 ,共植苗木 542万株 :主要是马占相思、大叶相思、尾叶桉、赤桉、南洋楹及配置观花刺桐 ,现郁蔽度在 0 6以上 ,绿化率 99 4 % ,生物物种有所增加 ,改善了森林环境 ,提高生态效益 ,现正向多色彩、高层次、多树种、多功能混交发展 ,并注意发展乡土树和立法管理 ,建立保护区番禺…  相似文献   
85.
安定区畜间布病呈不断反弹趋势,布病防控形势严峻,任务艰巨.通过多措并举,促进布病监测净化工作的顺利开展,达到"监测一片、净化一片、巩固一片"的目标.  相似文献   
86.
探讨不同小麦品种光合性能,筛选高光效小麦品种,对促进小麦高光效育种研究进程奠定重要基础。选用河南省新中国成立以来28个主推品种,通过测定小麦灌浆期旗叶的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等,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8个小麦品种的13个光效率相关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间13个光效率指标变异系数为2.33%~26.53%。主成分分析提取的前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8.22%,表明能全面反映光效率信息。基于光效率综合得分和小麦产量,筛选出高产高光效品种(百农307、周麦16、洛麦6号、内乡188、豫麦49、郑麦7698和百农207)、低产高光效品种(豫麦10、豫麦21、豫麦25和周麦27)、高产低光效品种(矮抗58、宝丰7228、高优503、温6、西农979、豫麦34、郑麦366、郑麦9023和周麦18)和低产低光效品种(阿勃、阿夫、辉县红、陕农7859、西安8号、豫麦54、豫麦18和豫麦13)。  相似文献   
87.
指出了近几年云计算等字眼开始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大数据及其相关技术的逐渐普及开始强烈冲击各个传统行业。就规划行业而言,空前丰富的城市数据得以全面搜集,规划师们头一次获得了以个体为设计出发点的数据条件。可再生能源大数据记录着城市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及其效果,对实现城市能源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可再生能源大数据会在未来的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产生何种影响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为当前对城乡规划未来发展的探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8.
从高产角度出发,探讨3种耕作方式下甘蔗生长与产量差异.结果表明,深松犁松土深45 cm+旋耕机碎土深25 cm处理的出苗历时明显短于深松犁松土深45 cm+四铧犁翻土深40 cm+圆盘耙碎土深30 cm处理和深松犁松土深45 cm+圆盘耙碎土深30 cm处理;深松犁松土深45 cm+旋耕机碎土深25 cm处理的株高生长优势明显;蔗茎产量和蔗糖产量以深松犁松土深45 cm+旋耕机碎土深25 cm处理的最高,比其他处理分别增加25.05%~26.22%和24.43%~25.38%.因此,深松犁松土深45 cm+旋耕机碎土深25 cm处理的方式较好.  相似文献   
89.
【目的】明确1株从桉大毛虫上分离得到的虫生真菌的分类地位和生防潜力,为丰富虫生真菌资源及桉树林害虫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从自然感染死亡的桉大毛虫上分离病原菌,经致病性鉴定后,通过菌株形态学特征观察及rDNA-ITS、 EF1-α、 β-tublin基因序列联合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确定病原菌的分类地位;以不同环境条件下菌丝生长与产孢量为指标测定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用病原菌孢子液喷洒供试虫体测定其寄主范围;将病原菌孢子配制成不同浓度梯度的孢子悬浮液处理东亚飞蝗、红火蚁和马尾松毛虫进行毒力测定;使用病原菌生产的菌粉进行大田防治试验,调查防治效果。【结果】从罹病桉大毛虫上分离到1株虫生真菌菌株DMC01,经致病性鉴定确定其为桉大毛虫致死病原菌;经形态学特性分析和分子鉴定确定菌株DMC01为爪哇棒束孢(Isariajavanica),全光照 (24 L∶0 D)、温度26 ℃、 pH 7、碳源为蔗糖、氮源为牛肉膏和酵母浸粉条件下最有利于其菌丝生长和产孢;菌株DMC01寄主范围初步测定其可寄生5目15种害虫,在1×108孢子/mL处理6~10 d后, 4龄东亚飞蝗、红火蚁和4龄马尾松毛虫的校正死亡率均达100.00%。2020年菌株DMC01菌粉对桉树林所有害虫的平均防效为51.9%,2021年平均防效达79.1%。【结论】从自然感染死亡的桉大毛虫上分离获得1株爪哇棒束孢菌株DMC01,该菌株对桉树林害虫具有高致病力,具有作为生防菌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90.
【目的】分析旱坡地宿根甘蔗生长、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群落对生物炭的响应,揭示生物炭改良宿根甘蔗土壤的微生态机制,为缓解甘蔗连作障碍、宿根蔗病害及生物炭在甘蔗栽培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旱坡地宿根甘蔗(种植第4年,1年新植3年宿根)为试验材料,设2个处理:不施用生物炭对照(CK)和施用生物炭处理(3 t/ha),分析生物炭对宿根甘蔗土壤养分、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和甘蔗生长的影响。【结果】与CK相比,施用生物炭可显著增加土壤碱解氮、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P<0.05,下同),显著提高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施用生物炭还可改变土壤细菌和真菌分类单元(OTUs)总数,对土壤中各优势细菌门、细菌属相对丰度影响不大,但降低了真菌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及淀粉藻(Amyloflagellula)和镰刀菌属(Fusarium)相对丰度,增加了接合菌门(Zygomycota)及毛壳菌属(Chaetomium)和被孢霉属(Mortierella)的相对丰度。在甘蔗生长方面,施用生物炭可显著降低甘蔗梢腐病发病率,使甘蔗产量显著提高5.2%。【结论】施用生物炭可改良甘蔗土壤,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增强宿根甘蔗抗梢腐病能力,提高旱坡地宿根甘蔗第4年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