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37篇
  4篇
综合类   95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51.
几种荞麦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以忠  陈庆富 《种子》2008,27(1):17-19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荞麦属(Fagopyrum Mill)6个种(含大粒组4个种和小粒组2个种)8份荞麦资源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带27条,不同物种酶带数4到8条。系统聚类表明:荞麦属两个组(大粒组和小粒组)间遗传差异很大,而且F.megaspartanium在种内存在一定差异,但这种差异明显小于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52.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牛国阳  陈庆富 《种子》2008,27(3):44-47
本文综述了小麦杂种优势的利用现状,从细胞质雄性不育、化学杂交剂、光温敏雄性不育系等方面阐述不同模式杂交小麦的利弊,以及杂交小麦理论研究和制种技术等问题,并对小麦杂种优势利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3.
苦荞重组自交系群体农艺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苦荞Fagopyrm tataricum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揭示影响苦荞单株粒质量的主要因素,筛选综合性状优良的株系,为高产苦荞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基础和推荐材料。【方法】以小米荞与晋荞2号构建的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RIL)群体399个家系为材料,对株高、主茎分枝数、主花序二分叉花枝数、顶三花枝粒数、单株粒数、单株粒质量、千粒质量、籽粒产量这8个农艺性状进行了遗传变异和相关性分析,利用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挖掘影响单株粒质量的主要因子,基于农艺性状表型值将RIL群体进行聚类分析,通过群组间方差分析筛选优良单株。【结果】各性状变异系数为13.1%~42.4%。除了主茎分枝数外,其他性状均存在双向超亲分离现象。株高、主花序二分叉花枝数、单株粒数与单株粒质量、籽粒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单株粒数、主花序二分叉花枝数和千粒质量是影响单株粒质量的主要因素,其中单株粒数对单株粒质量的直接作用和总体效应最大。在欧式距离为22.0处,RIL群体可划分为10类,C5类群籽粒产量最高,C1类群在单株粒质量、单株粒数、主花序二分叉花枝数和籽粒产量等方面表现良好。【结论】单株粒数可作为高产苦荞品种选育的重要参考指标,C1和C5类群的株系可作为高产苦荞育种的推荐材料。  相似文献   
54.
不同施氮量对甜荞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甜荞品种丰甜1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施氮量(0、50、100、150 kg/hm2,分别以CK、LN、MN、HN表示)对甜荞根际土壤养分含量、根系形态、地上部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以期明确氮肥与甜荞产量间的关系,为指导贵州地区甜荞的高产栽培等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甜荞根际土壤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总体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速效氮、速效磷含量以MN处理最高,速效钾含量以LN处理最高;根际土壤有机质和pH值则表现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均以CK最高,HN处理次之。甜荞根系长度、表面积、体积和平均直径总体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均以CK最小,根系长度、表面积、体积均以MN处理最大,平均直径以LN处理最大,但与MN处理无显著差异。甜荞株高、1—2节节间长度、1—2节节间粗度、主茎节数、主茎分枝数总体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均以MN处理最高;子叶节高度则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甜荞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以MN处理最高,LN处理次之,CK最低,MN处理较CK提高66.22%,各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水平。相关性分析表明,甜荞产量与根系长度、株高、1—2节节间粗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根系表面积和主茎分枝数均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55.
不同播期对苦荞生长发育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苦荞秋季的适宜播期,本试验以‘黔苦6号’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的播期处理,研究了播期对苦荞农艺性状、品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苦荞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和品质均有一定影响。随播期推迟,苦荞各生育阶段相应推迟,全生育期增加。农艺性状、蛋白质含量、淀粉含量、产量及其构成因子随播期的推迟呈先增后降趋势。产量和农艺性状、蛋白质含量、淀粉含量、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黔苦6号’在贵州毕节地区秋播的适宜时间为8月28日左右,此播期处理更有利于苦荞的生长发育及优质高产栽培。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苦荞秋播的适宜播期及其优质高产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6.
为筛选出综合性状优良的种质,为苦荞麦高产品种的选育推荐材料,对选取的58个具有高产潜质的重组自交系(RILs)及其双亲的10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58个RILs各性状的变异系数介于5.71%~31.55%,其中,产量、生育期和主茎分枝数的变异系数较大,粒宽和籽粒周长的变异系数较小。产量与籽粒面积、籽粒周长、株高和千粒重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与粒长和粒宽呈显著(P<0.05)正相关,与生育期呈极显著负相关,产量与上述指标的相关系数绝对值从大到小依次为千粒重>株高>籽粒面积>生育期>籽粒周长>粒宽>粒长。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4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86.987%,分别是粒形与产量因子(39.940%)、粒宽因子(24.478%)、株高因子(11.667%)、主茎分枝数与生育期因子(10.893%)。基于综合评价结果及RILs与亲本间的方差分析,共筛选出R64、R103、R164、R84、R192、R153和R214等7个综合性状优良的非米荞型RILs。这7个株系在聚类分析中均被...  相似文献   
57.
以单季茭蒋墅茭和双季茭葑红早为试材,在土壤栽培下,对Cd2+100 mg/L、Pb2+1 000 mg/L.的单一及复合胁迫进行有机肥和无机肥处理,测定了茭白产品器官中膳食纤维及粗纤维的含量.结果表明,Cd2+、pb2+胁迫能增加茭白产品器官中总膳食纤维、不溶性膳食纤维以及粗纤维的含量,但降低了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含量;无机肥处理、复合胁迫处理时.茭白产品器官中总膳食纤维、不溶性膳食纤维及粗纤维的含量分别高于有机肥处理和单一胁迫处理:品种问存在差异,蒋墅茭产品器官中膳食纤维的含量高于葑红早,而粗纤维含量则低于葑红早.  相似文献   
58.
以贵州师范大学荞麦产业技术研究中心建立的两个甜荞(Fagopyrum esculentum)重组自交系群体(Homo×甜自100和Lorena-3×甜自21-1)的亲本为研究对象,选取了5个多态性好、带型清楚的随机引物进行RAPD分析,计算了每对亲本之间的相似度系数,并构建了各亲本的RAPD指纹图谱。结果表明,在Homo×甜自100和Lorena-3×甜自21-1的亲本中,平均相似度系数分别为39.13%和42.69%;在构建的RAPD指纹图谱中,有29条谱带为Homo(P1)所独有,27条谱带为甜自100(P2)所特有;有26条谱带为Lorena-3(P1)所独有,25条谱带为甜自21-1(P2)所特有。荞麦特异谱带可以作为品种鉴定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59.
借鉴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从生产因素、需求因素、相关及支持产业、战略结构、机会与政府因素6个方面对西南地区荞麦产业的发展进行具体分析,并进一步提出了促进西南地区荞麦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0.
以苦荞L2081和T454品种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柠檬酸处理对其在100μg/L铝胁迫下的部分生理生化指标、抗氧化酶活性及叶片DNA增色效应的变化。结果表明,随柠檬酸处理浓度的增加,两个苦荞品种的丙二醛、脯氨酸、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含量呈显著下降的变化趋势;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保护酶活性及DNA增色效应则显著增加;品种间对铝胁迫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以L2081强于T45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