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7篇
农学   13篇
  23篇
综合类   46篇
农作物   6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基于混合像元分解提取小麦种植面积的技术与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菏泽市曹县为例,运用线性混合模型,对MODIS遥感数据的混合像元分解技术与方法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MNF变换、散点图以及引入PPI纯净像元指数确定端元组分,并采用最小包含法求取端元组分反射率,而后将4类端元光谱值代入线性模型,用带有约束的最小二乘法求解,得出每种地物类型的百分比丰度以及RMS误差图像,RMS均值小于0.0096,并与TM图像进行对比分析,利用混合像元分解方法可较高精度的提取小麦面积信息。  相似文献   
42.
通过试验筛选适宜以花生茎蔓为主料进行栽培的金针菇品种,从菌丝生长特性、生育期、子实体性状及 生物转化率等方面,优选出适于大棚设施栽培的优良菌株FH-1(黄色)和FB-1(白色),并与对照品种 金杂19和Fv088进行了袋栽出菇,采用搔菌、覆膜等措施进行优化管理技术试验。总结提出花生茎蔓栽 培金针菇优质高产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43.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滨海盐渍土增施氮磷肥对杂交酸模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磷肥能显著提高杂交酸模生物量,N用量以180~290kg/hm2、P2O5用量以120~223kg/hm2可获得理想生物量及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44.
采用二次正交回归旋转组合设计,所建立的杂交酸模优化施肥数学模型达到极显著水平.氮肥、磷肥、钾肥对杂交酸模生物量的影响均十分显著,钙肥的作用仅次于磷肥,氮、磷配合施用可使杂交酸模生物量显著增加,而增施氮肥是增产的关键.通过产量频数法分析,杂交酸模生物量≥55000kg/hm2的优化施肥方案为氮肥(N)186~210kg/hm2,磷肥(P2O5)125~135kgg/hm2,钾肥(K2O)65~73kg/hm2,锌肥(ZnSO0)60~70kg/hm2,钙肥(Ca(NO3)2)61~68kg/hm2.  相似文献   
45.
通过砂培实验研究杂交酸模盐胁迫下的生理效应.对杂交酸模在不同盐胁迫浓度及时间下的鲜重、干重、含水量、根冠比、细胞质膜透性和脯氨酸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随着盐胁迫浓度的增加,杂交酸模地上部和根系鲜重、干重均降低,小于100mmol/LNaCI处理下可获得较高生物量;地上部含水量降低1.99个百分点,能够保持相对稳定,根系含水量降低幅度较大;根冠比增大,表明盐胁迫对地上部的抑制作用大于对根系的影响;细胞质膜透性增大,脯氨酸含量升高.  相似文献   
46.
本文提出了以GM(1,1)模型拟合发展趋势、傅里叶变换提取周期分量和AR(p)模型模拟随机过程的集成预报模型,并用于黄河三角洲人工草场群落土壤盐分的定量研究中.经理论和应用检验证明该模型能以较高的精度模拟或预报土壤盐分在较长时期内的动态变化过程.方法简单,计算工作量小,并优于传统的单一预报模型.  相似文献   
47.
根据可持续集约农业发展的原理,在分析黄河三角洲农业生产及环境特点和回顾农业开发历史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6种适用的生态农业模式以及生态模式建设过程中要攻克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48.
中国花生生态适宜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生是中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本研究旨在分析全国花生种植生态适宜性分区,以期为花生种植的区域比较优势、优化产业布局等提供科学依据。选取与花生生产密切相关的气候、土壤等13个指标,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以中国行政区划中的县域为评价单元,利用2005-2014年的气候、土壤基础数据,在ArcGIS平台中建立生态适宜性评价数据库。通过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方法及综合指数模型得出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数。研究结果划分4个不同等级,分别为最适宜(0.70-0.89],适宜(0.56-0.70],次适宜(0.42-0.56],不适宜[0.11-0.42]。其中以适宜等级所含评价单元最多,其余依次为次适宜、最适宜、不适宜。各适宜等级在空间上呈带状分布,以最适宜区为中心,适宜、次适宜区域依次向两侧扩展。最适宜区及适宜区主要分布在平原、盆地、河谷地带及绿洲,集中在广西、山东、重庆、河南等9省市,与中国目前的花生生产现状具有较强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49.
以Arcview和Arc/info为基本工具,以垦利县为代表,建立黄河三角洲地区苜蓿生产环境数据库.采用Arcview管理空间数据,Visual Foxpro管理属性数据,二者通过公共字段共享数据,实现了属性数据与空间数据无缝链接;并按照均匀一致的原则,以1∶5万地形图为基础,将研究区域划分为2 312个1 km×1 km的网格(评价单元),选取21个相关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该地区苜蓿生态适宜性进行评价,生成相应的分区图,并对苜蓿生态适宜性的空间分布做了分析.该评价系统克服传统的评价工作中忽略社会经济因素的价值和作用的缺陷,并根据地域特征,把区位指标引入评价系统中,使得该评价结果更全面、更科学.  相似文献   
50.
玉米秸秆不同还田方式下麦田温室气体排放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玉米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麦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设玉米秸秆不还田(CK)、玉米秸秆直接还田(CS)、玉米秸秆过腹还田(CGS)和玉米秸秆转化为食用菌基质,出菇后菌渣还田(CMS)4个处理,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了玉米秸秆不同还田方式下,麦田温室气体(CO2、N2O和CH4)的排放特征。结果表明:玉米秸秆不同还田方式下,麦田温室气体通量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且排放量不同。在小麦生长季,CO2和N2O均表现为排放,其排放量为CK >CGS >CS >CMS;甲烷表现为吸收,其吸收量为CS >CGS >CK >CMS,且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从温室气体综合增温潜势(GWP)来看,在20、100年和500年3个时间尺度上,仅玉米秸秆不同还田方式这一环节,GWP均表现为:CS >CGS >CK >CMS,也就是说秸秆直接还田,显著增加麦田温室气体的全球增温潜势,其次是玉米秸秆过腹还田方式,而秸秆-菌渣还田则降低了麦田温室气体的全球增温潜势。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角度,推荐秸秆-菌渣还田方式。该研究结果可为秸秆合理利用和温室气体减排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