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0篇
农学   1篇
  19篇
综合类   23篇
农作物   5篇
畜牧兽医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不同地域来源牛肉中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食品追溯体系是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本研究采用气相色谱仪对来自吉林、宁夏、贵州和河北地区的牛肉脂肪样品进行检测,分析不同地域来源样品中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差异特征,探讨脂肪酸分析对牛肉产地来源区分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不同地域来源牛肉样品中脂肪酸组成及含量有显著差异,吉林和河北地区牛肉中的SFA(含量均高于62%)显著高于贵州和宁夏地区;宁夏地区牛肉中C16:1和C18:1均显著高于其他地区,含量分别为3.362%和27.041%;贵州与河北地区牛肉中a-C18:3、C20:5和PUFA-n3极显著高于吉林和宁夏地区,吉林地区牛肉中的PUFA-n3含量仅为贵州地区的46%。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特征分析是鉴别牛肉产地来源一种很有潜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42.
猕猴桃有机成分产地指纹特征及判别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不同地域来源猕猴桃有机成分组成特征及含量差异,各有机成分指标对猕猴桃产地来源的判别效果,探讨有机成分指纹分析技术对猕猴桃产地鉴别的可行性。【方法】检测来自陕西周至和眉县、四川沐川、湖南永顺3个主产区93份猕猴桃样品的VC、VE、可溶性固形物、总酸及总糖含量,分别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ANOVA)、多重比较分析和判别分析。【结果】不同产地猕猴桃的有机成分指纹信息有显著差异。陕西周至和眉县猕猴桃的VC含量最高,VE、可溶性固形物及总糖含量最低;四川沐川样品的VE、可溶性固形物及总糖含量最高,总酸含量最低;湖南永顺样品的总酸含量最高,VC含量最低。利用VC、VE、可溶性固形物、总酸及总糖含量对猕猴桃产地进行判别分析,回代检验正确判别率为92.2%,交叉检验正确判别率为90.0%。【结论】不同地域来源的猕猴桃有其独特的品质特征,有机成分指纹分析是用于猕猴桃产地鉴别的一种潜在技术。  相似文献   
43.
近红外光谱对小麦产地来源的判别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对不同产地来源小麦的近红外光谱进行判别分析,为小麦的产地鉴别提供一种新方法.[方法]应用近红外光谱分析仪检测2007/2008年度和2008/2009年度中国小麦主产区河北省、河南省,山东省和陕西省共240份小麦籽粒样品,对近红外光谱数据分别进行均值标准化、一阶求导和多元散射校正(MSC)处理后,利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DPLS)分析预处理后的数据.[结果]2007/2008年度小麦籽粒样品总体正确判别率为87.5%,2008/2009年度样品总体正确判别率为91.7%;用2007/2008年度样品所建模型来预测2008/2009年度的样品,结果总体正确判别率为48.3%;两年样品混合后,总体正确判别率为82.5%.[结论]不同地域来源小麦的近红外光谱特征有显著差异,但其受品种和年际因素影响较大,判别模型的稳定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44.
稳定性氢同位素在羊肉产地溯源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稳定性氢同位素在羊肉产地来源鉴别中的作用,为羊肉产地同位素溯源指标体系的确定和构建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稳定性同位素比率质谱仪(IRMS)测定来自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阿拉善盟和呼伦贝尔市3个牧区,重庆市和山东省菏泽市2个农区脱脂羊肉中的δ2H值,通过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探讨稳定性氢同位素组成的地域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结合C、N同位素指标,采用聚类分析及判别分析,进一步了解氢同位素在羊肉产地来源判别中的作用。【结果】不同地域来源羊肉中的δ2H值具有显著性差异,其δ2H值主要与当地饮水中的δ2H值高度相关。判别分析结果表明,δ2H值可使δ13C、δ15N指标对羊肉产地的正确判别率由80.8% 提高到88.9%。【结论】稳定性氢同位素能够提供可靠的地域信息,可作为追溯和鉴定羊肉产地来源的一项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45.
【目的】比较加工和未加工牛肉之间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差异,分析不同加工方式对牛肉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变化的影响,探讨稳定碳同位素对牛肉加工制品产地溯源的可行性。【方法】分别从吉林省榆树市、河北省张家口市、宁夏自治区吴忠市采集牛肉样品,其碳同位素平均组成呈高、中、低梯度分布。牛肉样品经剔除表面脂肪、筋和膜处理后,分成四份,一份作为对照样品,其余三份分别作为煮制、煎制和烤制处理样品。煮制处理工艺为将牛肉切分为1.5 cm3,在超纯水中回流煮沸30 min;煎制处理工艺为将牛肉切分为5 cm×5 cm×1-1.5 cm,在195℃下煎制13 min;烤制处理工艺为将牛肉样品切成5 cm×5 cm×1-1.5 cm,在180℃烘烤30 min。对未加工及加工牛肉样品进行冷冻干燥、磨粉及脱脂处理。利用元素分析-同位素比率质谱仪(EA-IRMS)检测未加工和煮制、煎制、烤制加工牛肉样品,以及加工副产物汤渣、烤渣和煎渣中的δ13C值。对加工前后的牛肉样品中δ13C值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和Duncan’s多重比较分析,比较未加工牛肉、不同加工处理牛肉及加工副产物之间碳同位素组成差异,并利用碳同位素为指标对未加工和加工牛肉产地来源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煮制、煎制和烤制处理与未加工脱脂牛肉之间的碳同位素组成无显著差异,加工前后碳同位素差值范围在0.006‰-0.489‰;煮制和烤制加工处理前后牛肉粗脂肪中碳同位素无显著差异,但煎制处理前后牛肉粗脂肪中δ13C值显著降低(P<0.05),3组煎制牛肉样品粗脂肪中δ13C平均值分别降低7.790‰、7.288‰和4.104‰,说明煎炸油影响牛肉粗脂肪中碳同位素组成;碳同位素比率高、中、低的牛肉样品经煮制和烤制后,其副产物汤渣、烤渣与加工后脱脂牛肉中碳同位素组成无显著差异,而煎制后的副产物(煎渣)与脱脂牛肉之间有显著差异,而与加工牛肉的粗脂肪中碳同位素组成比较接近;利用碳同位素对3个地域中未加工和不同加工后牛肉样品产地的聚类结果表明,加工和未加工的牛肉均按照各自的地域来源被明确聚类,而且各地域加工处理前后的牛肉均被聚为一类。【结论】煮制、煎制和烤制对牛肉碳同位素组成无显著影响,δ13C值可作为牛肉加工制品产地溯源的指标。  相似文献   
46.
小麦品种籽粒品质与食品品质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陕西关中地区 16个小麦品种 (品系 )为材料 ,系统分析了小麦品种籽粒品质性状与面包、面条、馒头 3种面制食品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 ,蛋白质品质、粉质参数、拉伸参数与食品品质关系密切 ,籽粒品质与其相关程度较低 ;蛋白质品质对面包品质、面条蒸煮品质有显著正影响 ,对馒头品质影响不显著 ;粉质参数、拉伸参数中与面包品质呈正相关的性状 ,对煮熟面条表观状态、馒头外观形状有不利影响 ,但对其弹韧性有正效应  相似文献   
47.
碳、氮同位素在牛肉产地溯源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目的】探索稳定性同位素对中国牛肉产地溯源的可行性,了解牛不同组织中δ13C和δ15N指标在其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同位素比率质谱仪测定了来自吉林、贵州、宁夏、河北4个地域牛肉、牛尾毛、饲料中的δ13C和δ15N值,比较了不同地域牛组织中稳定性碳、氮同位素组成的差异,分析了各组织中同位素组成的相关关系,并结合牛的喂养方式,研究了δ13C和δ15N值的变化规律。【结果】不同地域牛组织中稳定性碳同位素组成有极显著差异,排序依次为吉林>贵州>宁夏>河北。吉林、宁夏两地样品与贵州、河北两地样品之间的δ15N值有极显著差异,且后者高于前者。不同地域喂养牛的主饲料成分有其明显的地域特征。脱脂牛肉粉、粗脂肪、牛尾毛中碳、氮同位素之间呈极显著相关性。【结论】牛组织中δ13C值可预测其膳食中C4植物所占的比例,δ15N值可区分牧区与农区喂养的牛;δ13C指标对牛肉产地来源的正确判别率高于δ15N指标,两项指标相互补充可显著提高产地来源的正确判别率;脱脂牛肉粉、粗脂肪、牛尾毛中δ13C、δ15N值均可作为牛肉产地溯源的指标,它们对牛肉产地来源的判别规律一致。  相似文献   
48.
牛不同组织中稳定性碳同位素组成及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稳定性同位素分析是用于产品产地溯源的一种有效技术,在食品安全追溯制度建设中有重要应用价值。本研究探讨了牛不同组织中稳定性碳同位素组成特征,以及牛的品种、饲料对牛组织中δ^13C值的影响,旨在为牛肉产地的同位素溯源技术方法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MAT253型同位素比例质谱仪(IRMS),测定了牛尾毛、脱脂牛肉、牛肉粗脂肪的δ^13C值,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牛尾毛、脱脂牛肉、牛肉粗脂肪的δ^13C值依次递减的顺序为牛尾毛〉脱脂牛肉〉牛肉粗脂肪,三者之间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饲料对牛组织中碳同位素组成的影响远大于牛品种对它们的影响;牛不同组织中稳定性碳同位素组成取决于主膳食的构成和成分,浓缩饲料、添加剂等少量成分对它们的影响很小。[结论]牛组织中δ^13C值是表征牛主膳食构成及追溯牛来源地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9.
甘肃省民乐县东灰山遗址炭化小麦(Triticum aestivum)的发现和研究在中华民族的农业发展史、饮食文化史、东西交流史及"丝绸之路"历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认识近百年来小麦品种改良和进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遗址地土壤样本浮选方法获得碳化植物样本。经对小麦籽粒样本的分离鉴定、成分分析和资料比对,形成如下初步结果:(1)东灰山炭化小麦单籽粒均重为9.52 mg,变化范围为3.01~17.40mg,变异系数较大(30.56%)。单籽粒平均长度为4.62mm,平均宽度为3.26mm;籽粒宽/长比例均值为0.71,变化范围为0.56~0.91。炭化小麦长度比现代小麦品种(永宁15号)籽粒短(0.83∶1.00),宽度基本一致(0.99∶1.00)。推算当时小麦的实际单粒重量为现代小麦重量的45%~47%。(2)东灰山炭化小麦籽粒的同位素~(15)N含量较高,说明当时人们主要依靠自然肥力或使用农家肥栽培小麦。(3)东灰山炭化小麦籽粒的主要矿物元素铅、锶、铜、锌含量很高,提示当时小麦生产环境与人类活动或青铜器冶炼有某种联系。(4)东灰山炭化小麦籽粒年代的确定和传播路径分析,为小麦从4 000年前起通过祁连山扁都山口逐步传入青海海东和甘肃临夏地区,再进入关中地区提供了佐证。(5)在东灰山遗址炭化植物残留中首次鉴别出了荞麦籽粒(Fagopyrum esculentum)和燕麦籽粒(Avena sativa)。  相似文献   
50.
豫北地区小麦籽粒矿质元素含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豫北地区小麦籽粒中矿物元素的含量,指导小麦区域种植,本研究采集了河南安阳、鹤壁、新乡等3个地市9个粮食主产县区的81份小麦籽粒样品,并分析其钙、铁、锌、硒、铜、镁、钠、钾、铬等9种元素含量。结果表明,豫北地区小麦籽粒中铜、铬元素含量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锌元素存在少量超标样品,被测元素除镁、铬元素可满足一般人群的每日摄入量外,其余元素均需通过食用其他食品补充人体矿质元素营养需求。豫北地区矿质元素呈不均一分布,鹤壁市淇滨区周边小麦籽粒中锌含量较高,新乡市市区周边的硒含量较高,铁元素含量较高地区为安阳市内黄县、滑县东部,硒元素含量较低地区为安阳市滑县、新乡市延津县。本研究结果为保障豫北地区消费者营养元素均衡摄取提供了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