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0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79篇
林业   108篇
农学   149篇
基础科学   55篇
  73篇
综合类   386篇
农作物   72篇
水产渔业   37篇
畜牧兽医   137篇
园艺   60篇
植物保护   61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89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5 毫秒
161.
不同玉米品种耐密性比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5个玉米品种材料,设置9个密度梯度,分别测定各密度处理下的单株产量和茎秆外皮穿刺强度,比较不同品种的耐密性。结果表明,各品种的单株生产力(单株穗粒干重)随密度的逐渐增大均呈二次曲线的变化规律,且拟合度均达0.932 4以上;多密度处理下的玉米单株产量偏高,但随密度的变化趋势和常规小区保持一致,能准确检测玉米品种耐密性大小;玉米各品种的第3节茎秆外皮穿刺强度均表现为随密度增加而逐渐下降,超试1号的穿刺强度在各密度下明显高于其他品种,郑单958随密度变化不大。耐密性筛选结果表明,超试1号、郑单958的耐密性明显优于中单808、京科518;中试839的耐密性适中。  相似文献   
162.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大花红景天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定方法,运用大孔吸附树脂富集大花红景天中总黄酮,从5种大孔树脂中筛选出最优树脂,并对其纯化工艺进行初步优化,对富集得到的红景天总黄酮的抗氧化活性进行测定。以芦丁作为对照品,采用亚硝酸钠-硝酸铝显色反应比色法,测定大花红景天中的总黄酮含量。运用静态吸附-解吸附、动态吸附-解吸附方法筛选出最优大孔树脂,对洗脱剂浓度、用量等工艺进行优化,并测定大花红景天中总黄酮的抗氧化活性。西藏产大花红景天中总黄酮含量为12.91%,青海产红景天中总黄酮含量为9.85%,D101型大孔树脂为富集大花红景天中总黄酮的最优树脂,最佳洗脱剂浓度为80%乙醇溶液,最佳洗脱剂用量为5 BV。经D101型大孔树脂纯化后,西藏产大花红景天中总黄酮含量达到24.64%,其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可达到95.51%。D101型大孔树脂对富集大花红景天中总黄酮具有较好的效果,大花红景天中总黄酮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该研究可为丰富大花红景天的质量评价标准和加快对大花红景天中黄酮类组分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3.
基于Lysimeter的人工固沙林地生态需水量计算方法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固沙林是绿洲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护绿洲农田、村落和城镇的重要屏障。近年来,随着绿洲区水资源危机的不断加剧和地下水位的大幅度下降,绿洲外围防风固沙林出现大面积的衰退和死亡。因此,研究人工固沙林地生态需水量和水分平衡对于恢复和重建绿洲防风固沙林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甘肃省治沙研究所研制的Lysimeter场的工作基础上,应用其研究结果,探讨了人工固沙林地生态需水量的计算方法、步骤及Lysimeter场的研究结果在固沙造林树种的选择和造林密度的确定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4.
民勤绿洲外围不同下垫面条件下风沙流流量的观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民勤绿洲外围特定环境背景条件下无盖度流动沙丘、白刺平坦砾质沙地、白刺沙包、梭梭林地、麦草沙障、尼龙网沙障以及粘土沙障的风沙流流量进行了实地观测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无盖度流动沙丘扣白刺平坦砾质沙地上风速(v)与0~50 cm输沙率Q(g·cm-1·min-1)之间的数学关系曲线都遵循幂函数曲线(p=avb),它们的风沙流总流量分布均为沙丘顶部>沙丘中部>沙丘底部;白刺沙包从全年度风沙流总流量来看:Q 背风坡底部>Q 迎风坡底部>Q 顶部,且白刺沙包上白刺的盖度对风沙流流量影响显著;从防风固沙的效果来看,尼龙网沙障的防沙能力最好,麦草沙障次之,粘土沙障最弱;在梭梭林地上,随着疏透度的增大.风沙流流量成多项式0=1 992L2-6 522.7L+5 914.3(R2=0.976 7)或指数函数Q=412.38e0.7877L(R2=0.912 7)递增;从测定的全年度风沙流总流量看,无盖度流动沙丘>白刺平坦砾质沙地>梭梭林>白刺包>粘土沙障.  相似文献   
165.
不同花型芍药的花粉生活力测定和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芍药单瓣型、金环型、台阁型、皇冠型和菊花型等不同花型的10个品种,采用TTC法和琼脂培养基发芽法分别进行花粉生活力的测定和比较研究.显微观察结果表明,单瓣型品种的花粉形态和其他几种花型芍药的花粉有所不同.TTC染色法结果表明,单瓣型品种的花粉生活力与金环型、台阁型、皇冠型、菊花型品种间存在极显著差异,菊花型与台阁型、金环型间有显著差异,金环型、台阁型和皇冠型之间均无显著差异;单瓣型品种花粉生活力最强,菊花型的最弱.琼脂培养基发芽法结果表明,以蔗糖10%、琼脂0.5%、硼酸10 mg/L培养基为佳;花粉生活力测定值较TTC法低,数据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166.
赵明  陆焕春  薛进军 《广西农业科学》2009,40(12):1593-1594
2007年引进北字号酒葡萄中的A品种在南宁进行为期3年的试种,结果表明:该酒葡萄品种在南宁种植,表现生长势强,枝蔓生长健壮、生长量大;萌芽早,从萌芽至浆果完全成熟大约需120d,属早熟品种;坐果率高,自然受粉坐果率可达46%;出汁率高,用其酿制的葡萄酒品质优、回味好;耐湿热高温,抗病性强,适应性广,是适合南方气候条件栽培的经济品种。  相似文献   
167.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番茄为试材,研究了有机肥与无机肥不同配比施用对露地番茄产量、营养品质和安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氮量相同条件下,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可以提高番茄产量,以6∶4配施比例产量较高。施用无机肥处理的番茄果实可溶性糖和可溶性酸含量较高,施用有机肥处理的VC含量最高且番茄果实的营养品质和口感最佳。施用有机肥处理番茄果实硝酸盐含量明显低于无机肥和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亚硝酸盐含量则以无机肥和高无机肥配施量处理的含量较低。各试验处理番茄果实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均远低于蔬菜和食品中污染物限量的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168.
崂山区茶园土壤重金属含量与安全质量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崂山区72个茶园土壤Cd、Pb、As、Hg、Cu、Cr含量分析及安全质量评价结果表明,6种重金属元素的平均值均低于NY5199-2002有机茶产地环境条件限定值,但各元素测定值变异系数差异很大。6种重金属元素中,Cd的Newmerow污染指数最高,属于无公害标准的轻污染级,有机标准的中度污染级;As污染指数最低,达到有机标准的安全级;其余5种元素按无公害标准要求属于安全级,但按有机标准则为控制或轻污染级。  相似文献   
169.
高白度小麦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综述了影响小麦白度的遗传因素和非遗传因素、高白度小麦育种及其遗传改良研究进展,并对高白度小麦育种研究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0.
为了探明豆粕有机肥与化肥氮素不同配施比例对大棚黄瓜的肥料效应,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单施豆粕有机肥、豆粕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和单施化肥对黄瓜产量、品质和肥料利用率以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氮、磷、钾施用量条件下,单施豆粕肥或单施化肥以及豆粕肥与化肥配施均可显著提高黄瓜总产量,M2N1、M1N1和M1N2处理的黄瓜前期产量分别比CK增产47.1%、68.6%和82.0%。各试验处理黄瓜果实中可溶性糖、蛋白质和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差异均不显著,Vc含量以M2N1处理含量最高。不同施肥处理均可显著提高黄瓜氮和钾的吸收量,但氮、磷、钾肥料利用率差异均不显著。黄瓜收获后各处理耕层土壤无机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pH等肥力性状均有明显变化。土壤pH与土壤养分的变化均呈现负相关性,其中土壤pH与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和无机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豆粕肥的氮、磷、钾养分释放率较高,完全可以替代普通有机肥与化肥配施用于黄瓜生产,豆粕氮与化肥氮配施用比例以1:1或2:1为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