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41篇
  免费   157篇
  国内免费   221篇
林业   579篇
农学   415篇
基础科学   328篇
  274篇
综合类   2653篇
农作物   312篇
水产渔业   228篇
畜牧兽医   1339篇
园艺   557篇
植物保护   134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153篇
  2022年   140篇
  2021年   115篇
  2020年   114篇
  2019年   210篇
  2018年   210篇
  2017年   119篇
  2016年   160篇
  2015年   164篇
  2014年   441篇
  2013年   335篇
  2012年   364篇
  2011年   375篇
  2010年   313篇
  2009年   377篇
  2008年   335篇
  2007年   346篇
  2006年   284篇
  2005年   282篇
  2004年   219篇
  2003年   216篇
  2002年   156篇
  2001年   128篇
  2000年   156篇
  1999年   110篇
  1998年   105篇
  1997年   105篇
  1996年   96篇
  1995年   93篇
  1994年   107篇
  1993年   70篇
  1992年   80篇
  1991年   59篇
  1990年   43篇
  1989年   47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20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11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5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06 毫秒
991.
由于干热河谷地区生态环境相当脆弱,为了解元素添加对干热河谷植被群落结构的影响,试验选取了元谋干热河谷地段来研究元素添加对植物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添加不同元素后对植物群落结构参数产生了不同影响。不同元素添加后降低了双子叶植物群落多样性,而添加不同元素增加了单子叶植物的多样性,尤其是添加了K元素对单子叶植物群落的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Mc Intosh指数起到了促进作用,与CK相比分别提高了2.28%、2.41%、2.37%、3.73%。24个试验小区的单子叶植物地上生物量双子叶植物生物量;同时养分添加与植物多样性之间呈负相关关系。本研究可以用来调控植物多样性,更好的为生态恢复方面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992.
采用连续跟踪定点监测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滇东南三个不同三七种植区域分别对农户分散种植和SOP种植管理方式下三七种植土壤和三七块根As含量进行连续跟踪测定,分析研究了自然种植条件下三七种植管理方式对土壤As残留和三七安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砷背景值对三七的安全品质影响较大,在土壤砷背景值较高的区域种植三七,收获后的三七砷平均残留量高于在土壤值较低的区域,经过两年的三七种植管理,三七种植土壤砷含量总体表现为逐年增加的趋势,种植前土壤砷背景值相比,经过两年的三七种植,种植土壤有明显的砷残留现象,不同的管理方式砷残留量有较大的差异,SOP种植管理和农户分散种植管理方式下土壤砷平均残留量分别为7.17 mg/kg和76.38 mg/kg,两者相差10.65倍。总体来看,目前的三七种植状况不容乐观,除自然因素外,三七种植土壤砷的来源还有待对三七种植过程中每个环节及投入品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而要保障三七产品的安全品质,除了对种植基地的科学选择外,栽培技术的细化改进以及种植监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93.
以3%井冈霉素A·(2亿芽胞/毫升)多粘类芽胞杆菌水剂为供试药剂,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剂量、不同施药时期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2年试验结果表明,当用药量在45~90 g.a.i/hm2 时,药后20 d,发病初期(即病株率在5%以下)预先防治的田间防效达80.38%~89.06%,而发病期(即病株率在10%以上)施药的田间防效仅达41.12%~53.26%;在发病初期预先防治效果要明显优于发病期再施药,从而确定该药剂防治水稻纹枯病时期应适当前移.  相似文献   
994.
[目的]筛选对人参黑斑病菌有较强抑菌活性的杀菌剂。[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试对比7种杀菌剂在不同浓度梯度条件下对人参黑斑病菌的室内抑菌活性。[结果]室内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7种杀菌剂在各自供试的不同浓度处理间均有显著差异;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世高的EC50值最小(0.61 mg/L),其次为链霉素和克菌丹,EC50值均小于100 mg/L。[结论]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田间药效试验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95.
[目的]优化野蔷薇根多糖的过氧化氢(H2O2)法脱色工艺条件,为野蔷薇根多糖的脱色纯化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以野蔷薇根为试验材料,以多糖脱色率和保留率为考察指标,利用响应曲面法对H2O2法脱色野蔷薇根多糖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通过响应曲面法建立野蔷薇根多糖脱色的回归模型为:Y=94.84+3.08A+1.83B+0.88C+0.17AB+0.23AC-0.055BC-3.17A2-1.31B2-0.87C2(Y为多糖脱色率,A为H2O2体积分数、B为溶液pH、C为脱色时间),该模型拟合度较好.H2O2法脱色野蔷薇根多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H2O2体积分数35.0%、溶液pH 9.00、脱色时间4.5 h,在此条件下多糖脱色率和保留率分别为95.48%和75.17%,脱色率与理论值96.55%的相对误差为1.11%.H2O2体积分数、溶液pH和脱色时间3个因素对野蔷薇根多糖脱色效果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结论]H2O2脱色法具有操作简便、脱色效果明显、成本低等优点,可对野蔷薇根多糖进行有效脱色.  相似文献   
996.
基于专利文献分析的土壤污染修复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明确土壤污染修复技术在世界范围的研究布局和发展态势,基于德温特专利创新索引数据库(Derwent Innovation Index,DII)对2005—2013年土壤污染修复技术专利进行了计量学统计,并探讨了该技术的研究布局、研究重点及发展趋势。结果显示,世界范围内土壤污染修复技术涉及的专利申请量逐渐增长,土壤污染修复技术研究较为活跃。中国是该技术领域主要的专利申请国,也是最大的技术来源国,其专利数量从2005年逐年上升,尤其是2009年以后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土壤污染修复技术相关专利涉及的学科领域呈现交叉趋势,技术布局广泛,主要涉及化学、仪器与仪表、工程学、水资源学等方面。土壤污染修复领域主题词聚类分析显示,土壤砷、镉、铅、铬污染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土壤污染物的稳定固化、植物修复、电动化修复、添加调理剂、土壤淋洗、离子束、分离回收等是可供采用的重要技术,并且2010年以后,污染物稳定固化、植物修复、添加调理剂修复技术的研发活动更为活跃。基于以上研究,认为今后应加强研发高效经济的土壤污染修复技术,注重已有专利成果的转化,促进专利的市场应用,使其发挥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97.
砷胁迫下磷对三七砷的微区及亚细胞组织分布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分析(μ-SRXRF)和亚细胞组分分离技术相结合,从植株各部位微区及亚细胞组分层面揭示了药用植物三七在外源磷素作用下砷吸收累积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三七的根部和茎部是砷的主要富集部位,添加外源磷素可以有效降低三七根部、茎部和叶片的砷含量,降低幅度分别为47%、80%和33%;三七各部位的亚细胞组分砷的累积量不同,其中细胞液是砷的主要富集组分,具有一定的区隔化作用,但不能有效地减少砷对植物细胞新陈代谢的影响和毒害;外源磷素的加入可以显著降低三七不同部位亚细胞各组分中砷的累积量,其降低幅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细胞液细胞壁细胞器,但分析表明,外源磷素的添加对三七各部位的亚细胞组分砷累积量占植株总砷累积量比例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98.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养猪业向专业化、标准化、企业化和规模化模式迈进,为了破解猪的繁殖体系瓶颈问题,达到快速普及良种,降低养殖成本和人工成本,减少疾病发生,提高养猪经济效益的目的。猪的人工授精技术成为技术人员研究和推广、应用的一个热点技术。配种操作技术环节是猪的人工授精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本文简要介绍有关知识。  相似文献   
999.
光色对中华绒螯蟹幼体诱集与仔蟹摄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不同发育阶段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对光照颜色的行为反应,探究蟹类颜色视觉的特征,采用自制的试验装置,研究了蓝光(波长446~493 nm)、绿光(波长502~579 nm)、黄光(波长586~600 nm)、红光(波长620~644 nm)、白光(波长440~637 nm)对中华绒螯蟹Ⅱ~Ⅴ期溞状幼体与大眼幼体的诱集效果,以及对仔蟹摄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室内试验装置中,Ⅱ~Ⅴ期溞状幼体和大眼幼体在蓝光下的分布率最高,极显著高于其他光照组(P0.01),各期幼体在绿光下的分布率也不同程度地高于其他光照组;在室外土池中,采用容积为1 L的捕苗器,在蓝光下捕获大眼幼体的数量最多,为1097尾,极显著高于白光组(253尾)、红光组(121尾)和黄光组(35尾)(P0.01),显著高于绿光组(629尾)(P0.05);24 h内各光色组中仔蟹的昼夜摄食量结果显示,各组仔蟹的日摄食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白天摄食量平均值高于夜晚,但差异并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观察抗纤灵Ⅰ方对小鼠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干预效果,探讨抗纤灵Ⅰ方干预血吸虫肝纤维化的可能分子机制,为抗纤灵Ⅰ方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日本血吸虫尾蚴经皮肤贴片感染昆明小鼠,建立血吸虫病早期肝纤维化动物模型,将建模成功的小鼠用吡喹酮药物连续杀虫治疗后分为抗纤灵Ⅰ方低、中、高剂量组,抗纤灵Ⅰ方的丹参加味方低、中、高剂量组,秋水仙素治疗对照组,蒸馏水灌胃对照组和未做任何处理的模型对照9组。以未感染血吸虫的正常小鼠为肝纤维化阴性对照组。各实验组连续灌胃治疗8周,收集各组小鼠肝脏,HE染色观察肝纤维化病理改变,测量肝组织虫卵肉芽肿平均面积;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肝组织内胶原蛋白Ⅰ、Ⅲ、MMP-1蛋白酶以及TIMP-1蛋白的表达,比较各组间的蛋白表达差异。结果 HE染色显示,与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相比抗纤灵Ⅰ方及其丹参加味方高剂量组可显著减少肝组织虫卵肉芽肿面积(P<0.05);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抗纤灵Ⅰ方及其丹参加味方中、高剂量组干预后小鼠肝组织内的胶原Ⅰ、Ⅲ蛋白以及TIMP-1蛋白表达显著减少(P<0.05)、MMP-1蛋白酶表达显著增加(P<0.05),但抗纤灵Ⅰ方与丹参加味方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纤灵Ⅰ方及其丹参加味方对小鼠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具有较好的干预效果,但两者在疗效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丹参未能增强抗纤灵Ⅰ方的干预肝纤维化效果;抗纤灵Ⅰ方的干预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肝组织内胶原蛋白Ⅰ、Ⅲ和TIMP-1蛋白的表达,增加MMP-1蛋白酶的表达来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