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2篇
农学   28篇
基础科学   3篇
  14篇
综合类   53篇
农作物   6篇
畜牧兽医   79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4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81.
2001~2002年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BATES、NSHWH等两个黑麦品种在山西太原地区冬闲田播种效果良好,鲜草产量分别为21186kg/hm2和19184kg/hm2,抽穗期刈割之后不会影响春播作物玉米、高粱、大豆的播种,有很重要的推广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2.
183.
青贮菌剂在苜蓿裹包青贮中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苜蓿裹包青贮中添加3种不同青贮菌剂JD6、MMD3、X3Q2,分析青贮苜蓿的营养品质,微生物数量以及瘤胃降解率的变化,以研究3种青贮菌剂在裹包青贮条件下对苜蓿青贮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贮5个月后,添加青贮菌剂可以显著降低pH值(P<0.05)、NH3/TN值(P<0.05),减少丁酸含量(P<0.01),有利于保存青贮物的营养成分,提高青贮品质。添加青贮菌剂对青贮物的NDF、ADF含量没有影响,对青贮产物干物质和NDF的瘤胃降解率没有影响。添加青贮菌剂可以提高青贮产物中乙酸含量(P<0.05),减少酵母菌和霉菌数量(P<0.05)。3种青贮菌剂在苜蓿裹包青贮试验中,有利于抑制有害微生物,保存苜蓿营养成分,提高苜蓿青贮品质和有氧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4.
对我国饲料资源现状进行研究认为,其特征为“三缺一不足”(即精饲料、蛋白质饲料、优质粗饲料缺乏与饲料资源总量不足)。通过分析进一步得出结论为:我国饲料资源蛋能数量不平衡与蛋能结构不平衡问题并存,蛋能数量不平衡是主要问题;此外,还存在严重地域分布不均衡问题。在此基础上,还就种植业、畜牧业两方面发展战略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85.
运用PCR-DGGE技术研究燕麦/豆科不同间作组合和单作处理对根际土壤固氮细菌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时期,单作燕麦根际固氮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在间作系统中,除灌浆期差异显著外,间作燕麦根际固氮微生物群落比较稳定。在整个生育期,间作豆科作物相对于其单作,根际固氮微生物群落较为接近。间作系统中作物根际固氮微生物群落结构更为稳定,变化幅度小,或趋于一致,尤其在燕麦/大豆间作系统中表现更为突出。DGGE条带测序可知,燕麦的根际固氮微生物都属于变形菌门,主要为α-变形菌纲的慢生根瘤菌属、β-变形菌纲的Azohydromonas和少数其他菌属。豆科作物根际固氮细菌种类较丰富,主要为α-变形菌纲的慢生根瘤菌属、β-变形菌纲的Azohydromonas和Pseudacidovorax、γ-变形菌纲的克雷白氏杆菌属及少数Cyanobacteri和一些不可培养固氮菌群,且存在一些燕麦根际不存在的菌属,如鱼腥藻属和Ideonella。总体来看,燕麦/豆科间作能够影响作物根际土壤固氮菌的群落结构,有助于深化对燕麦合理间作栽培模式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6.
不同种植模式对甘薯产量及甘薯根际茎线虫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一窝红甘薯品种为试验材料,于2009-2012年设置甘薯多年连作(对照,T1)、休闲地-甘薯(T2)、玉米-黑麦-甘薯(T3)、玉米-休闲-甘薯(T4)、(大豆‖豌豆)-休闲-甘薯(T5)、大豆-休闲-甘薯(T6)、大豆-黑麦-甘薯(T7)、豌豆-休闲-甘薯(T8)等8种种植模式处理,研究种植模式对甘薯产量、病情指数及甘薯根际土壤甘薯茎线虫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T1相比,不同轮作模式均可以提高甘薯经济产量、降低病情指数,其中T3和T7种植模式显著提高甘薯产量(P0.05),分别提高108.24%和107.29%,T3和T5种植模式显著降低病情指数,分别降低44.51%和35.56%。2个轮作生长季甘薯根际茎线虫数量在甘薯不同生长时期差异显著,2010年数量呈增长趋势、2012年无明显变化趋势,且总体数量较2010年减少;2010年土壤根际甘薯茎线虫数量较低的是T4和T6,2012年是T3和T4。2010年和2012年甘薯产量均与同年7月根际土壤甘薯茎线虫数量呈显著负相关。2轮轮作结果表明玉米-休闲-甘薯处理可显著提高甘薯产量并降低病情,而玉米-黑麦-甘薯可有效抑制甘薯根际茎线虫数量,7月是防治茎线虫、提高产量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87.
紫花苜蓿光合生产与干物质积累模拟模型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朱玉洁  冯利平  易鹏  杨晓光  胡跃高 《作物学报》2007,33(10):1682-1687
依据紫花苜蓿生物学特性,通过田间试验和广泛收集资料,构建了紫花苜蓿光合生产与干物质积累模拟模型。该模型包括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叶面积消长、干物质积累、同化物分配和产量形成等过程,考虑了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计算得到紫花苜蓿不同生育时期的干物质转换系数( β )和同化物分配分配系数[C(d)I],确定了主要紫花苜蓿品种的光合参数(a 和Pmax)。分别利用北京和太原不同年份和不同品种的试验资料对地上部生物量、产量和叶面积指数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模型对叶面积动态、地上部生物量和产量模拟效果较好,叶面积指数、地上部生物量、茎和叶生物量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98、0.95、0.96和0.88(n=20),产量均方差(RMSE)为103 kg hm-2,相对均方差(NRMSE)为2.1% (n=102)。模型不仅具有较强的机理性,而且有较好的拟合性。  相似文献   
188.
半无叶型豌豆根瘤菌接种效应及其竞争结瘤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根瘤菌株对豌豆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并分析比较不同根瘤菌株的竞争结瘤能力,筛选出与供试豌豆品种匹配较好的根瘤菌株。【方法】在盆栽条件下,应用湖南省华容县棉田低氮土壤,对加拿大半无叶型豌豆MISER分别接种9株豌豆根瘤菌(CCBAU 33109、CCBAU 43228、CCBAU 43227、CCBAU 43232、ACCC 16058、CCBAU 41242、CCBAU 43242及商用菌株F98-1和F98-4)。测定豌豆的生育时期;在豌豆盛花期测定豌豆的主要生育特征、根瘤菌的结瘤固氮性能,并用BOX-PCR指纹图谱技术测定根瘤菌的占瘤率;在成熟期测定豌豆的主要生育特征、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及其干籽粒粗蛋白、粗纤维含量。【结果】与不接种对照(CK)相比,接种CCBAU 33109后,MISER盛荚期和成熟期分别延长4.1和7 d(P<0.05,下同);接种ACCC 16058后,主茎节数在成熟期分别比对照、F98-1和F98-4多2.8、3.8和2.9节,株高比F98-4高15.67%,粗蛋白含量比对照和F98-1分别提高9.88%和10.63%;接种CCBAU 41242后,豌豆单株籽粒鲜重比商用菌株F98-1提高40.46%;接种菌株CCBAU 43228的占瘤率最高,为57.50%。【结论】根据接种根瘤菌对豌豆生长发育、产量以及品质等方面的影响,结合各根瘤菌株的竞争结瘤能力,本研究筛选出较适于豌豆MISER的豌豆根瘤菌株CCBAU 33109、ACCC 16058、CCBAU 41242、CCBAU 43228。  相似文献   
189.
我国大豆产业发展趋势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我国大豆在世界大豆产业地位、大豆产业当前存在的问题、大豆生产能力分析及未来发展的主要对策。结果表明,近40年来我国大豆生产无论是从种植面积还是总产都处于下降趋势。根据比较效益、资源条件等预测,未来我国大豆最大可能的生产面积为1172.6万hm^2,最大生产能力为3800万t,我国成为大豆进口大国的趋势不可逆转。因此,加强大豆新品种选育、加强人才建设培养、加强大豆优势产业带建设成为解决当前问题的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190.
根际微生态防治作物土传真菌病害的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土传真菌病害分布范围广、传播速度快且危害性大,已成为世界性难题。化学杀菌剂一直被认为是防治土传真菌病害的重要手段,但是长期大量使用化学杀菌剂不仅会造成农药残留、病原菌的抗药性增加,而且还会造成食品安全、粮食安全及土壤、环境污染等问题,严重制约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根际微生态是与植物根系发生紧密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土壤微域,是植物自己营造的有利于植物健康和生长的生态系统。深入探究根际微生态防治作物土传真菌病害的机制,有利于从根际微生物、环境因子、抑病物质等方面挖掘防治土传真菌病害安全高效的方法。本研究着重从土传真菌病害的危害、土传真菌病害发生的根际微生态机制及土传真菌病害生物防治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防治土传真菌病害的研究及生物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