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0篇
基础科学   34篇
综合类   1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41.
三晋农耕文化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的含义颇广且深,中国传统文化之母是农耕文化.中国农耕文化早于中国传统文化,更早于中国文明之起源.山西乃是中国农耕文化最早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山西农耕文化是中国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2.
胡泽学 《古今农业》2021,(1):108-115
加紧开展农业文物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对推动农史研究和史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论述了"农业文物"的概念、范畴和农业文物搜集、整理的重要意义,从具体操作层面探讨了农业文物信息资源选取范围、采集与编排顺序、年代界定及排序、分类及顺序,以及内容编纂规范等问题,明确了农业文物资料收集、整理的体例与要求,对开展具体的搜集整理...  相似文献   
43.
三晋地区的耕地整地工具类型非常丰富,本期重点刻画与耕地有关的松土翻土工具和整地工具。 1.松土翻土工具 松土工具,是在不用犁的田块或是耕犁不能耕到的边角地带来进行取土、翻土、松土作业。在山西,这类工具主要有镢、铁搭、铲、锨等。  相似文献   
44.
三晋农耕文化与中国农耕文化的共性 山西农耕文化与中国农耕文化一脉相承,具有中国农耕文化的所有特点.中国文化,特别是古代中国文化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农耕文化.中国有着悠久的农业文明传统,农耕文化一直是中国文化的显性文化、主导文化,它浸润着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从目前的考古学资料来看,中国农业文明起源是多元的,而北方旱作农业起源于黄河流域,特别是黄河中游的晋东南是粟作农业起源的重要区域.从距今180万年前的山西芮城西侯度人在晋南地区生存繁衍,到距今2万年左右的晋东南下川人开始使用磨盘、磨棒研磨采集的植物籽粒,预示着人类农业活动的萌芽.与新石器早期的磁山文化和裴李岗文化齐名的山西省武乡县牛鼻子湾遗址,昭示着山西地区已经具有比较发达的农业文明.农业的发生,使人们结束了长期以来的游走采集、渔猎生活,人们定居下来.  相似文献   
45.
胡泽学 《古今农业》2012,(2):119-119
由中国农业历史学会、日本农业历史学会、韩国农业历史学会联合主办的第12届东亚农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2年5月3日至5日在韩国江原道春川市举行。本届会议的主题:“国内外农民移动和农业技术国际交流”。应本次会议的主办者韩国农业历史学会会长全云圣博士的邀请,以中国农业博物馆副馆长董学玉研究员为团长的中国农业史学术代表团一行16人出席了本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秘书长胡泽学研究员作为中国农业史学术代表团秘书长,负责中国学者参会的各项组织协调工作。  相似文献   
46.
收获后的农作物运到场圃上,接下来的工序就是脱粒。三晋地区的脱粒工具有碌碡、连枷、权、木锨、刮板、平板、谷杷、扬扇车等。  相似文献   
47.
传统的农事活动,经过耕地、整地后,接下来的工序就是播种或移栽.三晋地区播种工具出现的历史悠久,勤劳智慧的三晋先民发明创制了一批适合当地农业环境特点的播种工具,且随着时代和耕作制度、作物类型的变化而变化.这一时段的主要播种工具有耧车、砘车等.  相似文献   
48.
胡泽学 《农业考古》2012,(4):344-345,2
由中国农业历史学会、日本农业历史学会、韩国农业历史学会联合主办的第12届东亚农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2年5月3日至5日在韩国江原道春川市举行。本届会议的主题:"国内外农民移动和农业技术国际交流"。应韩国农业历史学会会长全云圣博士的邀请,以中国农业博物馆副馆长董学玉研究员为团长的中国农业史学术代表团一行16人出席了本次学术研讨会。中  相似文献   
49.
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也是史称的"中国近代"的开始。近代山西的资本主义经济,特别是近代工业的发展,对原料需求的与日俱增,客观上推动了山西农业经济向商品化的转化。为获得更多更好的农副产品原料,以适应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近代山西的多数地区都积极致力于农业科技的引进与提高,特别是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农耕技术的提高。  相似文献   
50.
农谚是中国农耕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为我们描绘了当地农业的种植历史及耕作经验,在农民的生产生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厘清农谚的基本概念,分析农谚特点,挖掘农谚价值,指出农谚应有狭义和广义之分,阐述农谚具有地域多样性、种类多样性、历史传承性、乡土民间性、简单实用性和应用局限性的特点,提出农谚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文学价值、教育价值和文化价值,为进一步做好农谚的搜集、整理与研究提供支撑。本研究有助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