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1篇
  2篇
综合类   24篇
农作物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21.
秸秆及生物炭添加对燥红壤N_2O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培养研究生物炭和秸秆施用之初对N_2O排放的影响。试验设生物炭(BC,用量为烘干土的1%)、秸秆(S,与生物炭等氮量)和空白(CK)3个处理。培养在75%田间持水量,30℃恒温箱中进行。结果表明,添加秸秆和生物炭均可改善土壤性状,显著提高土壤pH值、有机碳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CEC),其中秸秆对土壤pH值和速效钾的改善作用更突出。秸秆可以显著减少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含量,促进氮的生物固持,由此显著减少N_2O的排放。生物炭能显著促进硝化作用的进程,提高硝化程度,使得土壤N_2O集中于短时间内排放,但与CK相比,没有显著差异,造成这一原因可能源于生物炭的用量少,影响了其对N_2O的吸附。生物炭施用利于土壤硝态氮的累积,热带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下,显著增加了硝态氮淋失的风险。  相似文献   
22.
生物质炭对砖红壤性质与养分及硝化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性质制约着作为氮转化重要环节的硝化作用,生物质炭显著影响与硝化作用密切相关的土壤性质,可能对硝化作用产生影响。本文利用培养试验研究生物质炭对砖红壤性质及硝化作用的影响。试验设生物质炭+淹水、生物质炭+75%田间持水量、空白+淹水及空白+75%田间持水量4个处理。研究表明,生物质炭能显著提高土壤pH值和有机碳含量以及N、P、K养分元素的有效性。水分条件差异影响生物质炭的作用效果,淹水更利于提高砖红壤的pH值,但显著降低了磷的有效性。添加生物质炭后,土壤硝化作用进程加速,硝化彻底。在利用生物质炭改良砖红壤时,应根据土壤改良目的调整土壤水分,以防硝态氮淋失风险和氨挥发的可能。  相似文献   
23.
农业高校进一步完善科研管理部门职能的途径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文章分析了农业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中的地位和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通过进一步解放思想,真正树立服务意识;建立相对稳定的专业管理队伍,充分提高专业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实施"两头"管理,强化过程监督;不断完善管理政策体系等完善科研管理职能的途径,以期促进使农业高校在科技领域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24.
正1选题理由目前传统的2M数字头(简称2M头)制作方式是,用电烙铁进行焊接,1个16单元的2M数字配线模块至设备端的内线侧需要做64个2M头,外线侧配满需要64个2M头,对端的设备侧仍然需要做64个2M头,一个变电站至少需要制作128个2M数字头。10名班组成员针对16单元的数字配线单元(64个2M头)进行了传统2M头操作实验,每个人均进行了3次试验,传统音频焊接时间为300~500 min,平均时间为317 min。经过现场音频配线焊接作业调查发现,传统2M数  相似文献   
25.
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李新岗等专家主持完成的“红枣良种德育及丰产栽增技术“成果获得陕西省2001年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三等奖,该成果的主要技术创新点有以下几点: 1.系统研究了陕北枣区的特点,进一步论证了陕北枣区是我国优良晚熟制干枣的优生区。  相似文献   
26.
通过系统分析陕西苹果集聚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了构建陕西苹果聚集产业科技服务体系的设想;在此基础上,对苹果集聚产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内含、管理与运行等方面内容进行了剖析研究和归纳总结。重点对成果转化与技术扩散体系、示范基地网络体系、苹果标准化研究与应用体系、科技培训体系、信息化服务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刻阐述。  相似文献   
27.
浅析大学农业技术推广创新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总结了大学主导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概念内涵、产生背景和发展现状。对项目主导型、企业主导型、基地主导型、培训主导型和培育农协型五种大学科技推广模式进行了剖析,提出大学主导型科技推广模式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8.
分析总结了大学主导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内涵及与其他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比较,在此基础上对大学主导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9.
该成果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邹志荣教授主持完成,于2001年获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成果技术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陕北日光温室抗灾能力差的现状,改“琴弦式”结构为“弓园型”结构,改善了棚内光照和温度条件,使之更适合于冬春生产及机械化操作。棚内最低温度提高3~4℃。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