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学   5篇
综合类   41篇
农作物   10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解淀粉芽孢杆菌HAB-6抑菌物质及其相关基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芽孢杆菌是重要的生防菌株,分析了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HAB-6菌株的抑菌物质及其抑菌活性。采用特异性PCR和液质联用(LC-MS)等方法对HAB-6菌株的抑菌物质进行初步研究。通过对编码合成脂肽类抗生素的10个基因进行PCR扩增,分别得到与yndj、srf AB、itu D、fen D、itu C同源的基因5个;扩增编码合成脂肽类物质关键合成酶基因,得到与fen B、lpa-14、sfp、myc B、itu A同源的基因5个;LC-MS结果显示,HAB-6菌株能产生C14Iturin A、C17Iturin A、C13Surfactin A、C15Surfactin C等脂肽类化合物,但通过与病原真菌对峙抑菌活性检测,脂肽类物质没有抑制真菌活性。结果表明,HAB-6菌株具有脂肽类物质的合成基因和相关调控基因,代谢产生伊枯草菌素(iturin)、表面活性素(surfactin),但是酸沉淀提取得到的脂肽类物质不是HAB-6菌株抑制真菌的主要物质,其抑菌成分种类和代谢脂肽类物质的途径可能与已知的途径有所不同,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2.
以两个转hpa1Xoo基因的棉花株系T-33和T-35及其出发品种即非转基因棉品种Z35的2~3叶期棉花幼苗为试材,通过无底塑料盆钵菌液浇根接菌法,在0~10 d不同时段测定叶片浸出液电导率.转基因棉T-34在0~10 d间相对电导率呈增加趋势,10 d时增加率达到115.90%;T-33在接菌后0~1 d间的电导率增幅反而略有下降,但3~10 d的增幅均呈现上升趋势,到10 d时达到140.61%;Z35从接菌后0~10 d的电导率增幅均呈现逐渐上升趋势,到10 d时相对电导率增加率达到180.78%.转基因棉到达相对电导率峰值的时间晚于非转基因棉,其峰值也低于非转基因棉;同时两个转基因棉花株系相对电导率的增加率均低于非转基因棉.被黄萎病菌感染后转基因棉的显症时间较非转基因棉出现晚,两个转基因株系的受危害程度也低于非转基因棉.  相似文献   
53.
碱性亮氨酸拉链bZIP是真核生物转录因子家族之一,通过调控基因的表达来参与调控生长发育及生物、非生物胁迫应答等生理过程.已有报道表明bZIP转录因子Atf1与多种病原真菌的生长发育及致病力相关.由于转录因子通常能够在其他互作蛋白的参与下与顺式作用元件特异性结合,从而调节靶基因表达,因此筛选其互作蛋白对深入了解转录因子的...  相似文献   
54.
短短芽孢杆菌A57对棉花主要病原真菌的拮抗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短短芽孢杆菌A57(Brevibacillus brevs,A57)是从棉花根际土壤分离出来的桔抗细菌。该细菌对棉花立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f.sp.vasinfectum)和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具有较强拮抗作用,在PDA平板上对峙培养,平均抑制率分别是33.5%、39.5%、29.5%。该菌菌液稀释10倍对立枯病、枯萎病、黄萎病的防效分别是49.8%、56.8%、48.9%。还利用A57不同稀释度的无细胞滤液培养棉花无菌胚,发现无细胞滤液对棉花幼苗具有一定的促生作用,其中稀释500倍的促生作用最大,其胚轴20.2 mm,对照16.4 mm,较对照增加24.4%,从其无菌胚长成的幼苗提取浸提液,发现浸提液对棉花枯萎病菌仍有一定的拮抗作用,抑制率为5.7%。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A57菌株的主要拮抗机理是通过产生拮抗物质造成病原真菌菌丝体断裂、扭曲、畸形,抑制分生孢子的萌发,造成孢子畸形。用(NH4)2SO4沉淀法提取A57菌株的粗蛋白,对供试的病原菌仍具有较高的拮抗活性,70%浓度时其拮抗活性最大,A57粗提蛋白对棉花枯萎病菌的最大抑制率为23.7%,同时该菌经(NH4)2SO4沉淀后获得的粗提蛋白的上清液对病原指示菌仍具有一定的拮抗活性。以枯萎病菌为指示菌,研究了该菌株表现最佳拮抗活性时的菌液发酵条件,结果表明,A57适宜培养基为LB培养基,pH8,好气条件下抑菌活性最好。  相似文献   
55.
冰核细菌的研究、应用现状和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冰核细菌是诱发和加重植物霜冻的重要因子,通过减少和控制冰核细菌,在进行霜冻防治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目前世界上已发现4个属23个种或变种的细菌具有成冰活性.细菌冰核是一类蛋白质,称冰蛋白,由细菌冰核基因编码,报道已有11种冰核细菌的冰核基因被克隆并在大肠杆菌中得到表达.综述了冰核细菌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特性,以及冰核细菌在霜冻防除、人工降雨、食品冷藏保鲜、高敏检测和促冻杀虫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6.
贝莱斯芽孢杆菌HN-1是一株对香蕉枯萎病4号生理小种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 race 4)具有良好抑制活性的生防芽孢杆菌。本研究旨在构建生防菌HN-1的突变体库,在突变体库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生防芽孢杆菌的抑菌机理,针对香蕉枯萎病的生物防治夯实理论基础。将携带转座子TnYLB-1的温敏型质粒载体pMarA质粒利用化学法转化进入贝莱斯芽孢杆菌HN-1中,通过50℃高温诱导后构建了由1 800个HN-1突变体组成的贝莱斯芽孢杆菌HN-1突变体文库,质粒消除率达99.7%。通过平板抑菌法筛选得到一株对尖孢镰刀菌Foc4的抑制活性降低的突变体,利用反向PCR技术确定插入破坏的基因与贝莱斯芽孢杆菌模式菌株FZB42 arsenic resistance protein (RBAM-550730)基因同源性为99%,在系统进化树中与贝莱斯芽孢杆菌模式菌株FZB42中的该基因属于同一分支。通过筛选鉴定HN-1突变体文库中抑菌活性丧失突变体发现HN-1中Arp基因与生防芽孢杆菌HN-1抑制尖孢镰刀菌的活性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7.
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 HN-2为本实验室从土壤中分离得到的一株生防菌,本文研究了菌株HN-2发酵上清液活性成分的最优提取方式、抑菌效果及其活性成分的稳定性。结果表明,通过不同方式提取的菌株HN-2发酵上清液活性成分对3种黄单胞菌均有良好的抑菌活性。其中正丁醇提取物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icola的抑菌效果最好,抑菌圈大小为(41.57±0.33)mm;并且在10 mg/mL浓度下,贝莱斯芽胞杆菌HN-2正丁醇提取物比杆菌肽、春雷霉素和叶枯唑具有更好的抑菌效果。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贝莱斯芽胞杆菌HN-2正丁醇提取物对pH有较宽的适应范围(pH 1.0~9.0),且在紫外线及高温等环境下仍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综上所述,贝莱斯芽胞杆菌HN-2正丁醇提取物具有开发成为生物源农药的潜力。  相似文献   
58.
橡胶树炭疽病是橡胶树上一种重要叶部病害,胶孢炭疽菌复合群为我国橡胶树炭疽病的重要病原菌,但至今未知具体是由复合群下哪些种引起。为了对前期已经确定为属于胶孢炭疽菌复合群的来自海南13株胶孢炭疽菌进行进一步种属鉴定,本研究继续克隆了供试菌株的Ap Mat和GS 2个基因,并分别采用Ap MAT单基因、GS/Ap MAT双基因和采用ITS/CHS-1/GAPDH/ACT/GS/Ap MAT 6个基因的多基因拼接序列分别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采用Ap Mat单基因、GS/Ap Mat双基因还是6基因拼接序列,都能将供试的13株炭疽菌分属胶孢炭疽菌复合群下的C.siamense和C.fructicola 2个种。该结果说明危害海南橡胶树炭疽病的胶孢炭疽菌复合群主要有C.siamense和C.fructicola 2个种,同时也说明了利用Ap MAT基因和GS/Ap MAT双基因能对胶孢炭疽菌复合群下的种进行鉴定。   相似文献   
59.
对海南省菠萝蜜病害调查过程中,发现菠萝蜜发病严重,症状表现为果柄表皮呈水渍状腐烂但不脱落,有时能看到明显的白色霉层,后逐渐向果实部位蔓延,果蒂逐渐变褐色,在田间,常可发现感染该病的病果果蒂脱水干枯而悬挂于树枝上, 这与已经报道的可可球色单隔孢(Botryodiplodiatheobromae Pat)引起木菠萝球二孢叶斑病及果腐病有明显不同,故命名为蒂腐病。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从该病样中分离出菌株,经柯赫氏法则验证后,通过形态学鉴定和通过形态学鉴定、ITS、 GAPDH、ACT、CHS-1和TubG2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引起菠萝蜜蒂腐病的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类群中的Colletotrichum siamense,尚未见由Colletotrichum siamense胶孢炭疽菌引起菠萝蜜蒂腐病的系统报道。  相似文献   
60.
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是橡胶树等多种热带作物炭疽病的主要病原。双组分系统(two component system)在病原真菌中参与菌体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耐药性和毒力的调控。该系统包括感受器和应答调节蛋白,SSK1(SLF-interacting SKP1-like1)是双组分系统中的应答调节蛋白。为了了解炭疽菌中SSK1互作蛋白,本研究克隆获得橡胶树炭疽菌的一个应答调节蛋白编码基因CsSSK1,大小为2750 bp,cDNA大小为2190 bp,编码729个氨基酸,包含1个内含子,具有1个cheY同系物接收结构域和10个复杂结构。并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在橡胶树炭疽菌cDNA文库中对CsSSK1互作蛋白进行筛选,共筛选到10个互作蛋白,分别为转酮醇酶、金属内酰胺酶、锌乙醇脱氢酶、泛素亚型X1、微管蛋白以及5个未知或假定蛋白。该结果为进一步研究CsSSK1的功能、互作蛋白及调节机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