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6篇
林业   43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3篇
  40篇
综合类   57篇
农作物   6篇
畜牧兽医   50篇
园艺   8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结构变异(structural variation,SV)广泛分布在基因组中,并主要以缺失、插入、重复、倒位和易位的形式出现。SV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直接或间接影响基因剂量,从而导致畜禽的表型变异,甚至引起疾病。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新基因组技术的进步,SV在猪基因组的研究越来越多,主要包括繁殖性状、肉质性状、生长性状、毛色、疾病等。本文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报道,对SV的定义、分类、形成机制、检测方法以及在猪基因组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目前SV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以及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农田林网树种选择与合理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树林带与樟子松林带在防护效益和胁地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单纯由某一种林带构建的林网都存在缺点和不足 ,而把两种林带科学合理地组合起来 ,既可以增加农田林网树种的多样性 ,又能保证农田林网系统健康、稳定、持续地发挥效益  相似文献   
13.
伊贝母的引种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年从内蒙林科院引进伊贝母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地区栽培试验。通过几年连续观察、测定 ,结果表明 :伊贝母在该区表现良好 ,对该区气候、土壤等条件比较适应 ,可以扩大种群繁殖 ,以产生规模效益 ,振兴地方经济  相似文献   
14.
乡村住宅小区绿化是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已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其园林绿化设计突出地方特色,具有鲜明的个性,从而发挥最佳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农田土壤N2O排放和减排措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氧化亚氮(N2O)是一种受人类活动影响的重要温室气体。农业土壤是其主要的排放源之一,土壤中硝化和反硝化作用是N2O产生的主要过程。N2O的排放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农业活动尤其是施用化学氮肥是农田N2O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因素。提高氮肥利用率,使用硝化抑制剂等措施将有助于减少N2O的排放量,更有效的减排措施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16.
黄淮海平原地区夏玉米农田土壤呼吸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通过对黄淮海平原地区玉米生长季土壤呼吸的测定表明:该地区土壤呼吸日变化呈现单峰曲线;土壤呼吸季节变化大体呈现随温度变化的趋势,最大值出现在8月10日左右;土壤呼吸受5cm地温的影响最大,达到极显著水平。施有机肥对土壤呼吸影响较大,氮磷配施也增加了土壤呼吸量,免耕比耕翻有较少的土壤呼吸量。运用DNDC模型模拟土壤呼吸变化趋势和土壤呼吸变化通量均与田间实测的比较接近,可以用来模拟分析黄淮海平原地区农业土壤碳氮的循环。  相似文献   
17.
以北丰-14为供试品种,采用五因素三水平实施方案,系统研究了大豆在不同密度、施肥量处理下,对氮素吸收的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大豆生长发育进程的推进,大豆各器官N素浓度的变化,除籽粒呈上升趋势外,其它各器官均呈下降趋势,且叶片的氮素含量始终高于茎杆和叶柄;最高吸收速率出现在结荚至鼓粒期,其数值为15.17mg/(株·d)。  相似文献   
18.
利用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的氮磷化肥配施长期定位试验和翻免耕长期定位试验数据验证DNDC(脱氮—分解 )模型 ,说明其模型模拟值与实测值之间吻合程度较好 ,证明DNDC模型可以用来模拟当地土壤有机碳(SOC)含量的动态变化。对 2个试验长期 (10 0a)的模拟结果表明 :对于氮磷化肥配施试验 ,对照、单施氮肥和单施磷肥的处理SOC含量呈现下降趋势 ,氮肥与磷肥配合施用的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均呈上升的趋势 ,每年施用氮肥(纯N) 2 70kg·hm-2 配合施用磷肥 (P2 O5) 135kg·hm-2 的处理SOC含量与初始值相比增加了 31%。对于翻免耕试验 ,免耕并施用 112 5kg·hm-2 氮肥 (纯N)再配合每年秸秆还田 4 5 0 0kg·hm-2 的处理比初始值增加了 6 2 % ,翻耕并施用 187 5kg·hm-2 氮肥、15 0kg·hm-2 磷肥再配合每年秸秆还田 4 5 0 0kg·hm-2 的处理SOC含量比初始值增加了 5 6 %。从DNDC模型模拟得出 ,实行秸秆还田或增加作物生物产量还田及免耕等耕作措施将有效持续的增加SOC含量 ,提高土壤的可持续利用能力。  相似文献   
19.
针对我国东北黑土深松结合秸秆还田措施对土壤呼吸变化特征影响不清晰、土壤有机碳平衡不确定的问题,以东北典型黑土区--绥化市青冈县为例,开展了田间原位监测试验,研究了不同深松深度(深松25 cm、深松35 cm)结合不同秸秆还田(秸秆还田、秸秆不还田)处理对土壤呼吸(包括根呼吸)和土壤有机碳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田间管理条件下,土壤呼吸速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在7月中旬至8月初呼吸速率达到峰值的变化特征;各个生育期土壤累积呼吸量对总呼吸的贡献有所差别,其中以春玉米拔节期和吐丝期土壤呼吸对总呼吸贡献最大,分别占35.3%~41.2%和25.9%~31.9%。与农民习惯处理(不深松、秸秆不还田,FP)相比,深松结合秸秆还田处理提高了土壤呼吸速率并显著提高土壤呼吸累积量53.2%~108.0%(P<0.05);FP处理土壤有机碳表现为入不敷出,土壤有机碳平衡值为-647 kg C·hm^-2。单独深松处理(T1)土壤有机碳平衡表示为碳亏损,碳支出比FP高102.3%,有机碳损失最严重。单独秸秆还田处理(T2)、深松25 cm+秸秆还田处理(T3)和深松35 cm+秸秆还田处理(T4)较FP分别增加了土壤有机碳收入448.5%、477.7%和448.9%,土壤有机碳平衡均为正值,均能有效固存有机碳;与FP相比,深松和秸秆还田及两者结合的处理均能显著增加玉米产量13.8%~22.4%(P<0.05),达到12 t·hm^-2高产水平。深松结合秸秆还田措施能有效增加土壤活性,提高作物产量,是东北黑土地力提升和有机碳固存的推荐田间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以大白猪和长白猪为研究对象,以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erythropoietin receptor,EPOR)基因作为产仔性状的候选基因,采用PCR-SSCP方法来检测EPOR基因第4内含子C\T突变多态性,研究此位点多态性与猪繁殖性状之间的关联性。结果发现,在长白猪和大白猪中存在AA、AB和BB共3种基因型,在2个群体中处于中度多态。利用SAS 8.0软件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线性模型,将不同基因型与总产仔数(TNB)、产活仔数(NBA)和初生重(WB)进行了关联分析,结果表明,长白猪初产母猪BB基因型个体的WB显著高于AB、AA基因型个体(P<0.05);经产母猪BB基因型个体的TNB显著高于AB基因型个体(P<0.05);B等位基因对初产母猪TNB、NBA和WB均表现为正效应。大白猪初产母猪BB基因型个体的TNB、NBA和WB都高于AA型和AB型个体,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经产母猪AB基因型个体的WB显著高于AA基因型个体(P<0.05);B等位基因对初产母猪TNB、NBA和WB都表现为正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