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3篇
综合类   10篇
畜牧兽医   5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0 毫秒
31.
利用茶粕浸泡液(主要有效成分为茶皂素)对桑园灰蜗牛进行防治,比较不同茶粕浸泡液浓度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以茶粕浸泡原液的300倍稀释浓度防治桑园灰蜗牛效果最好,施药7d后平均防效达82.81%,且对桑树生长无不良影响。证明利用茶粕浸泡析出物进行防治桑园灰蜗牛是可行的,可利用茶粕浸泡原液的300—500倍稀释液进行常规喷雾防治桑园灰蜗牛。  相似文献   
32.
【目的】调查温度对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孢子体外发芽的影响,为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治及其他微孢子虫的基础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K2CO3-KHCO3法诱导孢子体外发芽,在孢子发芽过程中利用不同温度(5、15、25和35℃)在不同时期处理家蚕微孢子虫孢子,观察不同处理的孢子发芽率。【结果】在前期4个温度处理的家蚕微孢子虫孢子发芽率分别为3.88%、15.66%、31.91%和58.75%,孢子发芽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刺激期4个温度处理的孢子发芽率依次为53.33%、38.17%、25.07%和6.08%,孢子发芽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在培育期4个温度处理的孢子发芽率分别是44.63%、41.29%、43.53%和48.82%,无显著差异。【结论】温度对家蚕微孢子虫孢子体外发芽具有一定的影响,在家蚕微孢子虫孢子体外发芽过程中,前期低温和刺激期高温能抑制孢子发芽,而前期高温和刺激期低温能促进孢子发芽。  相似文献   
33.
[目的]从分布、感染性和分类特征三方面调查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多样性,为蚕业生产上有效防控家蚕微粒子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跟踪蚕种生产微粒子病检疫数据及抽样检验家蚕受微孢子虫感染的情况,调查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的分布;通过测定微孢子虫对家蚕的半数感染浓度(IC50)和胚种传染率及检验带毒蚕种的微粒子病胚种传染率,调查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的感染性;基于微孢子虫SSU rRNA序列构建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系统发育进化树及进行相似性和遗传距离分析,调查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的分类特征.[结果]不同时间和不同蚕区生产饲养的广西家蚕均存在一定量的微孢子虫感染,蚕种微粒子病发生率(毒率)呈波动起伏态势.GXM3、GXM4、GXM5、GXM6、GXM7、GXM8、GXM9、GXM10、GXM11、GXM12和GXM13等11株异型微孢子虫对家蚕均具有较强食下传染力,大部分异型微孢子虫对家蚕的IC50与N.b同一级别;各种微孢子虫对家蚕的胚种传染力存在明显差异,N.b的胚种传染率达51.67%,其他异型微孢子虫均比N.b低,部分异型微孢子虫(GXM6和GXM13)对家蚕无胚种传染力.GXM3、GXM4、GXM5、GXM6、GXM7、GXM8、GXM9和GXM11等8株异型微孢子虫均位于Nosema属的类群分支上,除GXM7与GXM9、GXM3与GXM5间存在较低分化度和较高相似度外,其他微孢子虫间的分化度和相似度均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广西蚕区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分布广泛,种类繁多,且各种微孢子虫的感染力存在明显差异,即广西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存在丰富的种类多样性.  相似文献   
34.
[目的]全面掌握广西昆虫微孢子虫资源及其分布情况,并进行感染性和分类研究,为经济昆虫微孢子虫病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人工捕捉或诱虫灯引诱方式在广西蚕区的桑园、菜地及周围收集野外昆虫,显微镜检验各种野外昆虫微孢子虫的自然感染率;通过生物试验鉴定部分野外昆虫微孢子虫对家蚕的食下感染性,并分别检测桑尺蠖微孢子虫和菜粉蝶微孢子虫对原始寄主的胚种传染性;基于SSU rRNA序列构建昆虫微孢子虫系统发育进化树,明确昆虫微孢子虫的分类特征.[结果]广西昆虫微孢子虫资源分布广泛,大部分昆虫已感染微孢子虫,其中菜粉蝶、稻纵卷叶螟、桑螟、桑尺蠖、斜纹夜蛾和红腹灯蛾的微孢子虫自然感染率分别为54.95%、4.38%、0.08%、0.28%、0.64%和1.14%,其他鳞翅目昆虫的总体微孢子虫感染率为0.75%.部分昆虫微孢子虫可食下感染家蚕,交叉感染率达40.00%;部分昆虫微孢子虫还具有很强的胚种传染力,其中桑尺蠖微孢子虫和菜粉蝶微孢子虫对原始寄主的胚种传染率分别为77.48%和66.15%.从桑尺蠖分离获得的3株微孢子虫虽然为不同的微孢子虫,但均属于Nosema属,与家蚕微孢子虫同属异种.[结论]在广西各地区存在丰富的昆虫微孢子虫资源,种类多样,且大部分昆虫微孢子虫属于Nosema属,与家蚕微孢子虫亲缘关系密切;部分野外昆虫微孢子虫还对家蚕形成交叉传染危害的风险,因此杜绝昆虫微孢子虫污染桑叶交叉感染家蚕是控制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5.
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危害性很强的蚕病。根据家蚕微粒子病具有胚种传染和食下传染两种传染方式特点,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检验数据进行详细分析研究,探索广西家蚕微粒子病发生原因和流行规律。结果显示,通过严格执行现行检疫技术标准,在蚕种生产中基本能控制家蚕微粒子病胚种传染危害。调查发现养蚕环境中微孢子虫污染严重,对应蚕生产蚕种的母蛾微粒子病发生率高,两者存在显著相关性,由此证明养蚕环境中微孢子虫污染严重造成的家蚕食下传染是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在蚕种生产中,气象因素对家蚕微粒子病发生也有影响。气温影响最为重要,降雨、日照起到辅助效果;建立两种基于蚕种微粒子病发生与环境微孢子虫分布关系以及与气象因子关系的数学模型,对家蚕微粒子病发生进行预测预报,为蚕种生产防控家蚕微粒子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6.
五龄蚕不同饲育方式与蚕座温湿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5龄家蚕不同饲育方式的微生态环境之温湿度条件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5龄地面条桑育蚕座中的温度明显低于环境和片叶育;条桑育和片叶育蚕座中,蚕座底部和中部温度差异不显著;条桑育蚕座中的绝对湿度明显小于片叶育,相对湿度明显大于片叶育;条桑育蚕座底部和中部湿度无明显差异;五龄后期片叶育蚕座底部湿度明显大于中部湿度,差异极显著。揭示了在广东高温季节,条桑育蚕座中的温湿度条件明显优越于片叶育,是一种很好的养蚕方式。  相似文献   
37.
研究农作物比较效益,对指导农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对我区的果桑、葡萄、柑橘和香蕉种植生产效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是2010~2011年度果桑、葡萄、柑橘和香蕉种植效益(纯收益)依次分别为7 8000元/h㎡、135 000元/h㎡、103 035元/h㎡和108 390元/h㎡,果桑种植效益相对较低;四种水果的成本利润率依次分别为260%、154%、199%和161%,果桑种植的成本利润率最高,说明果桑种植的投入产出最高,而且果桑种植的人工成本利润率达464.28%,与葡萄相当,均处于较高水平。从种植效益、成本利润率等方面进行分析,证明我区开展果桑种植具有一定优势,通过种植果桑可以提高桑蚕业经济效益,也达到合理调整我区水果结构的目的。  相似文献   
38.
进行4种蚕业生产常用含氯消毒剂的有效性、稳定性和腐蚀性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有效性方面,有机氯制剂优氯净、强氯精对苏芸金杆菌和曲霉菌的杀灭活力强于无机氯制剂漂白粉精和次氯酸钠,而漂白粉精和次氯酸钠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杀灭能力强于强氯精和次氯酸钠,4种消毒剂对家蚕微粒子孢子的杀灭活力则比较一致;在稳定性方面,粉状状态下优氯净和强氯精的稳定性比漂白粉精好,溶液状态下漂白粉精比优氯净和强氯精稳定,次氯酸钠的稳定性最差;在腐蚀性方面,强氯精的腐蚀性最强,漂白粉精腐蚀性最弱,表现为有机氯制剂腐蚀性强于无机氯制剂。  相似文献   
39.
调查了广西消费者对蚕丝被消费的认知、使用人群分布特征以及消费维权方面的情况。结果显示,消费者对广西是蚕丝被原料大省知晓度不高,多数消费者不知道蚕丝被有国家标准;在我们调查的300个使用不同纤维被的人群中,使用棉被的占61.0%、使用蚕丝被的占13.7%、使用羽绒被的占13.0%;在41个使用蚕丝被的人群中,40岁以下的青年人是消费的主力军,占70.7%;在使用蚕丝被的人群中以教师的比例最高,占22.0%;购买到假冒伪劣蚕丝被后有将近六成的人群不维权,选择维权的意识较低,而且广西蚕丝被质量监管主体也不明确。建议:加大宣传力度,引导消费潮流;加强质量监管,促进诚信经营;整合优质资源,打造行业品牌;建立蚕丝被协会,加强行业自律。  相似文献   
40.
在广西蚕区调查了桑螟发生状况及其微粒子病对家蚕的交叉传染性。共收集桑螟成虫18 656头,桑螟微粒子病自然感染率为0.11%;调查分析后发现蚕种生产微粒子病发生与桑螟发生量相关性不显著,而与桑螟微粒子病发生程度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分离获得2株新的桑螟微孢子虫(暂命名为DPM1和DPM2),测定出DPM1和DPM2微孢子虫对家蚕的半数感染浓度(IC_(50))分别为2.83×10~6个/m L和9.50×10~6个/m L,说明2株桑螟微孢子虫对家蚕也具有明显感染性。因此,桑螟微粒子病对家蚕具有明显交叉传染性,对蚕种生产微粒子病发生具有重要影响,蚕业生产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桑螟的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