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3篇
综合类   10篇
畜牧兽医   5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21.
汤庆坤  韦伟 《广西蚕业》2004,41(1):29-31
从种茧中选出与该品种特性不符的不良茧及发育不良蛾单独制种,与正常蛾所制蚕种对比,结果表明:不良茧和不良蛾所制蚕种的毒率明显高于正常蛾所制蚕种的毒率;不良茧和不良蛾所制蚕种的合格卵圈率明显小于正常蛾所制蚕种不良茧和不良蛾所制蚕种的不受精卵圈率、不产卵蛾圈率、卵量不足蛾圈率均大于正常蛾所制蚕种,因此,种茧选择和母蛾选择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蚕种毒率和提高蚕种品质。  相似文献   
22.
通过探讨广西左右江革命老区河池市、百色市、崇左市蚕桑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性及影响因素,得出政策引导、产业布局、市场管理、自动化省力化是造成蚕桑产业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合理政策引导,科学产业规划布局,规范市场管理,完善技术服务体系、强化示范基地建设,推动广西左右江革命老区蚕桑产业发展,进而推进广西蚕桑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3.
从家蚕体内分离得到一株新的病原性微孢子虫,编号为GXM1。光学显微镜下观察GXM1微孢子虫为长卵圆形,大小(1.85±0.15)μm×(4.19±0.18)μm,在生活史的各发育阶段均为双核,以二分裂方式增殖,发育速度缓慢,发育周期约8~10 d。GXM1微孢子虫与家蚕微孢子虫(Nb)的抗血清产生阳性凝聚反应。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到GXM1微孢子虫的超微结构具双核,极丝11~12圈,极丝倾斜角约45°。以上生物学性状显示GXM1微孢子虫具有微孢子虫属(Nosema)的基本分类特征。依据GXM1微孢子虫与其它昆虫微孢子虫的SSU rRNA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以及序列相似性和遗传距离分析,进一步证实GXM1微孢子虫属于Nosema属。GXM1微孢子虫对蚁蚕的半数感染浓度(IC50)为6.06×105mL-1,对家蚕的胚种传染率可达23.28%,是一株具有较强致病性和危害性的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  相似文献   
24.
广西已经成为我国蚕桑产业实现"东桑西移"战略转移的主要承接区域,因此有条件依托具有区域和规模优势的蚕桑产业实施精准扶贫。在对广西贫困地区利用蚕桑产业扶贫的发展运行机制进行问卷调查基础上,通过计量经济模型方法对广西主要贫困地区共30个贫困县以发展蚕桑产业扶贫的意愿进行量化测度及影响机制分析。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广西贫困地区通过发展桑蚕产业扶贫的意愿仍然不是十分强烈,发展蚕桑产业的意愿在不同贫困县之间的差异显著,并且在蚕桑产业的规模层次差异明显、技术水平落后、组织化程度低、产业链短等基础条件下,规模化生产潜力、技术发展水平、产业组织化程度、内生发展需求4个主要因素分别对发展蚕桑产业扶贫存在着负向、负向、正向、正向的显著性影响。据此从扶贫政策传导机制创新、产业发展路径突破、内生需求与外生拉动、产业发展共时性实践等方面提出建议,以促进广西贫困地区通过发展蚕桑产业精准扶贫的愿景规划得以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25.
针对当前我区桑蚕原种繁育防微形势依然严峻的问题,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原种繁育多年来在生产中采用漂白精桑叶全龄消毒的防微措施,家蚕微粒子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这一技术措施的实行成本及效益有待调查分析.文章以广西桑蚕原种繁育生产实际为调查分析对象,对其生产中漂白精桑叶全龄消毒这一技术措施进行成本核算,并通过开展漂白精桑叶全龄消毒与桑叶全龄不消毒的原种繁育对比试验,调查分析效益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广西桑蚕原种繁育中,采用漂白精桑叶全龄消毒单张蚕种支出成本约占总支出成本的11.2%,成本较高,但漂白精桑叶全龄消毒技术的应用大大降低了家蚕微粒子病毒率,提高了合格蚕种数,稳定、增加了蚕种生产收入,经济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26.
为了探讨932、芙蓉异地品系品种之间的经济性状差异,设置了相同温湿度、相同叶质的条件对932、芙蓉异地品系原原母种进行饲育并对饲育成绩进行调查分析。试验结果显示,芙蓉三个地域品系在调查的指标中,湖南品系死笼率比广西、云南品系相对要高,并与广西品系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932云南品系蚕种孵化成绩最好,湖南品系的茧层率及强健性指标都要差于广西和云南品系,并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27.
本文概述了广西蚕种管理行政许可的相关事项、实施情况以及所取得的成效,列出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以期给广西蚕种管理业规范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8.
通过超几何分布、二项分布、f二项分布、泊松分布等不同概率计算方法,根据数理统计和检验原理分析家蚕原种母蛾微粒子病集团检验存在的误差。结果表明,由于检验系统误差的存在,设置原种集团母蛾全数检验的质量接收(拒收)限时应更多地考虑系统误差对蚕业生产的影响,且现行标准以批病蛾率作为检验接收(拒收)质量限有待商榷。准确原种病蛾率的计算应考虑对有毒集团中出现多个病蛾的情况进行修正,用实际检验母蛾数进行计算;在不考虑缺蛾影响时,用检验无病蛾集团出现概率作为合格标准的判断方法亦可行。  相似文献   
29.
选择桂桑优12、桂桑优62、桑特优2号、桂桑5号、桂桑6号等5个桑树品种在石漠化地区山地种植,分别采用(120+40)×14、100×14、80×14三种不同的种植模式和片叶、条桑2种收获方式,以期筛选适宜石漠化地区的桑树品种和种植模式,探讨石漠化地区优质高效的桑树栽培管理模式。结果表明,单位土地面积片叶收获桑叶产量高于条桑收获,在土地资源稀缺的石漠化地区应该优先选用,但受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条桑收获成为省力高效养蚕的有效途径之一。桂桑优12、桂桑优62、桂桑5号、桂桑6号4个桑树品种在石漠化山地种植产量高、耐旱耐贫瘠的优势比较突出,桑特优2号优势较弱。石漠化地区桑树种植模式要根据地形条件合理密植,种植模式80×14适合于地形比较复杂的干旱山地;如果地势开阔平坦,兼顾机械耕作,可选择(120+40)×14宽窄行种植,其次是100×14均行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30.
通过调查了解各蚕区蚕沙无害化处理及利用现状,发现在大规模化桑蚕生产地区均不同程度的出现过蚕沙污染问题,对桑蚕产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产生活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这一问题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桑蚕产业规模化生产中蚕沙污染问题不能忽视,我们必须开展蚕沙无害化处理及利用研究工作,解决蚕沙污染问题,以保障养蚕环境的安全,确保我区桑蚕产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