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2篇
综合类   23篇
畜牧兽医   5篇
植物保护   1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甘肃省二斑叶螨地理种群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甘肃省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种群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通过mtDNA-COI基因DNA条形码技术对采自甘肃省8个不同生境35个二斑叶螨地理种群的582个样品进行序列分析及地理种群的遗传分化分析。结果表明,获得二斑叶螨mtDNA-COI基因片段大小为424 bp,其中保守序列336个,变异位点66个,简约信息位点45个,单突变位点21个;碱基(A+T)含量明显高于(C+G)含量,有明显的A/T碱性偏倚性;在35个地理种群中共检出16个单倍型,单倍型指数为0.906;Mantel检测结果表明种群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无显著相关性;35个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012,种群间变异为1.200。表明二斑叶螨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种群内部,种群间还未发生明显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12.
瑞香狼毒根中杀螨活性物质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瑞香狼毒根的乙醇提取物石油醚、氯仿萃取部位对截形叶螨、二斑叶螨的触杀活性成分.【方法】采用活性跟踪法分析了其中的活性化合物,并用玻片法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研究了6种单体化合物对两种叶螨的触杀活性.【结果】得到了5种香豆素类活性化合物和1个甾体化合物,通过核磁共振波谱学数据解析,确定6个化合物结构为:β-谷甾醇,伞形花内酯,东莨菪素,瑞香素,西瑞香素,瑞香苷,6种化合物均有一定的杀螨活性,其中化合物(1)、(4)、(6)对截形叶螨、二斑叶螨具有较强的触杀活性,0.80的化合物1、4、6在24h对截形叶螨的校正死亡率分别达到了45.21%、52.54%和76.49%,LC50分别为0.941 7、0.633 0、0.314 6mmol/L;对二斑叶螨的校正死亡率分别达到了53.16%、62.53%和72.24%,LC_(50)分别为0.647 2、0.526 5、0.374 2 mmol/L.【结论】瑞香狼毒根中杀螨活性成分主要是β-谷甾醇、瑞香素、瑞香苷.  相似文献   
13.
基因mRNA水平相对表达量的显著变化是二斑叶螨对拟除虫菊酯类药剂产生抗性的重要机制。为了揭示二斑叶螨对甲氰菊酯抗性产生的解毒酶分子机理,本研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 time PCR, qRT-PCR)方法分析二斑叶螨实验室敏感(SS)和田间种群(LZ-R、GN-R、WW-R、TS-R和LX-R)主要解毒酶谷胱甘肽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s, GSTs)、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cytocheome P450 monooxygenases, P450s) 及羧酸酯酶(carboxyl/cholinesterases, CCEs)基因mRNA水平相对表达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二斑叶螨不同种群不同解毒酶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不同。WW-R和TS-R种群中TuGSTd05以及LX-R种群中TuGSTd01和 TuGSTd06基因表达量均显著上调,为SS种群的1.42~2.34倍,而GN-R种群中TuGSTd04,LZ-R种群中TuGSTd05 和GSTd09表达量显著下调,为SS种群的0.41~0.70倍;P450s基因CYP406A1 和CYP4CL1表达量在LZ-R、GN-R以及WW-R种群中均显著上调,分别为SS种群的1.80~4.88倍,此外,CYP387A1在LZ-R种群中显著上调2.19倍,而在LX-R种群中显著下调0.42倍;CCEs基因TuCCE-35表达量在WW-R和TS-R种群中显著上调,分别为SS种群的2.82和3.09倍,而TuCCE-36基因在所有种群中的表达量均不显著。二斑叶螨不同种群中解毒酶基因GSTs、P450s 和CCEs的显著上调或下调可能与甲氰菊酯的抗性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4.
采用生物测定方法对室内选育的抗甲氰菊酯二斑叶螨种群和天水、静宁采集的抗性二斑叶螨即天水抗性种群(Tianshui-Resistance,Tsh-R)和静宁抗性种群(Jingning-Resistance,Jn-R)对12种杀虫杀螨剂交互抗性和抗药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室内用甲氰菊酯药剂筛选二斑叶螨38代,抗性达到247.35倍;甲氰菊酯种群对三氯氟氰菊酯、苦皮藤生物碱、氯氰菊酯、三唑锡和四螨嗪有明显的交互抗性,抗性指数(RI)分别为19.53、19.02、12.13、8.80和5.13,而对克螨特、哒螨.四螨嗪、阿维菌素、哒螨灵、噻螨酮、毒死蜱的交互抗性指数均在5以下.Tsh-R和Jn-R二斑叶螨抗性种群对甲氰菊酯有很高的抗药性,RI值分别为103.76和92.30;对三氯氟氰菊酯、苦皮藤生物碱、氯氰菊酯、克螨特也有一定程度的抗药性,RI值的范围为5.04~29.76;对四螨嗪、哒螨.四螨嗪、阿维菌素、哒螨灵、噻螨酮、毒死蜱、三唑锡有轻微或无抗性,RI值均小于5.00.  相似文献   
15.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30%苍耳素EC对番茄灰霉病菌和黄瓜黑星病菌的毒力,并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30%苍耳素EC抑制番茄灰霉病菌和黄瓜黑星病菌菌丝生长的EC50值分别为0.471 8、0.958 6 mg/mL;该药剂对两种病菌也有一定的保护和治疗作用,且保护作用优于治疗作用.田间药效试验表明:第2次施药14 d后,30%苍耳索EC 7 500 mL/hm2对两种病害的防效分别为72.03%、60.12%、50%扑海因WP 750 g/hm2对两种病害的防效分别为64.17%、62.07%:30%苍耳素EC7 500 ml/hm2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效显著高于50%扑海因WP,二者对黄瓜黑星病的防效无显著差异;30%苍耳素乳油对两种病害有良好的防效,有一定的持效性.  相似文献   
16.
3种植物对二点叶螨的生物活性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玻片浸渍法,对狼毒,苦参和百部根丙酮提取物对二点叶螨的生物活性进行了测定。3种植物提取物对二点叶螨都有较高的生物活性,狼毒,苦参和百部根提取物48 h的LC50分别为8.47mg/mL,0.62 mg/mL和1.51 mg/mL,对于二点叶螨,苦参提取物的活性最强,百部提取物的次之,狼毒提取物的最弱。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甘肃陇东地区大豆孢囊线虫田间侵染动态,于2017年-2019年对大豆根系和根际土壤定期定点取样,采用漂浮法、贝曼漏斗法及酸性品红染色法对土样中和根组织内线虫进行分离计数,研究其繁殖数量与气温、降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2017年土壤中2龄幼虫和新鲜孢囊的数量有3个明显高峰,大豆根组织内2~4龄幼虫均出现3个明显高峰,即发生3代,平均世代历期35 d。2018年-2019年土壤中2龄幼虫和新鲜孢囊均有4个明显高峰,大豆根组织内2~4龄幼虫亦出现4个明显高峰,即发生4代。第1代侵染数量最多,是主要危害世代。最后1代侵染数量极少且发育缓慢。在2017年-2019年生长季中,线虫繁殖数量与生长季平均温度具有相关性,与累积降雨量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顶孢霉Ahy1菌株加工工艺的初步研究,筛选出了一级固体培养最适培养基为麦麸培养基,最佳培养时间为6 d;二级液体振荡培养的最适接种液为马铃薯-糖培养液,以120 r/min振荡培养(25±1)℃,3 d;通过13种培养介质培养顶孢霉菌的含孢量和活孢率检测,筛选出了三级产孢培养介质为低值陈米,初步获得孢子粉,孢子含量为5.8×1010孢子/g,含水量6%,活孢率93.5%.  相似文献   
19.
顶孢霉菌对小菜蛾的毒力及体内保护酶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浸渍法和酶活力测定方法研究了顶孢霉菌对小菜蛾的毒力及对小菜蛾体内蛋白质含量和保护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接种后的第5d,顶孢霉菌对小菜蛾的致死中浓度(LC50)为5.32×106个.mL-1,其毒力回归方程为y=2.66+0.35x;顶孢霉菌侵染3龄小菜蛾后,处理组蛋白质含量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及过氧化氢酶(CAT)3种保护酶活性下降,处理组前期,3种保护酶活性与对照差异不明显,但后期处理组酶活性明显低于对照.处理组由于顶孢霉菌的侵染,导致小菜蛾有机体丧失免疫能力,SOD、POD和CAT活性下降,并随着时间延长,保护酶活力下降愈明显.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以节裂角茴香为对象,采用室内生物测定方法,开展了不同提取方法(恒温振荡法和索氏抽提法)和不同溶剂(乙醇、甲醇、正己烷、二氯甲烷)所得的8种提取物对粘虫的作用方式的研究。结果表明,节裂角茴香最佳杀虫提取方法与溶剂分别为索氏抽提法及乙醇;其提取物对3龄粘虫幼虫具有较强的拒食和生长发育抑制作用,24和48 h的拒食率均在70%以上,乙醇提取物拒食率最高达到90.78%,4种溶剂提取物处理粘虫24 h的生长发育抑制率为74.21%~91.45%,乙醇提取物48 h为87.00%,生长发育速度缓慢,最终化蛹率为23.33%;8种提取物对粘虫的触杀和胃毒作用均较弱,乙醇提取物48 h触杀和胃毒校正死亡率最高,为33.33%和23.3%;且节裂角茴香对粘虫的拒食活性物质主要集中在植株地上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