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55篇
畜牧兽医   140篇
园艺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81.
本试验旨在研究维生素B1、维生素B2不同摄入量对12月龄伊犁马血液、尿液相关指标的影响,以得到12月龄伊犁马对维生素B1、维生素B2的需要量。试验选取12月龄±5日龄、平均体重(245.28±18.36)kg的伊犁马公马35匹,随机分为5组,每组7匹,分别为试验Ⅰ组、试验Ⅱ组、试验Ⅲ组、试验Ⅳ组、试验Ⅴ组,马匹饲喂相同的基础饲粮,并分别添加0、16、32、48和64 mg/(匹·d)的维生素B1和0、10、20、30和40 mg/(匹·d)的维生素B2,进行为期20 d的饲养试验。试验Ⅰ组、试验Ⅱ组、试验Ⅲ组、试验Ⅳ组、试验Ⅴ组实际摄入维生素B1量分别为19.00、33.49、48.27、62.96、77.53 mg/(匹·d),实际摄入维生素B2量分别为21.95、31.68、41.77、51.53、61.26 mg/(匹·d)。结果表明:随着实际摄入维生素B1量的增加,伊犁马血浆维生素B1含量、红细胞转酮酶活性(E-TKA)、尿液维生素B1排出量逐渐升高,焦磷酸硫胺素(TPP)效应逐渐降低。试验Ⅰ组血浆维生素B1含量显著低于试验Ⅲ组(P0.05),极显著低于试验Ⅳ组、试验Ⅴ组(P0.01);试验Ⅰ组E-TKA极显著低于试验Ⅲ组、试验Ⅳ组和试验Ⅴ组(P0.01);试验Ⅰ组TPP效应显著高于试验Ⅲ组(P0.05),极显著高于试验Ⅳ组、试验Ⅴ组(P0.01);试验Ⅰ组尿液维生素B1排出量极显著低于试验Ⅲ组、试验Ⅳ组、试验Ⅴ组(P0.01)。随着实际摄入维生素B2量的增加,伊犁马血浆维生素B2含量出现波动变化,红细胞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系数(E-GRAC)逐渐降低,尿液维生素B2排出量逐渐增加。试验Ⅰ组血浆维生素B2含量显著低于试验Ⅲ组、试验Ⅳ组(P0.05),极显著低于试验Ⅱ组、试验Ⅴ组(P0.01);试验Ⅰ组E-GRAC极显著高于试验Ⅱ组、试验Ⅲ组、试验Ⅳ组、试验Ⅴ组(P0.01);试验Ⅰ组尿液维生素B2排出量极显著低于试验Ⅲ组、试验Ⅳ组、试验Ⅴ组(P0.01)。综合评价各指标,得到12月龄伊犁马对维生素B1的需要量为48.27 mg/(匹·d),对维生素B2的需要量为31.68 mg/(匹·d)。  相似文献   
182.
本试验旨在研究碘醚柳胺驱虫对6月龄伊犁马驹营养物质消化代谢及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选取在同一草场饲养的6月龄(出生日期±5 d)、平均体重为(117.60±15.84)kg的伊犁马公马马驹10匹,在相同的饲喂条件下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5匹。试验组马驹灌服碘醚柳胺混悬液驱虫剂驱虫,每匹14 m L,对照组马驹不进行驱虫。驱虫后,进行为期20 d的消化代谢试验,其中预试期15 d,正试期5 d。结果显示:碘醚柳胺驱虫对马驹各营养物质摄入量、消化量、排出量和消化率均没有产生显著影响(P0.05),但试验组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钙消化率分别比对照组高18.17%、16.37%、17.36%;试验组马驹氮的沉积量和沉积率分别比对照组高65.90%(P0.05)和73.20%(P0.05);试验组马驹体高和胸围的总增长分别比对照组高123.58%(P0.05)和48.31%(P0.05)。因此,碘醚柳胺驱虫对6月龄伊犁马营养物质消化代谢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氮沉积量和沉积率的增加以及体高和胸围的增长上。  相似文献   
183.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摄入水平维生素B1(vitamin B1,VB1)、维生素B2(vitamin B2,VB2)对6月龄伊犁马血浆VB1含量、红细胞转酮酶活性(erythrocytetransketolase activity,E-TKA)、TPP效应及尿液VB1排出量和血浆VB2含量、红细胞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系数(erythrocyte glutathione reductase activity coefficient,E-GRAC)及尿液VB2排出量的影响,得到6月龄伊犁马对VB1、VB2的适宜需要量。试验选取月龄相近(6月龄)、平均体重为(117.12±13.33) kg、健康状况良好的伊犁马公马25匹,随机分为5组,每组5匹,分别为试验Ⅰ组、试验Ⅱ组、试验Ⅲ组、试验Ⅳ组、试验Ⅴ组,各组马匹每天饲喂相同营养水平日粮,分别添加0、10、20、30、40 mg的VB1和0、7、14、21、28 mg的VB2,进行为期20 d的饲养试验。结果发现,随着VB1实际摄入水平的升高,伊犁马血浆VB1含量显著升高(P<0.05),E-TKA显著提高(P<0.05),TPP效应极显著降低(P<0.01),尿液VB1排出量显著增加(P<0.05);随着VB2实际摄入水平的升高,伊犁马血浆VB2的含量显著升高(P<0.05),E-GRAC极显著降低(P<0.01),尿液VB2排出量显著增加(P<0.05)。以血浆VB1含量、E-TKA、TPP效应及尿液VB1排出量和血浆VB2含量、E-GRAC及尿液VB2排出量作为评价指标,得到6月龄伊犁马对VB1、VB2的适宜需要量分别为33.32和18.73 mg/(匹·d)。  相似文献   
184.
采用体外培养技术,研究不同添加水平的多山梨醇酯20对棉花秸秆体外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多山梨醇酯20能显著提高棉花秸秆体外发酵24 h的累积产气量和发酵速度。与对照组相比,0.1%、0.2%、0.4%和0.8%的多山梨醇酯20使24 h累积产气量分别提高27.95%(P<0.01)、32.30%(P<0.01)、43.48%(P<0.01)和19.88%(P<0.01)。多山梨醇酯20使棉花秸秆中的干物质、有机物、纤维素和半纤维素24h降解率提高,其中0.2%组的干物质、有机物和半纤维素的24 h降解率为各组最高,分别比对照组提高12.71%(P<0.05)、11.81%(P>0.05)和115.96%(P<0.01);纤维素的24h降解率以0.4%最高,较0%提高33.67%(P<0.01)。添加多山梨醇酯20后,使pH和还原糖显著下降。除0.2%组外,总挥发性脂肪酸显著高于对照组。羧甲基纤维素酶(CMCase)活性有增加的趋势,0.8%组的CMCase活性较0%组高114.05%(P<0.01)。低浓度多山梨醇酯20有提高微生物(MCP)的趋势,但随着多山梨醇酯20添加浓度的增加,MCP逐渐下降,培养上清中的氨态氮浓度呈现线性增加。在体外厌氧培养条件下,多山梨醇酯20明显促进棉花秸秆在混合绵羊瘤胃液中的降解。  相似文献   
185.
试验选用60头体质健康、平均体重为31.3±2.2kg的三元杂交(杜×长×大)生长猪,随机分为3组进行饲养试验和消化试验,以研究棉粕代替豆粕的生长猪日粮中添加植酸酶的效果。结果表明:"玉米 豆粕 棉粕"型日粮中添加400U/kg的植酸酶生长猪日增重比对照组提高14.39%(P<0.05),对采食量和料重比影响不明显;可明显提高钙、磷的消化率,但对干物质、粗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6.
本试验旨在探讨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天蚕素抗菌肽对海兰褐仔公鸡小肠黏膜形态结构及免疫活性细胞数量的影响。选择336只1日龄健康海兰褐仔公鸡,随机分为7个处理,每个处理4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鸡。7个处理分别为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抗生素组(150 mg/kg金霉素),抗菌肽Ⅰ(饲喂基础饲粮+150 mg/kg天蚕素抗菌肽)、Ⅱ(饲喂基础饲粮+200 mg/kg天蚕素抗菌肽)、Ⅲ(饲喂基础饲粮+250 mg/kg天蚕素抗菌肽)、Ⅳ(饲喂基础饲粮+300 mg/kg天蚕素抗菌肽)、Ⅴ组(饲喂基础饲粮+350 mg/kg天蚕素抗菌肽),饲养试验期为42 d。结果表明:各处理肠黏膜结构与对照组相比较完整,除十二指肠隐窝深度、空肠肌层厚度各处理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外,不同添加水平的抗菌肽组绒毛高度、黏膜厚度、肌层厚度均在一定程度上高于对照组,隐窝深度均在一定程度上低于对照组,抗菌肽Ⅴ组效果最为显著(P<0.05)。抗菌肽Ⅴ组空肠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抗菌肽Ⅲ、Ⅳ、Ⅴ组与对照组相比可显著提高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杯状细胞数量(P<0.05)。由此可见,饲粮添加天蚕素抗菌肽可显著改善海兰褐仔公鸡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形态,同时也增加了小肠免疫活性细胞的数量。其中抗菌肽Ⅴ组添加效果最好,天蚕素抗菌肽添加量为350 mg/kg。  相似文献   
187.
试验旨在探究补喂胍基乙酸(GAA)对绵羊采食前后血液、尿液胍基乙酸相关代谢产物和生长性能的影响。选取健康、3月龄平均体重(27.35±0.58)kg的哈萨克公羊12只,按体重分为对照组和GAA组,每组6只,所有羊只饲喂同一营养水平的粉状精料补充料和粗饲料,GAA组在此基础上补喂30 mg/kg BW胍基乙酸。预试期7 d,正试期15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GAA组绵羊采食后2 h和8 h的血浆GAA含量均升高(P<0.01),0~12 h血浆GAA含量均值也升高(P<0.05);GAA组绵羊采食后8 h血浆肌酸含量升高(P<0.05);GAA组绵羊采食后1 h(P<0.05)和10 h(P>0.05)血浆肌酐含量降低;GAA组尿液中肌酸排出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尿液中肌酐排出量高于对照组(P<0.01)。在本试验条件下,饲粮补喂GAA能够提高绵羊血浆GAA和肌酸含量,增加尿液中肌酐的排出量,具有提高绵羊平均日增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8.
为探究补喂L-瓜氨酸对湖羊母羊发情前后血浆中繁殖激素水平、繁殖性能的影响,试验选取体重(41.12±5.73)kg湖羊母羊30只,随机分为2个处理组,分别为CON组和L-Cit组,每组15只羊,每天每只羊饲喂2.2 kg TMR,在此基础上,L-瓜氨酸补喂量分别为0、10 g/d·只,进行为期96 d试验。结果表明:(1)发情前湖羊母羊血浆中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卵泡成熟激素、促黄体生成激素、雌二醇、孕酮、睾酮、催乳素含量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 0.05)。(2)发情时湖羊母羊血浆中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卵泡成熟激素、促黄体生成激素、雌二醇、孕酮、睾酮、催乳素含量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 0.05)。(3)L-Cit组增重、平均日增重均极显著高于CON组(P <0.01),分别提高了43.33%、44.30%。(4)L-Cit组受胎率、产羔率及双羔率均高于CON组,分别提高了49.99%、19.98%、36.36%。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补喂10 g/d·只的L-瓜氨酸能够提高湖羊母羊总增重、平均日增重和繁殖性能,但对湖羊母羊发情前、发情时血浆中繁殖激素的含量无...  相似文献   
189.
TMR制作粒度对肉牛增重与瘤胃微生物发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不同粒度全混合日粮(TMR)对肉牛增重和瘤胃发酵的影响,试验选取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杂交一代、体重为(305.6±5.6)kg的公牛70头,随机分为2组,预试期14 d,正试期44 d。日粮为不同搅拌时间的TMR,使用宾州筛进行粒度分布测定。对照组TMR搅拌时间为30 min,平均粒度为7.1 mm;试验组TMR搅拌时间为40 min,平均粒度为6.1 mm。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第1层(>19 mm)比例下降了6.3个百分点,第2层(>8 mm)和底层(≤1.18 mm)比例下降了3个百分点(P<0.01);结合剩料粒度分析结果研究发现,虽然延长搅拌时间后没有提高TMR总采食量,但提高了肉牛对TMR中粒度大于8 mm长纤维饲料的进食量,并提高了肉牛育肥全期平均日增重(P<0.05),饲料转化效率提高了12.7%(P=0.01);对TMR及宾州筛各层样品采用体外瘤胃发酵测试结果表明,延长TMR搅拌时间对体外干物质消化率、发酵产气量与产气速率、氨氮和挥发性脂肪酸(VFA)生成量无影响;但随着筛分粒度的下降,总VFA生成量升高(P=0.02),其中乙酸比例下降而丁酸比例升高(P<0.05)。综上所述,通过延长搅拌时间降低TMR粒度虽未能提高采食量,但可促进肉牛生长继而显著提高饲料转化效率,并有利于维持瘤胃微生物的正常发酵功能。  相似文献   
190.
试验采用二因子随机区组设计,研究Ovocrack对产蛋鸡生产性能及蛋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不同营养水平日粮添加不同水平的Ovocrack射产蛋鸡生产性能未产生显甚影响;但添加Ovocrack的各处理蛋黄颜色和褐壳蛋率比未添加Ovocrack的各处理分别提高了1.4~2.0个罗氏比色单位和12%~15%,而且提高的幅度随其添加量的增加而显著上升。综合各项指标,建议产蛋鸡常规营养水平日粮中添加500g/t Ovocrack较合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