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2篇
基础科学   1篇
  7篇
综合类   11篇
农作物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水田改果园后土壤微生物学特性演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土地利用变化是人类干扰陆地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方面,了解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微生物学性质的影响,在保持生态平衡、促进土壤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浙江省杭嘉湖平原相同类型的土壤中选择18个具有代表性的水田和果园表层土壤样品,研究水田改果园后土壤微生物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水田改果园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商平均降幅分别达44.1%、59.9%和34.0%,并与果园年龄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土壤微生物磷脂脂肪酸(PLFA)含量明显下降,降幅达58.1%;养分胁迫显著增强(p0.01)。冗余分析表明,在水田和果园生态系统中,土壤水分、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等因子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最重要环境因子(p0.01)。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要大于土地利用年限的影响。水田是维持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碳汇。长期种植果树易引起土壤养分和菌群失衡,并对土壤的可持续性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茶区叶面降尘的粒径和重金属含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东伟  章明奎 《茶叶科学》2010,30(5):355-361
为了解茶区大气降尘物中的重金属状况,以浙江省某市为例,分别收集了城市、工矿、公路、农居点附近和清洁区等不同区域茶叶叶面降尘,采用激光粒径分析仪测定了叶面降尘的粒径分布,应用ICP-AES测定了叶面降尘中的重金属含量,并探讨了茶区叶面降尘中重金属的可能来源。结果表明,茶区叶面降尘中颗粒物粒径集中分布在100 µm以下,粒径累积曲线呈正态单峰分布;平均粒径大小:清洁区<农居点附近<城市附近<公路附近<工矿附近。茶区叶面降尘中Cd、Pb、Ni、Cu、Zn和Hg有明显的富集,其质量分数范围分别为1.76~11.34、87~648、36~154、133~476、165~1121、0.36~4.23 mg/kg。不同茶区叶面降尘中重金属含量差异显著,多数重金属元素的含量以工矿附近茶园降尘中的最高,其次为城市和公路附近,清洁区的最低。研究认为,茶区降尘中Cd、Pb、Cu、Zn和Hg主要来源于人为污染,而Cr、Co、Ni、Al、Fe和Mn主要为自然起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漓江风景区土壤生态环境因子对旅游干扰的响应规律,为合理开发与保护漓江风景区旅游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方法,对比不同干扰程度下漓江风景区土壤环境指标的差异,分析旅游干扰对漓江风景区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 在旅游活动干扰下,土壤硬度明显增加,5个系列土壤坚实度平均值增加15.55倍,土壤颜色的明度和彩度增加,容重平均增幅为33.43%;枯枝落叶层厚度和土壤自然含水率下降,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碱解氮、有效磷以及有效钾含量平均降幅分别达到61.31%,61.58%,32.21%,72.08%和36.26%。[结论] 在旅游干扰下漓江风景区土壤生态环境发生阶段性变化,供试区土壤出现不同程度退化,土壤综合肥力下降,土壤结构变差,进而将对景区植被和景观带来影响,因而应从管理和技术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以减弱旅游干扰对漓江风景区土壤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杨东伟  章明奎  张鹏启  刘千千  董静  李雪  黄笑 《土壤》2020,52(3):567-574
近年来水田改为林地在我国南方地区非常普遍,为了解这种转变对土壤矿物(黏土矿物和氧化铁)演变的影响,在浙江省平原地区构建了4个水田改林地系列土壤,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水田改林地后土壤剖面中氧化铁形态和黏土矿物类型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改林地后,土壤剖面中全铁含量变化不明显,耕作层和犁底层土壤游离氧化铁有轻微增加趋势。改林地15~20 a后,4个系列土壤耕作层活性铁和活化度降幅分别在18.0%~38.4%和24.7%~48.9%;耕作层土壤铁氧化物的晶胶比增幅在0.73倍~1.62倍;耕作层土壤亚铁含量明显下降,降幅最高达95.8%,变异系数达到143.9%;耕作层络合铁降幅在21.3%~36.2%,并与有机质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改林地后,犁底层土壤中绿泥石相对含量及其与高岭石的比值都呈降低趋势,其他黏土矿物相对含量变化规律不明显,土壤有机质显著下降,土壤明显酸化。土壤铁氧化物形态和数量的变化对土壤结构以及土壤重金属的迁移转化等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新疆主栽品种红花根际微生物群落特征,探讨根际土壤微生物对品种响应的差异.[方法]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s)方法,检测红花根际土壤微生物PLFAs的种类及含量.[结果]在红花根际土壤中共检测到28种PLFAs,其中24种两个品种皆有分布,裕民无刺品种特有PLFAs为:15:1ω6c,a16:0,18:3ω6c(6,9,12),20:4ω6(9,12,15c);红花根际土壤中PLFAs含量细菌>真菌>放线菌;脂肪酸18:1ω9c(真菌)在两品种间差异显著.[结论]红花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磷脂脂肪酸生物标记种类和含量丰富,代表细菌的PLFA种类和数量最多,细菌在根际土壤中占优势;代表假单胞菌的PLFA(18:1ω7c)含量较高,可能与土壤中的固氮作用及解磷过程密切相关;红花品种间PLFA种类和含量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水田改作经济林在中国南方地区非常普遍,为深入了解这一土地利用的转变对土壤质量的影响,选择浙江省杭州市由水田改果园时间系列的代表性土壤剖面,采集分层土壤样品,采用田间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比分析了水田改果园后土壤形态及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水田改果园20年的土壤与长期植稻的水田土壤相比,地下水位下降了20 cm,耕作层土壤容重增加了28.0%,坚实度增加了2.65倍;耕作层和犁底层土壤颜色亮度和彩度增加,铁锈斑纹等新生体减少;耕作层土壤pH值降低,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分别下降了42.1%、40.3%和37.4%,土壤全磷、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了1.35、15.62倍和3.07倍;耕作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生物量氮分别减少了76.5%和52.1%;好氧细菌与厌氧细菌比值增加了97.0%,革兰氏阴性细菌与革兰氏阳性细菌比值降低了24.6%。研究表明,水田改果园后,土壤形态和性状发生显著变化,并对土壤生态环境带来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分别选取酸性和中性水田土壤进行盆栽试验,研究施用硅肥对水稻不同生育期硅素吸收状况及产量的影响,以期揭示施用硅肥提高不同类型土壤供硅能力、改善植株硅素营养及增加产量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从拔节期到抽穗期水稻植株体内硅的含量有较大幅度的降低,而后又逐渐升高。施用硅肥可明显提高水稻植株体内硅的含量,尤以高炉渣与葡萄糖配合施用和单施高炉渣两个处理效果最好,极显著高于对照及其他处理。在酸性水田土壤上施用硅肥的增产效果较为明显,高炉渣与葡萄糖配施处理的增产率高达16.99%,且成熟期水稻植株含硅量与稻谷产量间存在显著的直线正相关关系;在中性水田土壤上施硅则无显著增产效果。总之,高炉渣与葡萄糖配合施用能更有效地改善土壤的供硅能力,进而提高水稻产量,其在酸性水田土壤上的施用效果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8.
杨东伟  姜文莹  王丽丽  陈方园  章明奎 《土壤》2023,55(5):1097-1105
为探讨农旅融合背景下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对土壤理化及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在浙江省绍兴市境内选择代表性土壤剖面,分层采集土壤样品,采用田间调查与室内分析方法,研究了水田改制后土壤剖面性态及土壤微生物特性的演变。结果表明:水田改林地后地下水位明显下降,表层土壤坚实度增加了6.79倍,容重增加了33.7%;土壤颜色亮度和彩度增加,土壤结构体增大;表层土壤全铁和游离铁含量增幅分别为7.44%和8.70%;表层土壤活性铁和亚铁含量降幅分别为18.20%和91.56%;土壤微生物磷脂脂肪酸总量下降44.57%,好氧细菌/厌氧细菌比值增加92.6%,革兰氏阴性细菌/革兰氏阳性细菌比值下降45.3%。总之,农旅融合背景下水田改林地后土壤理化性质发生明显变化,对植被和土壤微生物生长带来负面影响,不利于土壤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休闲农业旅游背景下,浙江省由水田改种花卉、果树和苗圃的土壤有机碳(SOC)的时空分异,掌握利用方式改变后农田土壤固碳情况。  方法  选择浙江省水田及其改旱作后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方法,以“空间换时间”研究水田改旱作后1 m深土体内SOC密度和储量的时空变化,对比不同类型水田土壤改旱作后SOC变化的差异,估测浙江省水改旱土壤SOC储量变化。  结果  水田改旱作15~20 a后,潜育、铁渗、铁聚和简育等4类改旱系列土壤1 m深土体内,SOC分别下降了13.9%、34.9%、18.9%和23.9%,SOC密度损失量分别为2.06、2.92、1.14和1.54 t·hm?2·a?1。改旱后,SOC下降速率与地下水位下降深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结论  水田是有利于SOC储存的土地利用方式,水田改旱作会降低SOC储存量,影响区域碳平衡。图3表4参16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万古霉素等抗生素合成关键酶的特征,通过多种生信工具对Dpgc的序列进行分析、预测其理化性质及结构功能。结果显示:Dpgc分布于细胞质中,无信号肽,为亲水性可溶性蛋白,有7个潜在的磷酸化位点。预测到一个结构域,属于巴豆酸酶/烯酰辅酶A(CoA)水合酶超家族,其二级结中主要以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为主;三级结构预测到5种模型,其中模型4的误差小,以它为基础,预测到一个体积为171.52?3的催化口袋。采用swiss-model进行同源建模,结果表明:Dpgc建模结构可靠,可为该酶活性的进一步分析提供理论参考。Dpgc关键酶的生信分析佐证了该酶结构的一些实验研究的结果,为万古霉素等抗生素合成产量的提高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