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0篇
  1篇
综合类   30篇
农作物   44篇
畜牧兽医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本文通过对几种常用过滤方法的滤液进行透光率检测和显著性测定 ,结果表明 ,过滤效果 :纸浆 >离心澄清 >抽滤 >绒布 +2 0 8>2 0 8>粗滤。纸浆过滤方法是现有实验条件下一种较理想的过滤方法  相似文献   
52.
千两茶     
湖南黑茶产销历史悠久,历史上安化生产的"三尖"、"三砖",加一卷(即千两茶)都具有厚重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当今"千两"虽然是茶叶中的"巨无霸",但许多消费者并不知道它的历史和加工过程.清道光元年(1821),陕西茶商驻益阳的代表委托行栈汇款到安化定购黑茶或以羊毛、皮袄等物换购,采办的茶叶经去杂、筛分、蒸揉、干燥后踩捆成包,叫"澧河茶",随后改为小圆柱形,称"筒子茶",又叫"花卷茶",每支重一百两,称"安化百两茶".清同治年间(1862~1874),山西"三和合茶号"与江南边江裕盛泉茶行的刘姓兄弟合作,在百两茶的基础上制成千两茶,外用花格篾篓,内贴蓼叶、棕片,踩制成花卷茶,俗称"安化千两茶".因踩捆是一道关键性工序,不仅体力消耗大,更需一定技巧,因此刘姓人家视踩制工艺为绝活,对外保密,订有"传子不传女,传媳不传婿"之规.至此,千两茶的制作技艺从清同治年间起,一直延续到民国期间.  相似文献   
53.
加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势在必行朱旗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呼唤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过去在计划经济和吃公社、大队、生产队大锅饭的体制下,农民处于总体生存模式之中,基本生活保障问题统由集体解决,虽然保障水平很低,但大家捆在一起穷着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相似文献   
54.
采用顶空吸附法研究速溶绿茶香气在加工中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为克服SDE法分析茶叶香气成分的局限性,采用顶空吸附法对速溶绿茶加工过程中香气的变化进行了跟踪分析,结果表明,速溶绿茶香气在加工过程中逐步损失,其中提取工艺和浓缩工艺损失较严重,但不同香气类型和组分的损失程度存在一差异,干燥工艺后香气组分类的损失较总量损失严重。  相似文献   
55.
茶多酚对冷藏鱼糜保鲜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茶叶提取物茶多酚在鱼产品中的保鲜作用,试验将茶多酚与其它抗氧化剂混合应用于冷藏鱼糜中,结果表明:茶多酚对冷藏鱼糜中水分含量的减少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能延缓凝胶强度的降低,可以降低鱼糜的TVB-N值;在与其他抗氧化剂的混合应用中,Vc有增效作用,而柠檬酸效果不明显;添加茶多酚的鱼糜保鲜效果明显优于没有添加茶多酚的鱼糜。  相似文献   
56.
GC检测分析速溶绿茶的可溶性单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可溶性单糖是茶叶甜味成分之一,但至今为止,有关该物质在茶叶制造过程中的变化以及与茶叶品质关系的研究较少.从过去的有关研究报道来看,茶叶单糖的研究方法多为常规分析,少见采用气相色谱分析茶叶单糖的报道.本试验以1-甲基咪唑作衍生剂,采用气相色谱法检测分析绿茶原料和速溶绿茶的可溶性单糖.  相似文献   
57.
茶树ISSR-PCR反应体系的正交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茶树ISSR-PCR反应体系中的5因素(Taq酶浓度(U/(20μL))、Mg2+浓度(mmol/L)、模板DNA质量浓度(ng/(20μL))、dNTP浓度(mmol/L)、引物浓度(μmol/L))在4水平上进行正交优化试验,筛选出各因素的最佳水平,建立茶树最佳ISSR-PCR反应体系,即20μL反应体系中,TaqDNA聚合酶为1.0U/(20μL),Mg2+为2.0mmol/L,模板为40ng/(20μL),dNTP为0.20mmol/L,引物为0.25μmol/L.对茶树ISSR-PCR最佳反应体系进行梯度退火试验,确定引物ISSR1、UBC881的最适退火温度分别为52.4、59.0℃.  相似文献   
58.
以同一级别、同期制作的陕西、湖南和浙江黑毛茶为原料,依据湖南茯砖茶加工工艺制作成茯砖茶样,采用同时蒸馏萃取(SDE)结合气-质联用(GC-MS)分析其香气成分,并对3个茯砖茶样进行了感官审评比较。结果表明:分别从陕西、湖南和浙江黑毛茶压制的茯砖茶中分别检测出47、56、51种香气成分,均以醇类、醛类和酮类物质为主;陕西黑毛茶加工的茯砖茶中具高火香的2-戊基-呋喃、四甲基吡嗪等杂环类化合物含量最高(0.71%);湖南黑毛茶加工的茯砖茶中对茯砖茶"菌花香"有重要贡献的不饱和萜烯醇、烯醛类化合物含量最高,分别为30.69%、13.98%;浙江黑毛茶加工的茯砖茶中具花香、果香的萜烯酮及芳环酮类含量最高(23.45%)。感官审评结果表明:3种茶样的香气均纯正,陕西黑毛茶加工的茯砖茶中略带高火香,湖南黑毛茶加工的茯砖茶"菌花香"显,浙江黑毛茶加工的茯砖茶略带青气;滋味均表现为基本纯正;汤色均呈橙黄色。  相似文献   
59.
茯砖茶发花技术及品质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花是茯砖茶加工的独有工序,通过发花可在砖内形成“金花”。本文通过对茯砖茶加工历史的演变,烘房发花的条件要求,茯砖茶在发花过程中品质形成及内合成分变化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提出可进一步提高发花技术,加速发花进程,促进茯砖茶的生产与发展。  相似文献   
60.
通过苏精-伊红染色法、苯胺蓝染色法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人工促霉条件下霉菌侵染黑毛茶的过程。经观察发现,黑毛茶叶片内部存在空腔结构,叶肉细胞结构破坏严重,一定的温、湿度条件下,霉菌孢子在茶叶表面萌发形成菌丝,由茶叶表面破损部位进入叶片内部,经叶内空腔结构生长至叶片组织各部位。上述结果为研究霉菌侵染黑毛茶的机制提供了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