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58篇
  免费   98篇
  国内免费   159篇
林业   397篇
农学   819篇
基础科学   235篇
  306篇
综合类   1783篇
农作物   216篇
水产渔业   316篇
畜牧兽医   898篇
园艺   292篇
植物保护   153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70篇
  2022年   71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86篇
  2019年   164篇
  2018年   152篇
  2017年   83篇
  2016年   98篇
  2015年   86篇
  2014年   260篇
  2013年   168篇
  2012年   234篇
  2011年   202篇
  2010年   199篇
  2009年   202篇
  2008年   188篇
  2007年   219篇
  2006年   224篇
  2005年   239篇
  2004年   359篇
  2003年   354篇
  2002年   276篇
  2001年   149篇
  2000年   125篇
  1999年   153篇
  1998年   130篇
  1997年   144篇
  1996年   113篇
  1995年   100篇
  1994年   110篇
  1993年   63篇
  1992年   64篇
  1991年   61篇
  1990年   46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65年   5篇
  1959年   3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为比较云岭黑山羊和波云F1代肉羊的产肉性能和肉质特性,为今后云南省的羔羊肉生产提供科学依据,选90只3月龄断奶的波尔山羊×师宗黑山羊(波×师)、波尔山羊×文山黑山羊(波×文)、波尔山羊×楚雄黑山羊(波×楚)F1代的去势公羔和师宗黑山羊、文山黑山羊、楚雄黑山羊的去势公羔进行育肥,育肥期为180 d;抽取6只羊进行屠宰测定与肉质分析。结果表明:在"放牧+补饲"条件下,波云F1代的平均日增重(ADG)明显好于相应本地羊,差异极显著(P〈0.01)。在三个杂交组合中,波×师组的ADG比波×文组和波×楚组高,差异显著(P〈0.05);在三个纯繁群间的ADG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波×师组合生产速度更快,具有较好的遗传特性,应该作为重点培育的杂交组合类型;在全放牧条件下,波云F1代的ADG与相应纯繁后代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在"放牧+补饲"条件下,杂交组合的胴体重、净肉重显著高于相应的本地品种,差异显著(P〈0.05);在全放牧条件下,杂交组合的胴体重、净肉重也高于对应的本地品种,差异不显著(P〉0.05)。杂交组合与本地品种的肉质成份无太大差别。综合看来,"放牧+补饲"方式下以波×师组合为生产肥羔的最佳组合。  相似文献   
942.
吡蚜酮对水稻褐飞虱取食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吡蚜酮是防治褐飞虱的推荐替代杀虫剂之一。取食选择性试验表明,0.1g/L吡蚜酮处理和清水处理24h稻株上的平均落虫数分别为(1.6±1.2)头/株和(1.5±0.9)头/株。刺探电位技术监测发现,与清水对照相比,0.1g/L吡蚜酮浸苗处理下褐飞虱的口针刺探频次、韧皮部刺入频次、在韧皮部外部活动的持续时间以及木质部取食行为的持续时间没有显著差异,而褐飞虱的非刺探持续时间显著增加,褐飞虱在韧皮部内摄取汁液被极显著干扰,吡蚜酮处理后4h内褐飞虱成虫在韧皮部取食的总持续时间只有(1.2±0.5)min,而在对照上的总持续时间为(65.1±11.3)min。取食恢复试验表明吡蚜酮对褐飞虱韧皮部取食的抑制作用可逆,但是取食抑制的恢复非常缓慢。经吡蚜酮0.1g/L处理24h再转移至清水处理苗上120h后,韧皮部取食的总持续时间也仅约为10min。研究表明,吡蚜酮对褐飞虱没有驱避性和拒食性,不阻碍褐飞虱口针刺探和木质部取食,但对韧皮部取食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这种抑制作用恢复非常缓慢。因此,吡蚜酮防治褐飞虱的持效期较长。  相似文献   
943.
对优质棉概念的理解及育种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优质棉的内涵及质量要求,对照行业标准,分析了河北省2005-2009年审定品种的纤维品质状况,提出了改善品质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944.
以非洲菊(Gerbera jamesonii L.)品种Amaretto'为试材,研究外源水杨酸(SA)对缓解非洲菊生殖生长期因盐胁迫引起的过氧化伤害作用.在开花前分别用0、0.5和1.0mmol L-1SA对非洲菊植株进行预处理,3d后用100mmol L-1NaCl灌溉,持续2周;对照植株未经NaCl和SA处理.结果表明:盐胁迫处理后,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增加,丙二醛(MDA)含量、电解质外渗率和脯氨酸含量提高;外源SA预处理显著降低了盐胁迫植株叶片的MDA含量和电解质外渗率;在外源0.5mmol L-1SA预处理后,植株SOD和POD活性分别是对照的1.4倍和2.4倍;SA预处理后与植株耐盐性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呈显著相关,以0.5mmol L-1SA处理增强植株盐胁迫耐性的效果更好.说明外源SA处理能够诱导盐胁迫下非洲菊植株的抗氧化反应,水杨酸将是一种提高园艺作物耐盐性的有效物质.  相似文献   
945.
油菜不同栽培方式的投入产出比较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2000-2007年在长江流域多个试验基地连续开展定点试验和调查,研究了运行费、人工投入、种植单元和收益等随油菜栽培模式的不同而变化的情况,并应用计量经济学原理,对不同地区和年份间油菜栽培方式的投入和产出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翻耕移栽、免耕移栽、翻耕直播、免耕直播等栽培方式在运行费、人工费、单产水平以及净收益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我国油菜栽培方式与世界主要油菜生产国相比较,存在着劳动力投入过多、种植单元小,机械化程度低等问题,阻碍了我国油菜生产效益的提升。据此研究提出推广省工、省力、可操作性强的直播高产栽培技术,并适度发展机械化农机农艺,鼓励土地流转或季节性承包,扩大油菜连片种植规模,是新时期我国油菜栽培科技发展的主导方向。  相似文献   
946.
从营养枝的生长发育特点,保留营养枝对棉花生长发育、产量、纤维品质和早熟性的影响以及增产机理方面,对棉花营养枝利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保留营养枝的棉花,根系生长速率提高,活力增强;光合面积扩大;叶绿素含量提高;现蕾、开花和结铃强度显著提高;结铃期营养条件改善;果枝铃减少,铃重降低,但营养枝结铃数量可以弥补果枝结铃数量损失,单株总铃数增加,保留营养枝对产量有补偿作用;纤维品质变化不显著;对延缓衰老作用不显著。在配套措施下,利用营养枝实现简化整枝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47.
利用分数导数粘弹性模型描述土体的应力和应变关系,建立了球坐标下分数导数粘弹性土体的运动方程.通过引入势函数的方法求解了分数导数粘弹性球形空腔的稳态响应,得到了简谐动荷载作用下球形空腔的径向位移、径向应力的表达式.以算例的形式分析讨论了分数导数的阶数和土体本构模型参数对球形空腔稳态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948.
通过对蓝粒两用系遗传规律及杂交后代的研究,明确了蓝粒两用系的基因组成及遗传分离规律,试验证明蓝粒两用系与目标品种杂交只能正交,不能反交,否则将无任何意义。  相似文献   
949.
hMG与FSH配合孕激素对多浪羊同期发情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孕激素分别与hMG和FSH配合对多浪羊进行同期发情处理,研究不同激素组合的同期发情效果。将181只多浪羊随机分为3组,第1组64只采用孕激素+50 U FSH处理;第2组59只采用孕激素+15 U hMG处理;第3组58只采用孕激素+20 U hMG处理。结果表明:3组羊的发情率分别为93.75%、94.92%和98.28%;发情同期率分别为89.1%、91.5%和93.1%;撤栓到发情的间隔时间分别为49.60、44.79 h和44.79 h;发情持续期分别为30.6、33.43 h和29.57 h。各指标在3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结果表明,用hMG可以代替FSH进行多浪羊的同期发情处理。  相似文献   
950.
近几年,我国肉牛业发展遇到了牛源紧缺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牛繁殖率低,牛源供给不足;肉牛繁育部门经济效益差,没有生产犊牛的积极性;牛个体的产肉量低,生产单位牛肉需要屠宰更多的牛;肉牛繁育户组织化程度低,一方面,实力弱小,没有代言人,在产业链中处于弱势地位,另一方面,难以提高生产水平和市场竞争力。解决牛源紧缺问题,要提高牛的繁殖效率.利用奶公牛产肉,增加牛源供给;要提高个体产肉量,少杀牛而多产肉,缓解牛源需求;借鉴国外经验,建立和发展农业合作社,提高技术、加强管理,提高应对市场的能力和提高影响力,从而提高肉牛繁育户的经济效益和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