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4篇
综合类   28篇
水产渔业   150篇
畜牧兽医   5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11.
西伯利亚鲟鱼回归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西伯利亚鲟鱼在我国西部甘肃省酒泉市海马泉的驯养及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平均体长220 mm、平均体重25 g的西伯利亚鲟鱼经180 d培育后,平均体长达到547 mm,日均增长1.79 mm,瞬时增长率平均0.498%;水温在16.7~24.7℃时,瞬时增长率保持在0.8%以上,水温19.9℃时,瞬时增长率为最高1.462%;平均体重达649 g,日均增重3.49 g,瞬时增重率平均1.81%;水温在16.7~24.7℃时,瞬时增重率保持在3%以上,水温20.6℃时,瞬时增重率为最高4.51%。拟合1龄西伯利亚鲟鱼体长与体重的关系为:W=0.000 4L3.5936(r2=0.998)其中b大于3,为异速生长,说明西伯利亚1龄鲟鱼体重增长快于体长增长。  相似文献   
112.
113.
114.
黄鲷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天然海域捕捞的黄鲷Taius tum ifrons进行驯养和强化培育,人工催产和孵化。结果表明:野生黄鲷经驯化和营养强化培育,注射LHRH-A3和LHRH-A2 DOM催产后可有规律地连续产卵。产卵一般在12:00~15:00时进行,产卵期长达45~55 d。在培育水温20~22℃、盐度28~30时,受精卵经35~37 h完成胚胎发育,孵出仔鱼,受精率为90%,孵化率为87%~89%,孵出的仔鱼活泼健壮。  相似文献   
115.
通过对孵化后第4天至第37天黄鲷仔鱼的观察,研究了各个发育时期的外部形态变化和鳍的发育特征。结果表明:尾部腹面的色素随体长的增加而变化明显。尾柄部背缘出现色素是黄鲷仔鱼的重要特征之一。尾鳍、胸鳍的鳍褶孵化后即出现,分别在26、33日龄出现鳍条;背鳍、臀鳍鳍条在28日龄开始发育,33日龄出现鳍棘;腹鳍在33日龄时出现鳍褶,35日龄出现鳍条。前鳃盖骨后缘下角出现2个扩大且尖锐的棘,是鉴别黄鲷仔鱼的标志之一。人工培育下的黄鲷仔鱼发育较天然水域的个体慢。  相似文献   
116.
研究了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从初孵仔鱼到孵化后33日龄稚鱼期间的胰蛋白酶、酸性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变化。结果显示:条石鲷初孵仔鱼体内可检测到胰蛋白酶、酸性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但胰蛋白酶、酸性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均很低。9日龄仔鱼胰蛋白酶总活力(U/larva)有显著升高,并随发育的进行逐渐升高。28日龄稚鱼酸性蛋白酶和脂肪酶的总活力有显著增大,33日龄稚鱼的蛋白酶和脂肪酶总活力较28日龄稚鱼显著增大。9日龄仔鱼的淀粉酶总活力显著升高,并随发育的进行逐渐增大,但进入稚鱼期后淀粉酶活力随稚鱼生长发育而显著降低。研究表明条石鲷仔稚鱼消化酶活性与其发育阶段及食性密切相关,在早期仔鱼阶段,胰蛋白酶和淀粉酶是起主要消化作用的内源性消化酶。  相似文献   
117.
通过海上捕获灰鲳亲体进行人工授精,对东海灰鲳的胚胎发育和仔鱼形态进行了连续观察,详细地描述了东海灰鲳胚胎和仔鱼发育各期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东海灰鲳受精卵为圆球形,透明,油球1个,位于卵中央,卵径范围在1.150-1.315 mm之间,平均卵径1.260 mm,油球径范围在0.368-0.395 mm,平均油球径0.374 mm。在水温在28-29℃,盐度28时,孵化时间约为24 h;初孵仔鱼,肌节约33对,全长2.785 mm。孵出后2 d就开口,3 d卵黄囊完全消失,5 d油球完全消失。2 d胸鳍张开,10 d尾脊上翘。  相似文献   
118.
挪威的大西洋鲑养殖堪称世界第一,但由于养殖的迅猛发展,也产生了渔场污染、鱼病滋生、蔓延至天然鱼类等一系列问题。我国海水网箱养殖业的发展如火如荼,可也存在着许多类似挪威养殖业的问题。对照挪威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及经验,现将其病害防疫对策及鱼病动向整理出来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9.
笔者试图通过对养殖红鳍东方过程中投喂添加河豚毒素的饲料提高其免疫力,降低鱼病发生率,还其自然野生状态下的本来面目,从而达到全面的健康化养殖。译出此文,供有关专业人员参考,并望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20.
3种鲳属鱼类线粒体COI 基因序列变异及系统进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采自东海的银鲳(Pampus argenteus)、翎鲳(P.punctatissimus)和中国鲳(P.chinensis)3种鲳属鱼类的线粒体COI基因序列片段进行扩增和序列测定,得到603bp的基因片段,编码201个氨基酸,碱基T、C、A、G平均含量分别为34.2%、22.3%、25.9%和17.6%。所得序列共定义12个单倍型,中国鲳只有1个单倍型,银鲳3个单倍型,翎鲳8个单倍型,在这12个单倍型中共检测到109个变异位点。3种鲳密码子的使用均存在明显的偏向性,且同义密码子使用偏向性高度一致。银鲳和中国鲳的遗传距离最大(0.165~0.168),与翎鲳的遗传距离次之(0.151~0.162),翎鲳和中国鲳的遗传距离最小(0.058~0.065)。由进化树可知,翎鲳和中国鲳的进化关系最近,它们与银鲳的进化关系较远,银鲳是最早形成的种。分子水平自然选择的检验结果表明,自然选择在银鲳和翎鲳线粒体COI基因差异形成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本研究从分子水平研究中国东海海域鲳属鱼类的分类、遗传关系和系统进化,以其了解鲳属鱼类以及与鲳科之间的亲缘关系,又为鲳属鱼类保护生物学和系统进化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中国水产科学,2008,15(3):392-39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