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4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36篇
林业   52篇
农学   73篇
基础科学   67篇
  53篇
综合类   384篇
农作物   18篇
水产渔业   10篇
畜牧兽医   226篇
园艺   82篇
植物保护   3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79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8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目的 探讨三物白散对Survivin-RNA基因沉默转染胃癌SGC-7901细胞凋亡、迁移的影响。方法 将实验分成6组:空白对照组、LV-RNAi 组、Survivin-RNAi-LV组、空白对照+中药组、LV-RNAi+中药组、Survivin-RNAi-LV+中药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划痕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迁移能力。结果 细胞凋亡率:Survivin-RNAi-LV组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和LV-RNAi组(P<0.05);Survivin-RNAi-LV+中药组与空白对照+中药组、LV-RNAi+中药组比较明显较高(P<0.05);Survivin-RNAi-LV+中药组高于Survivin-RNAi-LV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细胞的24 h迁移率:Survivin-RNAi-LV组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和LV-RNAi组(P<0.05);Survivin-RNAi-LV+中药组与空白对照+中药组、LV-RNAi+中药组比较,其结果明显低于后两组(P<0.05);Survivin-RNAi -LV+中药组与Survivin-RNAi-LV组比较,细胞迁移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urvivin基因沉默转染,增强了三物白散诱导胃癌SGC-7901细胞凋亡和抑制其迁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2.
西藏地区干旱指标的时空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西藏自治区干旱情况的时空变化特征,了解该地区气候变化规律,为该地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特别是农业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依据。以西藏自治区为研究对象,根据37个气象站点从1981—2012年的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对西藏32 a的UNEP干旱指数、降水、降水集中指数PCI进行了时空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干旱程度随时间推移递减,UNEP干旱指数从西到东逐渐增大,整个区域从西到东依次由特干旱气候区向湿润半湿润及湿润气候区过渡。降水量从西部地区到东南部地区逐渐增大,年均降水量从68.8 mm增大到700 mm。西藏地区年内降水量的季度集中性从东南到西北地区越来越高。研究为西藏自治区大范围的水资源管理和农业灌溉提供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13.
针对NY/T 148-1990测定方法中,加活性炭目的是降低由于浸出土壤有机质所产生的颜色对有效磷测定结果的影响,但是却限制了土壤有效磷的批量测定,为此进行了不加活性炭条件下测定土壤有效磷的改进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不加活性炭条件下,浸出土壤有机质所产生的颜色对土壤有效磷测定结果在测定误差范围内可以忽略不计;两种有效磷测定方法的平均值均在误差范围之内,但改进方法所测结果更接近于NY/T 148-1990标准值,测值间离散度低,稳定性强,且测定速度快、结果准确度及精密度高、成本低。  相似文献   
114.
对于新钻开发井,气井绝对无阻流量的大小是决定新钻井能否实施的关键指标,所以准确、快捷地预测气井绝对无阻流量对于气藏储量动用、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绝对无阻流量是通过气井投产后采用稳定试井获得,对于未钻的井现场多数采用类比法,但精度低,影响钻井决策.针对绝对无阻流量预测的问题,首先开展了绝对无阻流量影响因素的渗流理论分析以及与实际生产动态特征的相关性分析,以此为基础,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开展了绝对无阻流量与各地质参数的定量关系研究,建立了新钻开发井绝对无阻流量与不同参数的预测模型,并对不同模型进行了统计学检验以及实例检验.结果表明,影响绝对无阻流量的主要因素主要有地层系数(kh)、地层压力(pe)、孔隙度(φ)、动态储量等,各因变量之间不存在共线性,建立的4种模型中以kh、pe两个参数建立的预测模型在对新钻开发井的实际预测中精度较高,预测模型中需要的参数kh、pe在现场生产中也容易获得,计算方法简单快捷,解决了新钻开发井快速预测问题,为新钻开发井是否实施提供了依据,因此,该方法对气藏打开发井、特别是低渗透气藏后期补打开发井的决策中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5.
在训练样本中,某些类与其他类的一些样本混杂或距离很近,后者被称为边界异类。此时,类中心离边界异类也近,从而影响最小类中心分类器的识别率。基于大间距思想,提出了一种新的分类算法,旨在改进最小类中心分类器。新分类算法为每类求解一个虚拟样本,使其尽可能排斥异类样本,并让每类虚拟样本取代该类中心点做分类。与类中心相比,虚拟样本离边界异类更远,因此增强了分类的可靠性。在CENPARMI手写阿拉伯数字库和Yale B人脸数据库上的实验表明,新分类算法的分类效果优于最小类中心分类器。  相似文献   
116.
曾剑华  刘琳琳  杨杨  张娜  石彦国  朱秀清 《大豆科学》2019,38(1):142-147,158
大豆蛋白的解离缔合行为能够通过热处理使其发生解离缔合反应从而改变大豆蛋白构象来获得理想功能特性,因此蛋白的热解离缔合行为决定了大豆制品的后期加工特性、品质及其应用范围,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本文概述了大豆蛋白组分以及大豆蛋白热改性最新研究现状;综述了大豆分离蛋白、大豆球蛋白、伴大豆球蛋白和大豆脂蛋白热解离缔合反应过程最新研究进展,并分析了大豆蛋白组分在热解离缔合过程中的相互作用;为研究大豆蛋白在热处理过程中的蛋白的解离缔合机制及生产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17.
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强盛,经济发展的步伐逐渐加快,城市建设逐渐趋于完备,而农村经济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新农村建设工作,也是当下建设的重点。在新农村经济建设中,公共管理的水平高低,对于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公共管理的现状及困境,试提出几点建议对策,以期解决当下面对的问题,推进新农村的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118.
为探究植物纤维毯护坡措施在黄土沟壑区对沟道边坡产流产沙和土壤的影响,采用野外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和野外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在模拟降雨试验中,设计3个雨强,测定植物纤维毯的径流量和产沙量;在野外小区监测中,通过测定土壤物理及化学指标,评价植物纤维毯对土壤的改良作用。结果表明:植物纤维毯护坡措施在降雨强度为30 mm·h~(-1)、70 mm·h~(-1)和120 mm·h~(-1)时均能有效地抑制径流产沙,平均减流效益为63.33%,平均减沙效益为84.16%,减流效益和减沙效益均在降雨强度为30 mm·h~(-1)时最高。植物纤维毯护坡措施抑制径流产沙的效果受降雨强度影响,随着降雨强度不断增加,植物纤维毯边坡的径流量和产沙量不断增加,减流、减沙效益不同程度降低,平均径流量由降雨强度为30 mm·h~(-1)时的3.71 L增加到降雨强度为120 mm·h~(-1)时的4.22 L,平均产沙量由降雨强度为30 mm·h~(-1)时的10.99 g增加到降雨强度为120 mm·h~(-1)时的66.72 g;平均减流效益由降雨强度为30 mm·h~(-1)时的72.13%降到降雨强度为120 mm·h~(-1)时的47.76%,平均减沙效益由降雨强度为30 mm·h~(-1)时的88.77%降到降雨强度为120 mm·h~(-1)时的79.95%。植物纤维毯护坡措施可改良坡面表层土壤,植物纤维毯坡面表层土壤的土壤含水量和总孔隙度较裸坡显著提高,土壤含水率平均提高5.70%,总孔隙度平均提高13.07%,全氮和有机质含量也显著提升,全氮含量平均是裸坡的1.88倍,有机质含量平均是裸坡的2.22倍。植物纤维毯能够有效降低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边坡土壤侵蚀,减少产流,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减沙效益优于减流效益。  相似文献   
119.
张娜 《农民致富之友》2014,(20):283-283
文中根据温室蔬菜生产特点,着重介绍几种简单实用,工作可靠的微灌灌水器,并介绍几种联用工作模式,同时对今后推广应用提出几点建议,作为我国温室蔬菜微灌技术应用研究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0.
典型农田根际土壤伯克霍尔德氏菌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瑞林  张娜  孙波  梁玉婷 《土壤学报》2020,57(4):975-985
在根际环境中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les)是一类重要的植物促生菌,其群落结构变化可能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本研究针对伯克霍尔德氏菌目,采用特异性引物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田间条件下黑土、潮土和红壤中玉米根际伯克霍尔德氏菌群落结构及其对地上部作物生物量和产量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在三种土壤类型中,与未施肥相比,施肥对伯克霍尔德氏菌目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均没有显著影响。在伯克霍尔德氏菌的科水平主要检测到三类细菌,分别为草酸杆菌科(Oxalobacteraceae)、丛毛单胞菌科(Comamonadaceae)和伯克氏菌科(Burkholderiaceae),且草酸杆菌科是其中的优势菌。此外,施肥显著增加了有机质含量较低的潮土中马赛菌(Massilia spp.和Massilia sp. WG5)和伯克氏菌(Burkholderiaspp.)的相对丰度(P0.05);增加了酸性红壤中草螺旋菌(Herbaspirillumsp.ZM319)的相对丰度,但降低了Noviherbaspirillum spp.的相对丰度(P0.05);而在有机质含量最高的黑土中,所有检测到的伯克霍尔德氏菌均无明显地变化。进一步分析表明,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和土壤pH是影响这几类细菌的主要因素,而马赛菌群落的变化可能会影响玉米地上部生物量和产量。本研究表明,尽管化学施肥是影响玉米地上部生物量和产量的主要原因,但是伯克霍尔德氏菌等根际微生物群落也可能是影响它们的潜在生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