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6篇
农学   11篇
基础科学   1篇
  4篇
综合类   101篇
农作物   18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3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 毫秒
61.
 The NS2 gene of Rice stripe virus (RSV) was amplified by RT-PCR, cloned into pGEM-T vector and sequenced. The NS2 gene was inserted into prokaryotic expression vector pET32a to produce recombinant plasmid pET32a-NS2. The recombinant plasmid was introduced into Escherichia coli strain BL21 (DE3) pLysS. SDS-PAGE and Western blot analysis confirmed that NS2 fusion protein was expressed after induction by IPTG. The recombinant NS2 protein was purified with Ni2+-NTA agarose affinity chromatography and the polyclonal antibody against NS2 protein was raised in rabbit. NS2 protein was successfully detected in small brown planthopper (Laodelphax striatellus) at 1:1 600 dilution of the total protein of single planthopper and in infected rice (Oryza sativa) at 1:800 dilution of 10 mg leave by dot immunobinding assay using the polyclonal antibody.  相似文献   
62.
大麦白粉菌种群毒性监测及抗性材料鉴定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2005和2006年从我国冬大麦区采集和分离大麦白粉菌单胞菌株729个,利用Pallas近等基因系进行致病型鉴定和群体毒性频率分析.同时,利用分离得到的不同致病型菌株,通过抗谱分析的方法鉴定了328份大麦品种(系)的白粉病抗性和抗病基因.结果显示:大麦白粉菌群体对抗病基因Mlal Mla(A12)、Mla3、Mla6 Mla14、Mla7 Mla(No3)、Mla7 Ml(Lg2)、Mla9 Mlk、Mla9、Mlal3 MlaRu3、Mlpl、Mlg(Cp)和mlo5的毒性频率为0;对Mla12 MlaEm2、Mla7 Mlk、Mlat Mla8、Mla10MlaDu2和Mlk1的毒性频率很低,分别为0.1%、0.4%、0.9%、2.8%和4.2%.两年共鉴定出不同的致病型21个,致病型000、001和003在两个年度皆为优势致病型.所鉴定的328份材料绝大多数感病,仅37份抗病材料,能明确推导出抗白粉病基因的品种(品系)很少,这些品种(品系)含有的抗白粉病基因为Mr(Bw)Mla8、Mlg、Mira Mla8、Mla9 Mla1、Mla Mla(A12)和mlo5.  相似文献   
63.
灰飞虱与水稻条纹病毒亲和性相关的RAPD标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47个随机引物对高亲和性灰飞虱群体与非亲和性灰飞虱群体进行特异性RAPD标记筛选,筛选出1条RAPD随机引物,可扩增出较好的差异条带,并对高亲和性灰飞虱群体能扩增出1条1200bp特异性条带。推测这条特异性条带可能作为灰飞虱与RSV亲和性相关的RAPD标记。  相似文献   
64.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检测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明确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 SRBSDV)检测方法的最佳适用范围,对其现有检测方法Real time RT-PCR、RT-LAMP、RT-PCR的灵敏性及特异性进行了比较,并分析了依据SRBSDV单克隆抗体3F1建立的斑点免疫结合印迹(dot immunobinding assay, DIBA)方法对检测植物寄主和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orvth的特异性。结果表明,灵敏性以Real time RT-PCR方法最高,其次为RT-LAMP方法,而普通RT-PCR方法相对较低。这3种方法均可特异性检测SRBSDV植物寄主和白背飞虱;DIBA方法可以满足SRBSDV和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 RBSDV)植物寄主和白背飞虱大量样品的检测,但不能区分SRBSDV和RBSDV。Real time RT-PCR方法实现了短时间内对SRBSDV RNA拷贝数的相对定量;RT-LAMP方法全程恒温反应,无需热循环仪。  相似文献   
65.
为探明烟草花叶病毒衣壳蛋白(TMV-CP)的叶绿体离体跨膜运输特性及种属特异性,研究了时间、TMV-CP浓度对跨膜运输的影响以及TMV-CP跨膜的种属选择性。结果表明,TMV-CP可以快速地进入离体烟草叶绿体中,超过15min的跨膜时间对进入叶绿体中CP的浓度没有影响;加入跨膜体系中的TMV-CP的浓度与跨膜后进入叶绿体的TMV-CP浓度呈正相关;TMV-CP的叶绿体离体跨膜运输具有种属选择性,推测这可能是TMV不能感染禾本科植物的原因。  相似文献   
66.
[目的]明确离体条件下水稻条纹病毒(RSV)外壳蛋白(CP)能否进入叶绿体,为研究RSV的致病机理提供依据和方法.[方法]参考有关文献的方法提取获得水稻和小麦叶绿体,在离体条件下进行RSV-CP的叶绿体跨膜运输试验,同时研究孵育时间、病毒浓度等对RSV-CP在水稻叶绿体中离体跨膜运输的影响.[结果]在离体条件下5min,RSV-CP即可进入RSV寄主植物水稻、小麦的叶绿体内,其离体跨膜运输的基本条件为RSV浓度58.1 μg/mL、孵育时间15 min.随着孵育时间的延长,进入叶绿体中的CP量有所增加;反应体系中RSV浓度加大,进入叶绿体中的RSV-CP量随之增加.[结论]离体条件下RSV-CP可进入寄主植物水稻、小麦的叶绿体中,病毒外壳蛋白进入叶绿体可能是其诱发花叶症状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7.
棉花黄萎病不同抗性品种内生菌数量调查与拮抗菌筛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不同生长期对棉花黄萎病不同抗性品种的植株根部内生菌数量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抗病品种内生菌数目少于感病品种,但其拮抗内生细菌比例高于感病品种;进一步对具有拮抗活性的内生菌的产纤维素酶、蛋白酶、几丁质酶等水解酶活性和嗜铁素活性进行了测定,并根据对黄萎病菌抑菌带宽度、产水解酶和嗜铁素活性给予了赋值,筛选出赋值得分最高的7个拮抗内生菌菌株。  相似文献   
68.
为给小麦孢囊线虫综合治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通过对苏皖鲁豫接壤地区30块田的调查和分析,探讨了这些地区麦田小麦孢囊线虫的发生情况及线虫群体之间亲缘关系。结果表明,采集的30份样品中都能检测到孢囊线虫,孢囊密度为每100g土壤1~80个。进一步对30个小麦孢囊线虫群体的rDNA-ITS区PCR扩增、测序,对其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发现,30个分离物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7.1%~100%,与已报道的中国菌株(AY148382,EU106175)、澳大利亚菌株(AY148395)和俄罗斯菌株(AY148351)群体的进化关系最为接近,且位于进化树的同一个分枝,都属于禾谷孢囊线虫Avenae组。  相似文献   
69.
南京郊区菜豆普通花叶病毒株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南京郊区菜豆(Phaseolus vulgaris)上表现花叶、皱缩花叶、叶脉坏死症状的病株上得到的病毒分离物,它们的寄主范围较窄。能够通过桃蚜(Myzus per-sicae)、豆蚜(Aphis craccivora)进行非持久性传播。菜豆病株的花器、种子带毒并通过种子传毒。失活温度为50~65℃,稀释限点为10~(-2)~10~(-5),体外存活期为24~96小时。粒体为线状,平均长度为T83nm。根据上述特性鉴定为菜豆普通花叶病毒(BCMV)。选择保留的三个BCMV分离物(NBV-4、NBV-5、NBV-6)在部分菜豆品种上致病力有显著而稳定的差异。用NBV-6的抗血清做免疫双扩散试验,三个分离物均呈阳性反应,沉淀线交界处完全融合,它们被定名为BCMV的三个株系BCMVa,BCMVb,BCMVc。用指示植物和抗血清测定,沪宁沿线均有BCMV分布,BCMV占所测样本28.7%,BCMV样本中以BCMVa占多数。  相似文献   
70.
江苏省油菜病毒病种类及ELIS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