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4篇
农学   12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18篇
农作物   4篇
水产渔业   15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从国内8个省、市、自治区67个县区收集的84个小斑菌标样,在三类细胞质(T 型和 C 型雄性不育细胞质及正常可育细胞质)的7种玉米上接种的结果表明,我国玉米小斑菌的群体中确实存在能使 T 型、C 型和正常细胞质玉米高度致病并具有专化性的类群,可以分别命名为不同的专化小种。在相同核背景下,细胞核和细胞质对小斑菌侵染的抗、感反应中,没有看到相互间的关联。研究任何一种病原菌的生理小种,只能以本地区的病原菌和赖以生存的寄主植物之间发生的相互关系为着眼点。因为任何一种在病原菌方面出现的生理分化现象,都是与它赖以生存的寄主植物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凤仙花属(Impatiens L.)植物花部形态变异极为复杂,分类十分困难,其种子微形态特征 可为种间划分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利用扫描电镜对24 种凤仙花属植物的种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比 较。结果显示,种皮纹饰可归入网状型(含细网状亚型、粗网状亚型、负网状亚型、龙骨状亚型和条纹 状亚型5 种亚型)和隆起型(含指状隆起亚型、簇状隆起亚型和鳞片状隆起亚型3 种亚型)两大类型; 其网眼形状、网眼深度、网脊粗细、隆起物形状、衍生物密度等方面呈现出种间多样性,可用于类群的 比较和鉴别。探讨了种皮微形态在凤仙花属内的系统分类学意义,推测了种皮纹饰的可能演化路线,认 为网状结构为原始性状,其余纹饰结构为衍生性状,结合分子系统发育资料、花粉形态和叶表皮微形态 特征可为属内一些种系统位置的确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14.
以10套同核异质(N、C、Rb、ES)品系及Cms-C胞质背景的3个杂交种(F1)为试材.对田间观测的4个病理指标的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1)除乳熟期病情指数外,其余3个病理指标的结果显示出C小种对C群CI亚群雄性不育胞质具有专化性侵染的特点.但在不同病理指标、不同核型之间所表观的专化性程度却有较大差别;CⅡ、CⅢ亚群胞质无专化侵染现象.(2)C小种的致病力小于T小种.  相似文献   
15.
华北玉米青枯病研究简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玉米青枯病又称茎腐病或茎基腐病,是一种世界性的病害,在世界各地造成很大损失。近些年来,此病在我国南北玉米产区多有发生并有上升趋势。关于此病的病原菌,尽管国内已做了不少研究工作,但结论不甚相同。作者于1989—1990年,对我国华北4省市的青枯病田间症状、病原菌分离及其致病性测定进行研究,其结果简报如下:1 田间症状 当玉米进入乳熟期,病株叶片由下而上突然裉色,无光泽,似开水烫伤,然后  相似文献   
16.
正松江鲈鱼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本文介绍了其生物学特性,并对在天津地区的工厂化养殖车间进行引进、养殖与繁殖,通过亲鱼培育、受精卵孵化、苗种培育等关键技术进行总结,为我国北方地区松江鲈鱼的规模化繁育与养殖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
对玉米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B73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表明,细胞溶质最高,玉米雄性不育系B73-C,B73-T及其保持系B73-N叶片基态超氧物歧化酶活性在细胞内的分布是:细胞溶质最高(占总活性77%);线粒体、叶绿体次之,且SOD活性N细胞质显著大于C和T细胞质;过氧化物酶(POX)的活性主要分布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占总活性85%左右。用专化于C细胞质的C毒素(HMC毒素)处理B73C、T与N三种细胞质玉米叶片后,这三种细胞溶质的SOD和POX酶活性均表现不敏感;三种细胞质的线粒体有不同反应:B73-C的SOD活性下降,导致细胞伤害,而B73-T和B73-N的SOD活性稍有提高或持平,保持了对C毒素的抗性。POX基本上随着SOD活性降低而增高或随着活性增高而降低。可见,HMC毒素能够诱导线粒体SOD和POX的活性,而这两个酶活性与玉米抗病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用可溶性蛋白电泳法鉴定玉米小斑病菌生理小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从玉米小斑病菌T、C、O三个生理小种的菌丝中提取可溶性蛋白,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经多次比较试验,T、C、O小种的蛋白质图谱主带基本相同,个别带存在一定差异,而同一生理小种不同菌株间差异甚小.建议运用病原菌蛋白电泳的方法,作为小种分类、病害预测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9.
小斑病是我省玉米生产上的主要病害,继1966、1967年连续大发生后,小斑病在我省每年都不同程度发生为害。一般中等发生年,感病品种减产两成左右。实践证明,采用抗病品种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是经济有效的。为了加快抗病育种的步伐,我们对有关玉米品种对小斑病的抗病性鉴定技术方法进行了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玉米抗病育种的若干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玉米生产中的主要病害有大斑病、小斑病、丝黑穗病、茎腐病和矮花叶病。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对上述病害的抗性,主要表现为受多基因控制的水平抗性。不同玉米材料,抗病性有明显差别。F_1的抗病性,倾向抗病亲本或比亲本的平均病级低。实践证明,采用轮回选择法和利用多细胞质杂交种是行之有效的玉米抗病育种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