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14篇
  30篇
综合类   71篇
农作物   10篇
植物保护   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11.
从植物中分离苏云金芽孢杆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云金芽孢杆菌是目前研究最深入、应用最广泛的杀虫微生物,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从热带雨林到北极冻土带,从昆虫尸体、野生动物、动物粪便、贮藏物或尘埃、植物表面、鲜水到土壤中都有Bt存在。以植物叶片作为Bt菌株分离资源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而非维管束植物中分离Bt菌株的报道更是屈指可数。从植物中分离Bt不但能丰富Bt的生态学意义,还能极大地丰富Bt的菌种资源。本文就植物上分离微生物、维管植物分离Bt的研究进展及非维管植物分离Bt的研究前景做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12.
苏云金芽孢杆菌ICP基因PCR鉴定的策略与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探讨了PCR鉴定中模板来源、DNA聚合酶、引物的选择等三方面的策略,并从特异复合PCR鉴定、共同复合PCR鉴定、两步复合PCR鉴定、特异PCR鉴定、PCR-RFLP鉴定等五个角度对其进展作了回顾与展望。  相似文献   
113.
综述了有机磷农药微生物修复的研究进展,总结了有机磷降解菌的来源、种类、降解途径、基因定位及其工程菌的构建,客观地分析了微生物修复的优缺点。此外,讨论了苏云金杆菌在农药污染的微生物修复领域的潜在的应用前景,并针对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14.
茶轮斑病是中国茶园的重要病害,易造成叶片脱落甚至使植株死亡,对茶叶产量和品质造成重大影响。本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病原菌,通过科赫氏法则验证、形态学观察和分子水平鉴定,确定了病原种类;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纳米氢氧化镁 [nano-Mg(OH)2],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纳米二氧化硅 (nano-SiO2) 和纳米二氧化钛 (nano-TiO2),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 (XRD) 和扫描电镜 (SEM) 对纳米材料的尺寸和外观形貌进行表征;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比较了3种纳米材料在质量浓度为25 mg/mL时对茶轮斑病病原菌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分离所得菌株与茶拟盘多毛孢Pseudopestalotiopsis theae聚在同一分支中,自检支持率达99%,可以确定引起茶轮斑病的病原菌为茶拟盘多毛孢。所合成的nano-Mg(OH)2、nano-SiO2和nano-TiO2分别呈花瓣状、球状以及聚集状的纳米颗粒,在水中的粒径分别为4342.72、1199.05和654.95 nm,且均具有一定的团聚行为。供试纳米材料对茶拟盘多毛孢的活性高低依次为nano-Mg(OH)2 > nano-SiO2 > nano-TiO2,其中nano-Mg(OH)2的抑菌效果最佳,150 mg/mL的 nano-Mg(OH)2施用后3 d抑菌率最高,可达85.14%。研究结果可为茶轮斑病的有效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115.
在细菌生物被膜(bacterial biofilm,BBF)状态下,细菌往往具有更强的抗紫外线能力、环境适应性和耐药性。本课题组在前期工作中通过转座子插入突变强生物被膜产生菌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XL6,筛选出了一个可能调控生物被膜的基因BTXL6_11095。本文以该基因为研究对象,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分析该基因功能,构建了BTXL6_11095基因敲除菌株,并对其生物被膜相关表型进行了分析。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BTXL6_11095基因的结构域为PAS-GGDEF-GGDEF-EAL。生物被膜相关表型分析表明,与野生菌株相比,基因敲除菌株的生长曲线基本不变,群游能力上升,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减弱、UV-B抗性降低。本研究通过对BTXL6_11095基因表型变化综合评估,从功能角度揭示此基因对Bt XL6生物被膜相关表型的影响,为进一步解析Bt XL6生物被膜调控网络和构建高抗UV的工程生物被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6.
传统有机杀菌剂能够抑制各种细菌和真菌的生长,然而,有机杀菌剂具有耐热性低,分解性高以及预期寿命短等特点,从而限制了其应用。本研究合成纳米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nano-layered double hydroxide,nano-LDHs),研究其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的抗菌活性以及作用机制。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对nano-LDHs进行表征,利用谢乐(Scherrer)公式计算分析得出nano-LDHs层间距为0.79 nm,层间高度为0.31 nm。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结果表明,nanoLDHs为典型的片状结构。以E.coli为研究对象,以不同含量的nano-LDHs(0.1,0.3及0.5 mg/m L)和E.coli共培养,利用平板涂布法检测其抗菌效果,结果显示,当nano-LDHs浓度为0.5 mg/m L时,可完全抑制10 g/L E.coli的生长,说明nano-LDHs对E.coli具有明显的抗菌作用。此外,zeta电位测定显示,nanoLDHs是通过非静电吸附方式结合到细菌表面。另外,TEM结果显示,nano-LDHs可能是直接与E.coli接触导致E.coli细胞破裂,内容物流出,这可能是nano-LDHs抗E.coli的一个作用方式。本研究为nanoLDHs应用在抗菌领域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7.
 不同来源的苏云金芽孢杆菌能产生多种多样的晶体(Cry)蛋白。基于这个特性,人们可以通过基因工程的手段向工程菌中转入编码多种Cry毒素的基因来控制虫害。通过DNA重组技术,从Bt HZM2菌株中克隆出了cry1Ea基因,对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同源比对结果表明,cry1Ea8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与已知cry1Ea的同源性为99.77%~99.91%,对应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9.49%~99.74%。对cry1Ea8基因的分析还揭示出了cry1Ea8及其编码蛋白的一些生物和理化性质。结构域预测表明,Cry1Ea8由3个结构域组成,其中N-末端螺旋状结构域与膜插入与孔隙形成有关,而第二和第三个结构域与受体的结合有关。该研究为转基因抗虫植物和微生物杀虫工程菌的构建提供了新的基因来源。  相似文献   
118.
藕节属传统中药,本文首次报道其三帖类成分:单体结晶Ⅰ和单体结晶Ⅱ,两种晶体均对Liebermann反  相似文献   
119.
植物诱导抗虫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植物的诱导抗虫基因可分为3类,即防御基因、防御物质合成基因和信号途径基因,综述了这3类基因的种类及其功能。植物诱导抗虫基因除了受昆虫和损伤诱导外,还受植物激素茉莉酮酸酯、水杨酸、阿司匹林、脱落酸和乙烯,以及其它信号物质的调控,这些信号物质的调控途径组成了复杂的植物防御的信号传输网络。植物诱导抗虫基因的研究将为害虫防治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0.
苏云金芽孢杆菌新型杀虫蛋白vip3A基因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VIPs(Vegetative insecticidal proteins)是已发现的一种新型的Bt杀虫蛋白,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许多害虫对Bt内毒素低敏感或不敏感的弊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