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7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9篇
综合类   87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1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为探究油助剂和淀粉源助剂对噻嗪酮和烯啶虫胺降解规律的影响,以水稻为试材,建立了噻嗪酮和烯啶虫胺在水稻不同部位残留的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测定方法,并采用该方法研究了两种农药在水稻不同部位的残留量变化和最终残留量。结果表明:在0.01(0.02)~0.5 mg/kg添加水平下,噻嗪酮在水稻穗部、植株、籽粒和稻壳中的平均回收率在89%~10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5%~7.2%;烯啶虫胺在水稻穗部、植株、籽粒和稻壳中的平均回收率在88%~99%之间,RSD为2.5%~13%。两种农药的定量限均为0.01~0.02 mg/kg。以70%烯啶·噻嗪酮水分散粒剂为供试药剂的残留消解动态试验结果表明,噻嗪酮和烯啶虫胺的残留量与施药后的间隔时间呈指数关系,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在未添加助剂和添加淀粉源助剂及油助剂的3个处理中,噻嗪酮在水稻穗部的原始沉积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添加油助剂>添加淀粉源助剂>未添加助剂;半衰期长短顺序为:添加油助剂>添加淀粉源助剂>未添加助剂。至水稻收获时,在水稻籽粒和稻壳中均未检出噻嗪酮和烯啶虫胺,在水稻植株中噻嗪酮和烯啶虫胺的残留量均为<0.02~0.05 mg/kg。田间试验结果显示:施用70%烯啶·噻嗪酮水分散粒剂后14 d,添加油助剂或淀粉源助剂的处理对稻田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的防治效果显著高于未添加助剂的。研究结果表明,添加助剂能不同程度地延长农药有效成分在水稻上的持留时间,从而有利于农药药效的持续发挥,而其最终残留量并不高,表明添加助剂在增加农药药效的同时,其残留的农药并不会对农产品造成污染。在供试的两种助剂中油助剂的增效效果好于淀粉源助剂。  相似文献   
92.
寡雄腐霉(Pythium oligandrum)是一种对作物具有防病促生效果的生防真菌。为进一步从病害防控及产孢诱导2个方面拓展其应用潜力,以小麦致病菌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PH1为研究对象,通过平板对峙和活体抑菌试验研究寡雄腐霉PO-1的抑菌防病效果,并设计正交试验筛选产孢诱导剂配方,以提高寡雄腐霉卵孢子产量。结果表明,离体条件下PO-1可抑制PH1菌丝生长并降低其生活力,延缓病原菌孢子萌发和芽管伸长;在接种病原菌孢子液的小麦苗上喷洒PO-1卵孢子悬浮液能显著降低发病率和病斑长度;为进一步提高寡雄腐霉的产孢效率,以卵孢子产量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筛选出了PO-1产孢诱导剂组合物,即在V8培养基中加入30 mg/L钼酸钠、150 mg/L硫酸铵及1 000 mg/L EDTA铁钠,20℃培养5 d后产孢量达7.04×105个/mL,是普通培养条件下产孢量的3倍以上,上述结果可为寡雄腐霉生防菌剂研发提供理论依据和关键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3.
通过添加各种离子通道抑制剂、水通道抑制剂及代谢抑制剂到上海青(Brassica rapa var. chinensis)培养液中,研究植株对水溶液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的吸收机制。结果表明,添加水通道抑制剂、钾离子通道抑制剂、钙离子通道抑制剂、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抑制剂以及阴离子通道抑制剂对上海青吸收DBP的抑制程度并不显著,添加代谢抑制剂2,4-二硝基苯酚(DNP)、碳酰氰间氯苯腙(CCCP),对上海青吸收DBP的抑制程度降低了69.6%、69.1%,使上海青对DBP的富集系数降低了77.4%、95.2%。说明该水培条件下DBP进入上海青体内并非通过不耗能的各种离子通道或水通道,而是一个依赖能量代谢的过程。  相似文献   
94.
学科建设是现代科研院所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文章系统阐述了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小而特"学科建设情况,将目前形成全产业链模式的豆类学科作为研究样本,总结了其在全产业链延伸建设过程中的先进经验和可复制模式,系统分析了影响"小而特"学科发展的各个要素,并针对"小而特"学科全产业链延伸从人才团队、研究方向、条件保障等方面提出学科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95.
本研究以上海青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试验分析土壤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在上海青可食部位的富集情况及其对上海青抗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以揭示土壤DBP对上海青的食品安全风险及生态毒性效应。结果表明:上海青可食部位DBP含量随土壤DBP质量浓度增加而增加,其富集系数为3.47~5. 48,对DBP具有较强的生物富集作用;根据美国国家环保局规定的人体经口摄入DBP的参考剂量,当土壤DBP质量浓度高于1. 22 mg/kg时,种植的上海青存在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此外,DBP胁迫导致上海青的MDA含量,过氧化物酶(POD)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不同程度地升高。其中,上海青的POD活性受DBP影响最大,其10%效应质量浓度值(EC10)和50%效应质量浓度值(EC50)值分别为0. 32 mg/kg和0. 71 mg/kg。  相似文献   
96.
氯虫苯甲酰胺在5种土壤中的吸附和解吸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综合评价氯虫苯甲酰胺在土壤环境中的吸附特性,采用恒温批处理平衡法,测定了氯虫苯甲酰胺在黑土、黄壤、紫色土、红土以及潮土5种典型农业土壤中的吸附和解吸行为。结果表明,5种土壤吸附氯虫苯甲酰胺的Freundlich模型拟合的吸附等温线系数(Kf)为1.06~4.45 L/kg,其吸附的强弱次序依次为黑土>黄壤>紫色土>红土>潮土。5种土壤吸附氯虫苯甲酰胺的行为以物理吸附为主,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粉粒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是土壤吸附和解吸氯虫苯甲酰胺的关键影响因素。氯虫苯甲酰胺在5种土壤中有机碳标化的分配常数(KOC)为120~379,平均值为238,表明其在土壤中的移动性较弱。解吸试验结果表明氯虫苯甲酰胺在5种土壤中的解吸过程均存在迟滞现象。  相似文献   
97.
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对来自3个省份的水蜜桃进行研究,比较主成分分析-线性判别分析(PCA-LDA)、判别偏最小二乘法(DPLS)、支持向量机(SVM)等方法对光谱数据识别的有效性差异。结果表明, SVM的准确率和召回率均高达94.47%,明显优于PCA-LDA和DPLS,更适用于水蜜桃产地溯源。  相似文献   
98.
从受毒死蜱污染的禾本科植物水稻Oryza sativa L.中分离出一株具有毒死蜱降解活性的内生细菌ST6,经16S rRNA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用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标记后得到标记菌株ST6-gfp,该菌株能成功定殖到水稻植株中,通过平板回收试验得出ST6-gfp在水稻根部数量为7.0~7.2 log CFU/g,在茎叶中数量为4.9~5.1 log CFU/g。通过室内盆栽试验探究了该内生细菌定殖水稻后对毒死蜱降解的影响,并初步解析了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内生菌的定殖可显著降低水稻植株中的毒死蜱含量并促进植株生长,与未接菌植株相比,接菌植株中的毒死蜱含量降低了58.3%,株高、鲜重和叶绿素含量分别增加了38.9%、69.5%和41.5%。在毒死蜱胁迫下,ST6-gfp定殖增强了水稻氧化还原酶系和解毒酶系的活力,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过氧化氢酶(CAT)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酶活性分别提升了1.1、1.3、1.2、1.8、1.22和1.7倍;细胞色素P...  相似文献   
99.
田间样本采集方法对黄瓜中啶虫脒残留量检测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药残留监测结果的误差来源于取样、制样和分析测定3个步骤中产生的误差总和[1-2].关于农药残留分析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考察的研究报道很多,但对取样和制样步骤中误差的研究报道则很少.综合分析农药残留检测各步骤可能带来的误差对准确评价待测产品真实残留水平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00.
生物膜修复技术凭借其高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已被广泛应用于土壤中难降解污染物的去除。其中,群体感应效应在生物膜修复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群体感应是微生物普遍存在的细胞间通讯形式,有助于生物膜内不同细菌种内/种间的信息交流,使微生物能够在“群体水平”上相互协作,能够调控生物膜胞外聚合物的生成以及对污染物的吸附固定与降解。本文在简要介绍生物膜和群体感应的功能和作用基础上,结合近年来群体感应调控生物膜形成以及对污染物的降解基础上,综述了群体感应在生物膜修复技术中的应用,最后对生物膜群体感应系统在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工程化设计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