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1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62篇
林业   48篇
农学   80篇
基础科学   82篇
  100篇
综合类   200篇
农作物   38篇
水产渔业   25篇
畜牧兽医   73篇
园艺   24篇
植物保护   26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61.
Modern breeding primarily targets crop yield traits and is likely to influence root-associated microbiomes, which play significant roles in plant growth and health.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soil and cultivar factors in shaping root-associated microbiomes of modern maize (Zea mays L.) remains uncertain. We conducted a pot experiment in a controlled environment using three soils (Mollisol, Inceptisol, and Ultisol) and four contrasting cultivars, Denghai 605, Nonghua 816, Qiaoyu 8, and Zhengdan 958, which are widely planted in China. We used 16S rRNA gene amplicon sequencing to characterize the bacterial communities in the bulk soil, rhizosphere, and endosphere.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our cultivars had different shoot biomass and root exudate total organic carbon and organic acid contents. The microbiomes in the bulk soil, rhizosphere, and endosphere were different. We observed apparent community divergence between soils rather than cultivars, within which edaphic factors substantially contributed to microbiome variation. Moreover, permutational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variance corroborated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of soil type but not cultivar on the root-associated microbiome structure. Differential abundance analysis confirmed that each soil presented a distinct root microbiome, while network analysis indicated different co-occurrence patterns of the root microbiome among the three soils. The core root microbiome members are implicated in plant growth promotion and nutrient acquisition in the roots. In conclusion, root-associated microbiomes of modern maize are much more controlled by soil characteristics than by cultivar root exudation. Our study is anticipated to help improve breeding strategies through integrative interactions of soils, cultivars, and their associated microbiomes.  相似文献   
62.
基质配比及养分状况是容器苗培育的关键因子,不同家系容器苗对基质环境条件的响应亦不同。以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不同家系苗为对象,开展基质泥炭和谷壳配比及控释肥加载量的析因试验,分析不同基质条件下马尾松家系容器苗生长及氮、磷吸收利用,探明其优质容器苗培育的基质配比和控释肥加载量。结果表明:单因素层面,基质配比对3个家系(32,35和36号)容器苗无显著影响,而控释肥加载量对各家系容器苗影响显著;双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家系容器苗对基质配比和控释肥加载量的交互作用响应不同,32号家系的双因素交互效应显著,以泥炭与谷壳体积比为5:5,控释肥加载量为3.5 kg·m-3组合处理的容器苗生长及氮、磷养分吸收利用均较好;而35和36号家系的双因素互作效应均不显著,仅对控释肥加载量表现出明显响应,分别以2.5和3.5 kg·m-3效果较优。经家系与控释肥双因素及容器苗各指标相关分析可知,苗期控释肥效应较家系明显。因此,容器苗培育不仅要注重苗高等表型指标达到出圃要求,还应严格掌控基质养分水平以确保苗木养分吸收利用;不同来源的容器苗育苗应结合其生长需求分别对待。  相似文献   
63.
金线兰[Anoectochilus roxburghii(Wall.)Lindl.]是一种珍稀的兰科开唇兰属多年生单子叶草本植物,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褪黑素(MT)是一类胺类激素,具有调节机体昼夜规律和机体抗氧化等多种生理功能。试验分别采用5μmol·L-1、500μmol·L-1、5 mmol·L-1褪黑素根灌处理,研究褪黑素对金线兰生长发育和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5μmol·L-1的褪黑素根灌技术处理能够显著增加总黄酮和总氨基酸的含量,分别增加了27.27%和21.79%,而500μmol·L-1和5 mmol·L-1褪黑素显著增加了多糖的含量,分别增加了20.79%和23.88%。3种浓度褪黑素处理下,叶绿素总含量显著高于对照41.56%~55.84%。5μmol·L-1褪黑素处理下,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增加了23.72%、180.00%和33.65%。综上,...  相似文献   
64.
为评估不同环境条件对场地土壤砷(As)稳定化效果的影响,采用不同添加量的FeCl (3 Fe/As物质的量比分别为2:1、3:1、4:1、5:1、6:1、7:1、8:1)对辽宁省某冶炼厂As污染场地土壤进行修复,通过测定As的浸出浓度和赋存形态筛选稳定化效果最佳的FeCl3添加量;采用不同pH和不同液固比浸提稳定化后的土壤,通过测定As的浸出浓度研究不同环境条件下FeCl3对As稳定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加FeCl3相比,各添加处理As浸出浓度降低了84.9%~92.8%(P<0.05),Fe/As物质的量比为6:1时As的浸出浓度最小,稳定效果最好。FeCl3添加促进了As由活性较高的非专性吸附态和专性吸附态向活性较低的残渣态转化,有效态As含量降低了6.9%~8.4%。与酸性浸提相比,中性及碱性浸提条件下As的浸出浓度明显升高;浸提溶液pH为4时As的浸出浓度最低,pH为13时As的浸出浓度最高,二者相比As的浸出浓度增加了584.4%。与较高液固比浸提相比,较低的液固比浸提增加了As的浸出浓度(P<0.05);液固比为20:1时As的浸出浓度最低,浸出率最大,液固比为1:1时As的浸出浓度最高,浸出率最低。研究表明,FeCl3可通过改变场地土壤中As的赋存形态有效降低As的浸出浓度,碱性和低液固比浸提增大了稳定化后土壤中As的环境风险。建议根据修复后场地土壤面临的实际环境选择相应的pH和液固比进行浸提,以安全评价As污染场地的稳定化效果及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65.
文章在阐述敖汉旗双井林场乔木林资源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其存在问题,并结合林场实际情况提出今后经营发展对策,切实提升林场乔木林资源的质量。  相似文献   
66.
开展生物多样性动态长期监测,了解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变化,探明生物多样性变化过程及影响因素是制定有效保护措施的重要基础。本研究在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10年野生动物多样性动态监测,新发现保护区分布哺乳动物7种、鸟类98种,内蒙古鸟类新纪录2种,内蒙古蛇类新纪录1种。但也未发现一些以往有记录的物种,需要进一步强化野生动物多样性监测,探明物种变化的原因。后续监测工作引入了非损伤采集动物粪样提取DNA技术,从而深入了解保护区野生动物种群长期稳定的遗传学和空间分布特征,为有效管理自然保护区珍稀野生动物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67.
试验旨在对分离自天津地区发病猪场的7株猪链球菌3型菌株(Streptococcus suis type 3,SS 3)进行致病性和耐药特性研究。应用剂量为1.0×107、1.0×108和1.0×109 CFU/只的细菌对小鼠进行致病力研究,用PCR方法检测7株SS 3型菌株的毒力基因mrp、ef、sly、gdh、gapdh、fbpsorf2,并对这7株SS 3型菌株进行药物敏感试验。致病力试验结果显示,接种剂量为1.0×109和1.0×108 CFU/只时分别有6和3株SS 3型菌株可使小鼠100.0%(5/5)发病死亡,接种剂量1.0×107 CFU时仍有1株SS 3型菌株可使80.0%(4/5)小鼠发病死亡,这7株SS 3型菌株对小鼠的致病力依次为R15056 > R15042=S15030 > Y12024=Y09011 > Y13125 > Y13164。毒力基因检测结果表明,共有3种毒力基因型,R12024、Y13164、R15042和S15030株为gdh、gapdh、fbpsorf2毒力基因阳性,Y13125和R15056株为sly、gdh、gapdh、fbpsorf2毒力基因阳性,Y09011株为gdh、fbpsorf2毒力基因阳性。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7株SS 3型对头孢喹肟相对最敏感,其次为阿莫西林、环丙沙星和磺胺间甲氧嘧啶钠,但对强力霉素100.0%耐药,且所有菌株均呈现3重以上的耐药性。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展天津地区SS 3型流行特点及致病机理研究奠定了基础,可为天津地区SS 3型菌株的综合防控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8.
为了建立牛白细胞源抗菌肽抗病毒活性的检测方法,采用半数组织细胞感染量(TCID50)测定、荧光试验、MTT比色3种方法,用Vero ccl-81作为细胞模型,以猪水疱性口炎病毒(VSV)作为模式病毒,对牛白细胞源抗菌肽抗病毒活性进行评价。依据3种方法浓度水平测定的结果和由此结果推算出的抗病毒指标值建立回归模型,并对3种方法的稳定性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抗菌肽浓度在0~62.5μg/mL时对Vero ccl-81细胞安全,在此浓度区间检测方法有效。在3种检测方法中,TCID50法最准确,荧光试验特异直观迅速,MTT比色法准确又直观。TCID50方法回归模型方程为:y=0.285x+1.890(R^2=0.928),荧光试验回归模型方程为:y=2.138x+6.136(R^2=0.903),CPE法回归模型方程为:y=10.229x+3.859(R^2=0.979),3种方法稳定性均较好。说明牛白细胞源抗菌肽基于TCID50法、荧光试验、MTT比色法3种方法联合检测模型可以定量化地准确计算其抗病毒活性。  相似文献   
69.
Bt棉对主要棉虫发生的影响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52,自引:1,他引:51  
对河南新乡棉区种植的转Bt基因棉和常规棉棉田虫情进行了定点系统调查和大田普查,结果表明:棉铃虫在两种棉田棉花上的落卵量无明显差别,而幼虫存量差异显著,Bt棉棉花上幼虫存量显著降低;Bt棉对棉蚜的发生无明显的影响,而Bt棉上棉红蜘蛛的发生比常规棉略重,同时初步研究制定出种植Bt棉后的棉虫综防对策  相似文献   
70.
以1998年1月至1999年5月对北部湾海域进行的4个航次生态环境综合调查的资料为基础,分析El Nio/La Nia期间北部湾四季浮游桡足类种类组成与多样性,并对其与气候及海洋水文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结果显示,调查期间共出现浮游桡足类122种,其中32种周年出现,以春(82种)、夏(84种)较多,秋(52种)、冬(67种)较少;四季共出现优势桡足类13种,以广温广盐类型占主导,除微刺哲水蚤(Canthocalanus pauper)外,其余12种为季节性优势种;冬、夏两季受El Nio影响较大,优势种以中型桡足类为主;秋、春季大型桡足类优势地位较高,受La Nia影响明显;北部湾浮游桡足类多样性较高。分析表明,夏季北部湾水温和盐度对浮游桡足类群落多样性有一定影响,但在其他季节,这种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