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69篇
  免费   339篇
  国内免费   496篇
林业   309篇
农学   196篇
基础科学   258篇
  529篇
综合类   2419篇
农作物   322篇
水产渔业   192篇
畜牧兽医   938篇
园艺   361篇
植物保护   180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81篇
  2022年   223篇
  2021年   225篇
  2020年   190篇
  2019年   174篇
  2018年   133篇
  2017年   231篇
  2016年   182篇
  2015年   234篇
  2014年   242篇
  2013年   292篇
  2012年   464篇
  2011年   430篇
  2010年   421篇
  2009年   366篇
  2008年   370篇
  2007年   340篇
  2006年   292篇
  2005年   234篇
  2004年   149篇
  2003年   91篇
  2002年   95篇
  2001年   77篇
  2000年   85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5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91.
SOD活性和同工酶检测系统中干扰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NBT光化还原反应检测SOD活性时,反应系统中蛋白质含量在100 μg以上将对SOD活性测定造成严重干扰,并且干扰程度随蛋白质含量的增加而加剧;连苯三酚自氧化系统受维生素C的干扰,当反应系统中维生素C的含量在20 μg以上,则明显抑制连苯三酚的自氧化.同一植物材料的SOD同工酶在不同浓度的凝胶系统中分离将显示出不同的分离效果.  相似文献   
992.
为了探寻氮限制条件下作物光能截获特征的变化规律,为黄淮海平原一年两熟农作制中夏播作物配置策略调整提供理论支撑,本研究在河南省获嘉县采取裂区设计,主区为常规施氮和不施氮2种施氮水平,副区为玉米、大豆、花生3种不同夏播作物,分析限氮处理条件下3种作物的光能截获和干物质量相关性状的关系.在作物生育期中共选取5个时间点,测量叶面积指数(LAI)、叶夹角(LA)和作物冠层光合有效辐射(PAR),作物收获后调查其地上部干物质量和产量,并计算冠层光合有效辐射截获率(IPAR)、光能利用率(LUE)和收获指数(HI)等指标.结果 表明:3种夏播作物的LAI与IPAR均在营养生长期快速增加,而在生殖生长期呈略微下降或升高的趋势;且与常规施氮处理相比,不施氮处理下3种作物中大豆的LAI和IPAR的降幅最小,分别为9.52%和0.94%.玉米、大豆、花生在不施氮处理下的产量较常规施氮分别降低8.31%、2.74%和3.35%,其中大豆产量降幅最小.相关分析表明,3种作物产量与LAI和IPAR间均具有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玉米产量与LA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大豆的产量则与LA呈显著负相关,花生的产量与LA呈极显著负相关.经曲线拟合,3种作物的产量与LAI、LA和IPAR均呈线性回归关系.另外,IPAR与LAI间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且符合对数回归关系,而与LA的相关性不显著.综上,当氮素受限时,与玉米和花生两种夏播作物相比,大豆有更大的LAI,保持较高的IPAR,地上千物质量和产量降幅最小,因此在低氮的农田土壤上种植大豆受氮限制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993.
为研究浙西地区不同播期对鲜食春大豆产量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以鲜食春大豆品种衢春豆1号为试验材料,设置3月16日、3月23日、3月30日、4月6日、4月13日、4月20日和4月27日共7个播期处理,比较不同播期下鲜食大豆生育期、农艺性状和产量,棉子糖、蔗糖和水苏糖等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延迟,营养生长时间缩短,生殖生长时期逐渐变长,且各处理差异显著;大豆农艺性状中单株荚重、单粒荚数、主茎节数和单株有效荚数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百粒鲜重、每荚粒数和百荚鲜重呈现逐步减少的趋势,而底荚高度逐渐增高,秕荚数逐渐增多;大豆可溶性糖除棉子糖含量随着播期的推迟而下降,可溶性总糖、蔗糖、水苏糖、果糖和葡萄糖含量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总体变化趋势,4月6日播期下的大豆籽粒可溶性总糖、蔗糖、水苏糖含量达到最高峰,分别为107.60,42.20和34.67 mg·g-1,且这3种可溶性糖含量和百荚鲜重、单株荚数、百粒鲜重和每荚粒数4个荚相关性状极显著正相关,结合产量综合分析表明3月下旬至4月上旬为浙西地区春季大豆种植的适宜时期.  相似文献   
994.
65份叶色紫化茶树种质资源生化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65份叶色紫化茶树资源春梢内含生化成分与芽叶色差进行检测。结果表明:65份种质资源中茶多酚含量30%~40%的资源占80%,咖啡碱含量3%~4.5%的资源占86%,氨基酸含量5%~7%的资源占22%,酚氨比低于8的资源有20份,酚氨比高于15的有7份;ZY-4的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最高;可溶性糖含量≥6%的紫芽资源有11个,其中含量最高的是ZY-8;春季花青素含量变幅为1.65~15.56 mg/g,夏季的花青素含量变幅为3.21~35.57 mg/g;紫芽新品系中明亮度L值和测色值b与花青素含量有密切关系,而花青素含量与叶绿素含量有密切关系,与各生化成分之间没有显著性相关。  相似文献   
995.
为了明确秦岭山地降水时空变化的特征,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气候依据,基于秦岭地区1964-2017年32个气象站的逐月降水数据资料并采用AUSPLIN插值法将其转为区域面上数据,结合小波分析、趋势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不同时空尺度下秦岭山地1964-2017年降水变化特征及其南北差异性。结果表明:(1)近54年秦岭全区年均降水量呈减少趋势,速率为-11.95 mm/10 a,降水变化存在明显的周期性及显著的空间差异,降水主要集中在中南部。(2)季尺度上,近54年秦岭山地的降水变化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空间上尤以春季在高海拔区的减少趋势最为显著。(3)秦岭山地降水变化存在着明显的南北差异,近54年北坡年均降水呈减少趋势,平均速率为-7.1 mm/10 a,南坡则呈增加趋势,速率为35.1 mm/10 a;气温突变前,北坡降水变化趋势不明显而南坡以增加趋势为主;气温突变后,南北坡均以增加为主,而北坡全区均呈增加趋势。54 a来,秦岭以南地区降水强度大,夏冬两季容易导致干旱、极端降水等自然灾害,进而对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应增强旱涝灾害的预防。  相似文献   
996.
关中平原农田土壤水力参数空间分异与模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土壤水力参数是土壤水分和污染物迁移等陆面过程数值模拟的重要基础参数。为探明关中平原农田土壤水力参数空间分异特征,建立空间分布预测模型,在关中平原网格布设124个样点,采集根层0-20 cm原状和扰动土壤样品,利用van Genuchten模型拟合获取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获得残余含水量(θr)、饱和含水量(θs)以及系数α和n等土壤水力参数。采用经典统计学、地统计学和结构方程方法分析了θr、θs、α和n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影响因子,建立了水力参数传递函数预测模型。结果表明:θr和α为强变异,θs为中等变异,n为弱变异。θr、θs、α和n半方差函数最佳拟合模型分别为球状模型、指数模型、指数模型和球状模型。θs和n具有强烈的空间依赖性,变程分别为32.7,54.3 km;θr和α具有中等程度空间依赖性,变程均为52.8 km。土壤质地、容重、pH、有机质和海拔是影响土壤水力参数空间分布的主要因子。基于土壤理化性质和海拔建立的水力参数传递函数模型具有较好的模拟效果,可用于关中地区大尺度农田生态系统土壤水力参数的模拟预测。  相似文献   
997.
Increasing human demands for Earth’s resources are hastening many environmental changes and creating a need to incorporate the routine monitoring of ecosystem functions into forest management.Under global change and anthropogenic disturbances,soil carbon (C) cycling in terrestrial ecosystems is undergoing substantial changes that result in the transformation between soil C sources and sinks.Therefore,the forest C budget require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underlying soil C dynamic under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998.
好氧堆肥过程常存在分层现象,对于发酵产物的均一性和整体质量存在影响。为探究好氧堆肥物料病原菌灭活的分层情况,该研究以不翻抛(T1)为对照组,设置3组好氧堆肥试验(T2高温期翻抛、T3降温期翻抛、T4高温期和降温期翻抛),对牛粪好氧堆肥过程中常规理化性质和病原菌去除效率等进行分析,并利用克里格法(KRIGING)对堆体不同位置的温度和含水率进行插值分析。结果表明,4个处理发酵温度均达到了《畜禽粪便堆肥技术规范》要求,高温期最长的处理为T3和T4,达到7 d,T4处理的病原菌去除率最高,达到97.15%;从分层规律来看,堆体含水率从高到低为上层、中层、下层;好氧堆肥物料病原菌去除效率顺序从高到低为中层、下层、上层,4个处理病原菌去除率均不低于95.56%。综合考虑,高温期和降温期翻抛(T4处理)更有利于牛粪和秸秆混合堆肥物料整体实现无害化。该研究可为牛粪好氧堆肥过程中病原菌杀灭和翻抛参数的优化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999.
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汇课程思政、立德树人是国内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以《生物安全》课程为例,将课程思政和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课程改革实践,通过融入爱国思想、创新课程教学方法、方案与设计及构建课程教学改革的质量评价体系,提升生物安全意识,全方位提升学生道德素养,培养满足时代需要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相似文献   
1000.
小麦条锈菌新毒性小种的产生与发展是造成条锈病大流行及品种抗锈性丧失的主导因素。1999~2004年采用条锈菌生理小种变异监测、致病性及寄生适合度测定、毒谱分析、哺育品种调查等方法,对条中32号及水源14致病类型的流行预测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条中32号及水源14致病类型已经成为甘肃省第一、二位优势小种,两小种毒性谱宽、致病力强、寄生适合度高、哺育品种面积大,其流行趋势已超过条中31号,将继31号后成为危害甘肃省小麦生产的流行小种。小麦条锈菌毒性群体结构已进入以条中32号和水源14致病类型为代表的Hybrid46和水源11致病类群占优势的新时期,这也对全国小麦条锈菌群体组成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